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遣興(六月廿七日)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晚晴遣興(六月廿七日)原文

立秋夜復雨,所幸不致大。

廿六陰弗雨,細霔宵間作。

今朝乃廿七,密雲散以破。

獨是炎歊劇,恐致蒸霖播。

屈指三日間,愁慰兩無那。

傍晚睹快晴,嘹亮蟬聲和。

碧天淨纖翳,高樹夕陽磨。

今夜晴始定,一枕得宴臥。

詩詞問答

問:晚晴遣興(六月廿七日)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晚晴遣興(六月廿七日)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個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七十五

2. 六月廿七日

參考注釋

立秋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8月7、8或9日。中國以立秋為秋季的開始

不致

謂不會引起某種後果。 晉 陶潛 《搜神後記》卷五:“居常饒足,不致大富耳。”《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不想 魏撰之 已歸,今幸吾兄尚在京師,小弟不致失望了。”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一:“一槍落了空,一槍打在教授的左肩上,不致有性命的危險。”

間作

在作物的行間進行播種另外的作物

今朝

(1) 今天

(2) 現在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雲散

像天空的雲那樣四處散開。比喻曾經在一起的人分散到各個地方

舊友雲散

炎歊

見“ 炎熇 ”。

屈指

彎著指頭計數

屈指一算,離家已經十五年了

日間

白晝

無那

(1).無奈,無可奈何。 唐 杜甫 《奉寄高常侍》詩:“ 汶上 相逢年頗多,飛騰無那故人何!”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我這裡粉頸低垂,蛾眉頻蹙,芳心無那,俺可甚‘相見話偏多’?” 清 吳兆騫 《感懷詩呈家大人》:“獨憐積毀能銷骨,無那銜寃易斷腸。”

(2).猶無限;非常。 南唐 李煜 《一斛珠》詞:“繡牀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對郎羞懶無那,靠人先要偎摩。”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霍女》:“﹝ 黃生 ﹞固卻之;女不去,應對間,嬈婉無那。”

傍晚

靠近晚上的時候。亦稱“黃昏”

快晴

爽朗的晴天。 宋 陳與義 《夏夜》詩:“兩鵲翻明月,孤松立快晴。” 宋 朱熹 《秀野劉丈寄示南昌諸詩和此兩篇》之一:“ 滕王閣 下水初生,聞道登臨復快晴。”

嘹亮

聲音圓潤而響亮

歌聲嘹亮

軍號吹出的頭幾個音符格外嘹亮

碧天

青天;藍色的天空。 晉 王羲之 《蘭亭》詩:“仰視碧天際,俯瞰緑水濱。”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蔡少霞》:“碧天虛曠,瑞日瞳矓。” 前蜀 毛文錫 《巫山一段雲》詞:“雨霽 巫山 上,雲輕映碧天。” 清 陳維崧 《滿路花·荷珠》詞:“惆悵迴船,碧天早掛明鏡。” 朱自清 《荷塘月色》:“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纖翳

(1).微小的障蔽。多指浮雲。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司馬太傅 齋中夜坐,於時天月明浄,都無纖翳。” 宋 陸游 《入蜀記》卷六:“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 明 劉基 《梁甫吟》:“誰謂秋月明?蔽之往往由纖翳。”

(2).指事情的障礙。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蔡專使元培代表布 * 文》:“其至少數抱猜忌之見,騰離間之口者,皆將為泰和所同化,而無復纖翳之留。”

夕陽

傍晚的太陽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登樂遊原》

一枕

猶言一臥。臥必以枕,故稱。 唐 丁仙芝 《和薦福寺英公新搆禪堂》詩:“一枕西山外,虛舟常浩然。” 宋 陸游 《感秋》詩:“一枕淒涼眠不得,呼燈起作感秋詩。” 元 馬致遠 《夜行船·秋思》套曲:“蛩吟罷一枕纔寧貼,雞鳴後萬事無休歇,算名利何年是徹!” 清 宋維籓 《台城路·蟬》詞:“午餘一枕遊仙夢,幾番被伊驚醒。”

詩詞推薦

晚晴遣興(六月廿七日)原文_晚晴遣興(六月廿七日)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