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呂·黃鐘尾原文
驚回好夢添淒楚,無奈秋聲忒狠毒。風聲憂,雨聲怒,角聲哀,鼓聲助。一聲聽,一聲數,一聲愁,一聲苦。投至的風聲寧,雨聲住,角聲絕,鼓聲足;又被這一聲鍾撞我一口長吁,則我這淚點兒更多如窗外雨。
詩詞問答
問:南呂·黃鐘尾的作者是誰?答:劉庭信
問:南呂·黃鐘尾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譯文和注釋
譯文
驚破了一場好夢,更增添了淒涼辛酸,秋聲如此殘酷無情,又拿它怎么辦!風聲是那樣的鬱悒,雨聲是那樣的狂蠻,角聲是那樣的悽厲,鼓聲在一旁相伴。我聽一聲,數一聲,一聲聲心頭愁,一聲聲肝腸斷。好容易等到風聲消歇,雨聲不傳,角聲絕響,鼓聲敲完,又被這一聲晨鐘,撞出我一聲長嘆。怎不叫我淚珠滾滾,更多過窗外的雨點!
注釋
①忒:太。
②投至的:等到了,及至。
詩文賞析
本篇是〔一枝花·秋景怨別〕套數的尾曲,明清人筆記多將它摘出作為尾曲的模範稱揚備至。如姚華《菉猗室曲話》即評道:“音節激楚,文情酸辛,如此協律愜心,雖蘇(武)李(陵)之作猶不能寫此。安得薄曲為小道哉!”在“音節”、“文情”上,本篇確實是不讓古人的。
本曲的中心內容是“秋聲”。。起首二句順常的語序,當是“無奈秋聲忒狠毒,驚回好夢添淒楚”,詩人將秋聲的災難性後果提前置出,起到了觸目驚心的先聲效果,通過強烈的感情,引起了讀者對“忒狠毒”詳情的關注。接下去作品就一一陳示了“秋聲”的表現,有風聲、雨聲、角聲、鼓聲,“憂”、“怒”、“哀”、“助”,各以一字,形象地表現出它們各自的特徵。七至十句更進一層,從主人公的感受去加寫秋聲。同樣是四個並列的三字短句,“聽”、“數”、“愁”、“苦”既是與前時的風雨角鼓一一對應,又互相交織滲透,代表了種種秋聲的混雜交作;字面上的“一聲”、“一聲”,也就帶上了繁促紛紜的複數效果。難怪會“驚回好夢”,也難怪受害者要譴責秋聲在“添淒楚”上的狠毒辣手了。
以下詩人忽作轉折,寫出了上述施虐的四種秋聲的消歇。這裡又是分用四句一一交代,且用了“寧”、“住”、“絕”、“足”的不同字眼,反映出眾響的息滅屬於漸次發生、不在同一時間的事實,從而傳達出一種苦挨苦守、度日如年的況味。“投至的”三字方才如釋重負,豈料一波又起,又傳來了“這一聲鍾”。這就意味著天色已放曉,驚回的“好夢”再也無法重溫,徹夜不眠的主人公只能吁氣長嘆了。“撞我一聲長吁”的“撞”字下字警絕。鐘聲的重濁與心情的沉重,都在這一“撞”字中表現出來。
元無名氏有《紅繡鞋》膾炙人口:“窗外雨聲聲不住,枕邊淚點點長吁。雨聲淚點急相逐。雨聲兒添悽慘,淚點兒助長吁。枕邊淚倒多如窗外雨。”本曲末句即借用了此曲的成句。這一句回點出主人公在“一聲聽,一聲數,一聲愁,一聲苦”的漫漫長夜中已是肝腸寸斷、淚下如雨,至此撞出一口長吁更是雪上加霜,故而成為全曲的總結。
鋪陳秋聲以言愁寫恨,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屢可見到,在此不妨引錄一首清人查慎行的詞作《台城路·秋聲》:“商飆瑟瑟涼生候,孤燈影搖窗戶。堤柳行疏,井梧葉盡,添灑芭蕉片雨。才聽又住。正淡月朦朧,微雲來去。蔌蔌空廊,有人還傍繡簾語。多因枕上無寐,攙二十五更,殘點頻誤。響玉池邊,穿針樓畔,一派難分竹樹。零砧斷杵。更空外飛來,攪成淒楚。別樣關心,天涯驚倦旅。”同是悱惻生愁,詞、曲在語言風調上蘊藉與直露的區別,判然可見。而本曲使用排比,以及疊用“聲”字造成聲聲入耳的直觀效果,這些表現手法則是曲體所專有的。
詩詞推薦
游虞山八詠·其八·小雲棲(又名小石洞)
方仁淵〔清代〕石洞何年辟,山靈變幻奇。垂岩開異境,裂石見深池。啜茗雲生岫,尋詩蘚沒碑。林泉如有待,回首欲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