寶林院岩香閣原文
花到清明際,隨春渡虎溪。
勾牽木芍藥,流落古招提。
獨喜孤芳在,何妨眾草齊。
定知妃子意,不解謫仙題。
詩詞問答
問:寶林院岩香閣的作者是誰?答:李鞀
問:寶林院岩香閣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寶林院岩香閣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齊韻
2. 明吳之鯨《武林梵志》卷六
參考注釋
清明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4月4、5或6日。在節日裡人們掃墓和向死者供獻特別祭品
虎溪
溪名。在 江西省 九江市 南 廬山 東林寺 前。相傳 晉 慧遠法師 居此,送客不過溪,過此,虎輒號鳴,故名 虎溪 。 唐 李白 《廬山東林寺夜懷》詩:“霜清 東林 鐘,水白 虎溪 月。” 唐 王維 《過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詩:“暮持筇竹杖,相待 虎溪 頭。” 明 顧大典 《青衫記·劉白謁元》:“ 香爐 日照,秀色氤氳; 芙蓉 縹緲, 虎溪 舊約難尋, 蓮社 從誰討。”
勾牽
牽掛;牽連。 唐 白居易 《睡覺》詩:“五欲已銷諸念息,世間無境可勾牽。” 唐 楊巨源 《寄江州白司馬》詩:“莫謾勾牽雨花社,青雲依舊是前途。”《朱子語類》卷六五:“所謂得五成六者,一纔勾牽著五,便是箇六。”
木芍藥
(1).芍藥的一種。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三·芍藥》[集解]引 蘇頌 曰:“ 崔豹 《古今注》云:‘芍藥有二種,有草芍藥、木芍藥。’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為牡丹,非矣。”
(2). 唐 人稱牡丹為木芍藥。舊題 唐 李濬 《松窗雜錄》:“ 開元 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自註:“《開元天寳花木記》云:禁中呼木芍藥為牡丹。” 宋 蘇軾 《雨晴後步至四望亭下魚池上》詩之一:“殷勤木芍藥,獨自殿餘春。”《紅樓夢》第七七回:“若是小題目比,就像 楊太真 沉香亭 的木芍藥。”
流落
窮困失意,在外漂泊
流落他鄉
招提
(1).梵語。音譯為“拓斗提奢”,省作“拓提”,後誤為“招提”。其義為“四方”。四方之僧稱招提僧,四方僧之住處稱為招提僧坊。 北魏 太武帝 造伽藍,創招提之名,後遂為寺院的別稱。 南朝 宋 謝靈運 《答范光祿書》:“即時經始招提,在所住山南。”《舊唐書·武宗紀》:“寺宇招提,莫知紀極,皆雲構藻飾,僭擬宮居。”《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樵舍外已聞犬吠,招提內尚見僧眠。” 清 魏源 《武林紀游》詩之四:“且還招提宿,寄此山夕永。”參閱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十六、《翻譯名義集·寺塔壇幢》。參見“ 拓提 ”。
(2).招引提攜。 明 李贄 《與耿司寇告別書》:“公今宦遊半天下矣,兩京又人物之淵,左顧右盼,招提接引,亦曾得斯人乎?”
孤芳
(1).獨秀的香花。常比喻高潔絕俗的品格。 南朝 梁 沉約 《謝齊竟陵王教撰高士傳啟》:“貞操與日月俱懸,孤芳隨山壑共遠。” 唐 韓愈 《孟生詩》:“異質忌處群,孤芳難寄林。” 于右任 《度隴雜詩》之四:“幽艷居丘壑,孤芳欣有托。”
(2).指與眾不同的獨特見解。 王先謙 《<續古文辭類纂>序》:“ 惜抱 自守孤芳,以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不可一闕。”
何妨
(1) 為什麼不
何妨一試
(2)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妨
你何妨試一試
眾草
雜草;野草。《孫子·行軍》:“眾草多障者,疑也。”《詩·小雅·四月》“秋日淒淒,百卉俱腓” 漢 鄭玄 箋:“涼風用事,而眾草皆病。” 漢 蔡邕 《琴操》卷上:“夫蘭為王者香,今乃與眾草為伍。” 晉 陶潛 《飲酒》詩之八:“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 宋 蘇軾 《甘菊》詩:“孤根蔭長松,獨秀無眾草。”
妃子
皇帝的妾,位次於皇后。 唐 王建 《宮詞》之七一:“妃子院中初降誕,內人爭乞洗兒錢。” 宋 樂史 《楊太真外傳下》:“妃子既生於 蜀 ,嗜荔枝。” 清 洪昇 《長生殿·傳概》:“ 天寶 明皇 , 玉環 妃子,宿緣正當。”
不解
(1).不能解開;不能分開。《楚辭·九章·哀郢》:“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 漢 枚乘 《七發》:“ 楚苗 之食,安胡之飰,摶之不解,一啜而散。” 明 李贄 《過桃園謁三義祠》詩:“誰識 桃園 三結義,黃金不解結同心。”
(2).不能解救;不能和解。 漢 孔融 《論盛孝章書》:“向使 郭隗 倒懸而王不解,臨難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高翔遠引。” 柳青 《狠透鐵》:“有時甚至因為正直更被一部分人深惡痛絕,好象結了不解之仇。”
(3).不止;不罷休。《漢書·五行志上》:“歸獄不解,茲謂追非,厥水寒, * 。” 顏師古 注引 張晏 曰:“謂釋有罪之人而歸無辜者也。解,止也。追非,遂非也。”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十七:“男家送去一床嗶嘰被,女家不要,非得麻花被不解。”
(4).不懂,不理解。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聲。” 唐 李白 《月下獨酌》詩之一:“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四:“ 李筌 注《陰符經》,至‘禽獸之制在氣’經年不解,夢烏衣人教之,遂通其義。” 余開選 《獅子》:“‘你要幹啥?’ 王天明 不解地問。”
不懈怠。《詩·大雅·假樂》:“不解於位,民之攸塈。”《禮記·雜記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
謫仙
亦作“ 謫僊 ”。1.謫居世間的仙人。常用以稱譽才學優異的人。《南齊書·高逸傳·杜京產》:“ 永明 中 會稽 鐘山 有人姓 蔡 ,不知名。山中養鼠數十頭,呼來即來,遣去便去。言語狂易。時謂之‘謫仙’。” 唐 李白 《玉壺吟》:“世人不識 東方朔 ,大隱 金門 是謫仙。”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吳彩鸞所寫之書》:“ 吳彩鸞 ,世傳謫仙也。”
(2).專指 李白 。 唐 孟棨 《本事詩·高逸》:“ 李太白 初自 蜀 至京師,舍於逆旅。 賀監 知章 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四,號為‘謫仙’。” 唐 韓愈 《石鼓歌》:“ 少陵 無人 謫僊 死,才薄將奈石鼓何!”一本作“ 謫仙 ”。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李太白》:“故 李謫仙 《吹笛》詩:‘ 黃鶴樓 中吹玉笛, 江城 五月《落梅花》。’”
(3).借指被謫降的官吏。 唐 劉禹錫 《寄唐州楊八歸厚》詩:“謫仙年月今應滿,戇諫聲名眾所知。”
見“ 謫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