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其三·共住修道八首

作者:敦煌曲子 朝代:唐代

原文

父母皆從貪嗔痴愛生我。祖父先是二十五有眷屬。

原是色聲香味觸。妻兒即是色境五欲。

萬法畢竟相隨。微塵以為同學。

詩詞問答

問:《行路難·其三·共住修道八首》的作者是誰?答:敦煌曲子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注釋

1.  出處:敦煌歌辭總編卷三

2. 君不見。行路難。行路難。道上無蹤跡。

參考注釋

父母

(1)

(2) 父親和母親的總稱

父母者,人之本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3) 具有父親和母親作用的人

貪嗔

佛教語。謂貪慾與嗔恚。《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華經講經文》:“貪嗔煩惱昏沉,也似睡夢何別。” 明 汪廷訥 《獅吼記·談禪》:“欲登彼岸,盡打滅貪嗔。”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蒙古起義清方檔案》:“諒不至以一念貪嗔,輕開殺戒。”

痴愛

深深愛上,尤指沒有成功或得不到反應的愛

祖父

(1) 父親的父親;在世繫上比父母更長一輩的男性祖先——亦稱“爺爺”

(2) 祖父和父親。“祖父”對“子孫”說

其他祖父積。——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思厥先祖父。——宋· 蘇洵《六國論》

先是

在此以前。多用於追述往事之詞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先是貝勒統軍。——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五有

古謂士有勢而尊貴,有家而富厚,有資而勇悍,有心而智惠,有貌而美好為五有。《韓詩外傳》卷二:“ 孔子 曰士有五:有埶尊貴者,有家富厚者,有資勇悍者,有心智惠者,有貌美好者。” 晉 陸雲 《晉故散騎常侍陸府君誄》:“六言六行,匪君不肅;五有三無,非君不極。”

眷屬

(1) 家眷,親屬

(2) 夫妻

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清· 林覺民《與妻書》

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聲香

馨香。比喻美好的名聲。《隸釋·漢衛尉衡方碑》:“維明維允,燿此聲香。”《隸篇》卷十二:“《衡方碑》:燿此聲香。” 翟雲升 注引《金石後錄》:“以聲作馨。”按, 朱起鳳 《辭通》卷九:“馨、聲古互通。《詩·唐風·椒聊》章:‘椒聊且,遠條且。’傳:‘言聲之遠聞也。’此聲字當作‘馨’……是兩字古本通用也。”

妻兒

(1).妻和兒女。《後漢書·獨行傳·範式》:“乃營護 平子 妻兒,身自送喪於 臨湘 。” 唐 白居易 《偶作寄朗之》詩:“歡娛接賓客,飽暖及妻兒。”《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急忙心生一計,分咐妻兒取些湯水,把兩個人都遣開了。”

(2).指妻。 宋 無名氏 《張協狀元》戲文第五三出:“它是你妻兒怎拋棄?” 元 無名氏 《小孫屠》戲文第八出:“自今一家要和氣,改日與你娶房妻兒。” 元 石德玉 《秋胡戲妻》第四折:“誰著你戲弄人家妻兒,迤逗人家婆娘!”

即是

(1).如此。《莊子·庚桑楚》:“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

(2).就是。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六:“僕即是鬼,何以雲無。”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五欲

(1).指耳、目、鼻、口、心的欲望。《管子·內業》:“節其五欲,去其二凶。”

(2).佛教謂色、聲、香、味、觸五境生起的 * 。亦謂財欲、 * 、飲食慾、名欲、睡眠欲。《大智度論》卷十七:“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法華經·譬喻品》:“凡夫淺識,深著五欲。” 宋 蘇軾 《以石易畫晉卿難之複次前韻》:“定心無一物,法樂勝五欲。”

(3).道教沿襲其說而稍有不同。謂聲、色、香、味、愛憎之欲。《雲笈七籤》卷十:“五欲者,謂耳欲聲,便迷塞不能止;目欲色,便 * 發狂;鼻欲香,便散其精神;口欲味,便受罪入網羅;心欲愛憎,便偏邪失正平。”

萬法

佛教語。梵語dharma,意譯“法”,指事物及其現象,也指理性、佛法等。“萬法”指一切事物。 南朝 宋 朱昭之 《難顧道士<夷夏論>》:“《金剛般若》,文不踰千,四句所弘,道周萬法。” 宋 蘇軾 《東林第一代廣慧禪師真贊》:“而況於出三界,了萬法,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應物而無情者乎。” 明 汪廷訥 《獅吼記·攝對》:“有則萬法俱來,無時一絲不掛,貧僧 佛印 是也。”

畢竟

(1) 終歸;終究;到底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宋· 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亞洲畢竟是原料豐富的大陸

(2) 堅持

卜良畢竟要說明, 趙尼姑便附耳低言。——《初刻拍案驚奇》

相隨

(1).亦作“ 相隋 ”。謂互相依存。《老子》:“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之相隨。” 馬王堆 漢 墓帛書《老子·道經》作“相隋”。

(2).伴隨;跟隨。《史記·蘇秦列傳》:“是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夫説貴撫會,弛張相隨。” 馬烽 《飼養員趙大叔》:“說完,匆匆忙忙相隨那女人走了。”

微塵

(1).佛教語。色體的極小者稱為極塵,七倍極塵謂之“微塵”。常用以指極細小的物質。《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六:“應知極微是細色。不可斷截破壞貫穿,不可取捨乘履摶掣,非長非短,非方非圓,非正不正,非高非下,無有細分,不可分析,不可覩見,不可聽聞,不可齅嘗,不可摩觸。故説極微是最細色。此七極微,成一微塵。是眼識所取色中最微細者。”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何故信凡人之臆説,迷大聖之妙旨,而欲必無 恆 沙世界,微塵數刼也?”《北齊書·樊遜傳》:“法王自在,變化無窮,置世界於微塵,納 須彌 於黍米。” 唐 張喬 《雨中宿僧院》詩:“勞生無了日,妄念起微塵。” 清 龔自珍 《法性即佛性論》:“十方,三世,所有微塵非他,知見而已矣。”

(2).極細小的塵埃。 唐 崔珏 《和人聽歌》:“《巫山》唱罷行雲過,猶自微塵舞畫梁。” 魯迅 《吶喊·阿Q正傳》:“他早就兩眼發黑,耳朵里嗡的一聲,覺得全身仿佛微塵似的迸散了。” 艾青 《光的讚歌》七:“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生命,人世銀河星雲中的一粒微塵,每一粒微塵都有自己的能量,無數的微塵匯集成一片光明。”

(3).喻指卑微不足道者。常用作謙詞。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二:“ 劉夫人 曰:‘ 周生 ,爾知積業樹因從何而來,得如今日乎?’ 子良 答曰:‘微塵下俗,實所不究。’” 前蜀 杜光庭 《洋州宗夔令公本命醮詞》:“伏念臣獲以微塵,累叨皇澤,入參輔衛,出領藩維。” 康有為 《蘇村臥病寫懷》詩:“縱橫宙合一微塵,偶到人間閲廿春。”

以為

認為

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以為旦噬己也。——唐· 柳宗元《三戒》

以為鄙吝。——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資治通鑑》

自以為必死。——《資治通鑑·唐紀》

以為豪。——明· 魏禧《大鐵椎傳》

以為妙絕。——《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同學

(1) 在同一所學校學習的人

同學不同班

甲乙同學。——清· 周容《芋老人傳》

(2) 對在校學生的通稱

張穎同學你來表演

詩詞推薦

行路難·其三·共住修道八首原文_行路難·其三·共住修道八首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