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平山十六韻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游天平山十六韻原文

吳會眾山鎮,天平萬笏朝。

飛來峰拔地,林立石乾霄。

茶塢西鄰近,支硎北戶招。

勢連高景秀,氣接太湖潮。

是日春方仲,行時興倍饒。

靈岩盤嶺路,功德訪雲寮。

芳玉溪梅綻,柔金陌柳搖。

行行見別墅,緩緩度橫橋。

宛到前游處,閒看舊詠標。

名園實瀟灑,古蹟半荒寥。

文正風猶在,梓桑澤未遙。

小停憩閒館,更進步層椒。

翠樾茈虒密,蒼岩突兀嶠。

庵傳遠公法,泉溯白翁謠。

絕頂高無匹,三吳望里要。

未稱元氣復,用是一心焦。

詩詞問答

問:游天平山十六韻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游天平山十六韻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游天平山十六韻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蕭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六十九

2. 范家高義園辛未賜名也

參考注釋

會眾

(1).會合眾人。 漢 王符 《潛夫論·浮侈》:“會眾然後能動擔,牛列然後能致水。”《晉書·羊祜傳》:“﹝ 祜 ﹞每會眾 江 沔 遊獵,常止 晉 地。”

(2).參加集會或會議的人,到會者。《 * 鼓經》卷上:“今此會眾,如旃檀林,清浄純一。” 劉揆一 《黃興傳記》:“旋開正式會於 霞關 之 阪本金彌 家,會眾三百餘人,舉 孫公 為總理,公為庶務,以攝行會事。”

(3).指會員。 魯迅 《朝花夕拾·范愛農》:“會眾即刻分成兩派:一派要發電,一派不要發。” 馬長炎 《暗鬥明爭進江全》:“據了解,會眾絕大多數都是我們的基本民眾。”

山鎮

某一地區最有名的山。《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 揚州 ,其山鎮曰 會稽 ,其澤藪曰 具區 。” 鄭玄 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孫詒讓 正義:“此九州九山,亦並當州重大之名以鎮安地域者,故尊之曰鎮也。”

天平

一種衡器。由支點(軸)在梁的中心支著天平梁而形成兩個臂,每個臂上掛著一個盤,其中一個盤裡放著已知重量的物體,另一個盤裡放待稱重的物體,固定在樑上的指針在不擺動且指向正中刻度時的偏轉就指示出待稱重物體的重量

萬笏

笏,封建時代大臣朝見天子時所執的狹長的手板。“萬笏”比喻叢立的群山。 明 華鑰 《吳中勝記》:“廟後 天平 如錦屏。入座,其峰皆立,僧曰:‘此萬笏朝天也。’” 清 侯方域 《倪雲林十萬圖記》:“故跋中亦言其用景多幽暗,少開遠,而自喜深秀過之。是為《萬笏朝天圖》、《萬竿煙雨圖》,則彷彿 郭河陽 。” 清 林則徐 《即目》詩:“萬笏尖中路漸成,遠看如削近還平。”

飛來峰

(1).山峰名。也稱 靈鷲峰 。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西北,與 靈隱寺 隔溪相對,高二百多米。峭壁岩洞中有 五代 至 元 代的造像三百多尊。《鹹淳臨安志》卷二三:“ 晏元獻公 《輿地誌》云:‘ 晉 鹹和 元年西天僧 慧理 登茲山,嘆曰:此是 中天竺國 靈鷲山 之小嶺,不知何年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今此亦復爾邪?因掛錫造 靈隱寺 ,號其峰曰 飛來 。’” 宋 王安石 有《登飛來峰》詩。

(2). 宋徽宗 時,於 東京 汴梁 (今 河南 開封 ) 景龍山 側築一土山,名 艮岳 ,其中一山峰名 飛來峰 。 宋 張淏 《雲谷雜記·艮岳》:“因其餘土,積而為山,山骨虣露,峰稜如削,飄然有雲姿鶴態,曰 飛來峰 。”

拔地

(1) 狠狠地

拔地瞅了一眼

(2) 在地面上陡然聳立

拔地孤峰

拔地而起的高樓

立石

樹立碑石。《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 始皇 東行郡縣,上 鄒嶧山 ,立石。” 唐 杜甫 《石筍行》:“恐是昔時卿相墓,立石為表今仍存。”《新唐書·張仲武傳》:“ 仲武 表請立石以紀聖功,帝詔 德裕 為銘,揭碑 盧龍 ,以告後世。”

乾霄

高入雲霄。 唐 劉禹錫 《和兵部鄭侍郎省中四松詩十韻》:“便有乾霄勢,看成構廈材。” 宋 葉適 《溫州社稷記》:“數十百年,其大百圍,其崇乾霄,民無敢不肅也。”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 江西 魏允迪 ……《詠山中積雪》云:‘乾霄篁竹翠盈眸,雪壓風欺撲地愁。’” 劉大白 《羅曼的我》詩:“枉自豪氣乾霄,柔情沁石,只贏得一聲羅曼!”

西鄰

(1).西部鄰國。 春秋 時 晉 指 秦 。《左傳·僖公十五年》:“西鄰責言,不可償也。”

(2).西邊鄰居。《易·既濟》:“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唐 元結 《漫問相里黃州》詩:“東鄰有漁父,西鄰有山僧。”

支硎

山名。在今 江蘇省 蘇州市 西。又名 報恩山 、 南峰山 。硎,平整的石頭。山有平石,故名。 晉 高僧 支遁 隱居於此,因以 支硎 為號,山亦因 支遁 得名。 明 文徵明 《二月廿六日游天池諸山》詩:“西北羣山列翠屏, 天池 宛轉帶 支硎 。”參閱 宋 朱長文 《吳郡圖經續記·山》、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南六·蘇州府》。

北戶

(1).古國名。亦借指南方邊遠地區。《爾雅·釋地》:“ 觚竹 、 北戶 、 西王母 、 日下 ,謂之四荒。” 郭璞 註:“ 觚竹 在北, 北戶 在南。” 邢昺 疏:“ 北戶 者,即 日南郡 是也。 顏師古 曰:‘言其在日之南,所謂北戶以向日者。’” 秦 李斯 《琅玡台刻石》:“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 流沙 ,南盡 北戶 ,東有 東海 ,北過 大夏 。人跡所至,無不臣者。” 唐 郎士元 《送林宗配雷州》詩:“海霧多為瘴,山雷乍作鄰,遙憐 北戶 月,與子獨相親。” 清 姚鼐 《聖駕南巡賦》:“聖孝攸崇,推恩庻類, 北戶 而北, 窮髮 之南,靡弗欣懌。”

(2).向北開的門。 晉 左思 《吳都賦》:“開北戶以向日,齊 南冥 於 幽都 。” 唐 宋之問 《冬宵引贈司馬承禎》詩:“河有冰兮山有雪,北戶墐兮行人絶。” 宋 戴復古 《大熱》詩之四:“西照坐東偏,南薰開北戶。”

太湖

中國第三大淡水湖。位於江蘇省南部,正常水位時2250平方公里。周圍河流水網密布,為著名遊覽區

春方

(1).東方。《藝文類聚》卷六二引 漢 楊修 《許昌宮賦》:“臨南軒而向春方,負黼黻之屏風。”《文選·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後湖作>詩》:“春方動辰駕,望幸傾五州。” 李善 注引《禮記》:“東方曰春。”

(2). *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八:“ 甄監生 道:‘藥不過是春方,有害身子!’”

行時

時行。謂見重於當時

靈岩

(1).指仙山。 晉 庾闡 《孫登隱居》詩:“靈巖霞蔚,石室鱗構,青松標空,蘭泉吐牖。”

(2).山名。指 山西省 大同市 雲岡 ,又名 武周山 , 北魏 建石窟於此。

(3).山名。在 江蘇省 吳縣 木瀆鎮 西北。一名 硯石山 。 春秋 末 吳王 夫差 建離宮於此,今 靈岩寺 即其地。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外郡·靈岩山》:“ 靈巖山 有 夫差 館娃宮 、 響屧廊 、 浣花池 、 采香徑 等勝,固 吳中 麗矚也。” 清 張怡 《入山聞鶯》詩:“不識 靈巖 路,行行轉欲迷。”

(4).山名。在 浙江 樂清 雁盪山 ,為 雁盪 第一峰。 明 張煌言 《吳子佩遠遊雁盪歸備述名勝因為詩記略》:“ 靈巖 割元氣,陰洞礙朝曦。巖中何所有,萬象迸葳蕤。”

(5).山名。在 江蘇 六合 東。峰巒回抱,有 瑪瑙澗 ,出五色石卵,世稱靈岩石。參閱《嘉慶一統志·江寧府》。

(6).山名。在 山東 長清 東南。四面方正,又名 方山 。

功德

(1)

(2) 功業與德行

功德無量

武父子亡( wú)

(3) 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漢書·蘇武傳》

(4) 多泛指念佛、誦經、布施等佛事

許下一場九晝夜的功德

玉溪

(1).溪流的美稱。 唐 賈島 《蓮峰歌》:“錦礫潺湲玉溪水,曉來微雨藤花紫。” 宋 朱熹 《讀李賓老玉澗詩偶成》詩:“獨抱瑤琴過玉溪,琅然清夜月明時。” 清 金農 《詠頻婆果》:“為語玉溪溪上女,不勞紅豆寄相思。”

(2). 唐 詩人 李商隱 別號“ 玉溪生 ”的省稱。 宋 陸游 《假中閒戶終日偶得絕句》:“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閒看 玉溪 詩。” 清 唐孫華 《毘陵舟中聞吳給諫訃》詩:“年少科名昨夢虛, 錦溪 才筆 玉溪 如。”

(3).水名。 江西省 信江 流經 玉山縣 境內的一段。 宋 辛棄疾 《玉樓春·有自九江以石中作觀音像持送者因以詞賦之》詞:“偶然重傍 玉溪 東,不是白頭誰覺老。”

行行

(1).不停地前行。《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宋 張孝祥 《鷓鴣天》詞:“行行又入笙歌里,人在珠簾第幾重?” 陳毅 《赴延安留別華中諸同志》詩:“行行過 太行 ,迢迢赴 延安 。”

(2).指情況進展或時序運行。 晉 陶潛 《飲酒》詩之十六:“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逯欽立 註:“行行,漸漸。” 唐 王建 《行見月》詩:“月初生,居人見月一月行。行行一年十二月,強半馬上看盈缺。”

(3).猶言走一走。《西遊記》第五二回:“ 老君 笑道:‘這猴兒不去取經,卻來我處何乾?’ 行者 道:‘取經取經,晝夜無停;有些阻礙,到此行行。’”

(4).行旅。 宋 梅堯臣 《送毛秘校罷宣城主簿被薦入補令》詩:“以此贈行行,無酒勿我怪。”

(1).每行。 唐 韓愈 《柳溪》詩:“柳樹誰人種?行行夾岸高。” 明 袁凱 《京師得家書》詩:“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歸鄉。” 林庚白 《坡行即目》詩:“炊煙燹後行行淚,物價兵間寸寸金。”

(2).各行各業。參見“ 行行出狀元 ”。

剛強負氣貌。《論語·先進》:“ 子路 ,行行如也; 冉有 、 子貢 ,侃侃如也。子樂。” 何晏 集解:“ 鄭 曰:‘樂各盡其性,行行,剛強之貌。’” 唐 元稹 《青雲驛》詩:“上天勿行行,潛穴勿悽悽,吟此青雲諭,達觀終不迷。”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仇大娘》:“明日,拘牒已至, 趙 行行殊不置意。”

別墅

在風景區或在郊區建造的供休養的住所

緩緩

猶徐徐。緩慢貌。 宋 蘇軾 《陌上花》詩之一:“遺民幾度垂垂老,游女長歌緩緩歸。” 宋 范成大 《南柯子·七夕》詞:“銀渚盈盈渡,金風緩緩吹。”《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四:“去的時節甚是匆匆;回來的時節甚是緩緩,其故何也?” 魯迅 《吶喊·白光》:“獨有月亮,卻緩緩的出現在寒夜的空中。”

橫橋

古橋名。 秦 代建於 長安 附近 渭水 上。 漢 代於其兩側增建東西二橋,因又稱 中渭橋 。 唐 後毀。《三輔黃圖·鹹陽故城》:“ 始皇 窮極奢侈,築鹹陽宮,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則紫宮,象帝居。 渭水 貫都,以象天漢; 橫橋 南度,以法牽牛。”《文選·潘岳<西征賦>》:“騖 橫橋 而旋軫,歷敝邑之南垂。” 李善 註:“橫音光。《雍州圖》曰:‘在 長安 北二里, 橫門 外也。’” 南朝 陳 徐陵 《長安道》詩:“ 橫橋 象天漢,法駕應坤圖。”

游處

(1).出遊和家居。借指相處,波此生活在一起。 漢 禰衡 《鸚鵡賦》:“感平生之游處,若壎篪之相須。”《南史·虞寄傳》:“ 衡陽王 既出閤,須得一人旦夕游處,兼掌書記,宜求宿士有行業者。”

(2).交遊;來往。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二·二王好佛》:“ 王右丞 兄弟好佛,多與名僧游處。” 子虛子 《湘事記·軍事篇一》:“﹝ 陳作新 ﹞頗工鐵筆篆刻,摹 漢 印,因得與學界游處。”

猶遊憩。 晉 潘岳 《秋興賦》:“高閣連雲,陽景罕曜,珥蟬冕而襲紈綺之士,此焉游處。” 唐 懷素 《自敘》:“今禮部侍郎 張公 謂 ,賞其不羈,引以游處。”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史八》:“余致仕後,住 南都 又五年,浮沉里巷中,與鄉人游處甚久,故知 南京 之事最詳。” 清 吳敏樹 《新修呂仙亭記》:“余雖老,不喜入城,猶願得游處亭下,如往時也。”

瀟灑

(1) 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神情瀟灑)

畫法瀟灑

(2) 不拘謹的或無拘束的;不矯揉造作的

衣著瀟灑文雅

古蹟

古代留存下來的文化遺蹟,多指古代留傳下來的建築物

名勝古蹟

正風

(1).指《詩經》國風中的《周南》、《召南》。《詩·周南·關雎詁訓傳》“毛詩國風” 唐 陸德明 釋文:“國者,總謂十五國;風者,諸侯之詩。從《關雎》至《騶虞》二十五篇謂之正風。”《詩大序》“至於王道衰,禮儀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 唐 孔穎達 疏:“王道衰,諸侯有變風;王道盛,諸侯有正風。”參閱 清 姚際恆 《詩經通論·國風》。

(2).謂純正的民歌。《呂氏春秋·古樂》:“惟天之合,正風乃行,其音若熙熙淒淒鏘鏘。” 畢沅 註:“ 趙 云:‘言八方之風,各得其正也。’” 陳奇猷 校釋:“ 趙 説是,下文‘熙熙淒淒鏘鏘’即形容正風之音。”

(3).純正的風氣。 毛 * 《事情正在起變化》:“現在是黨外人士幫助我們整風。過一會我們幫助黨外人士整風。這就是互相幫助,使歪風整掉,走向反面,變為正風。”

梓桑

(1).梓木與桑木。《山海經·中山經》:“又東北百里,曰 大堯之山 ,其木多松柏,多梓桑。”

(2).即桑梓。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辭院》:“烽煙起,烽煙起,梓桑半損。欲歸,歸途難問。”參見“ 桑梓 ”。

小停

暫時停留;暫時停止。 晉 王羲之 《雜帖》:“小奴在此忽患瘧,比數發,今日最為大,都輕瘧耳。尚小停……須佳乃去。”《晉書·良吏傳·鄧攸》:“百姓數千人留牽 攸 船,不得進, 攸 乃小停,夜中發去。” 宋 陸游 《夜坐》詩:“天公似欲假餘齡,針石年來幸小停。”

進步

(1) 向上或向前發展

進步未可量。——清· 梁啓超《文集》

進步則國進步。

祝你學習進步

(2) 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的

進步力量

層椒

高山之顛。 清 趙翼 《高黎貢山歌》:“至今漸成康莊坦,早有結屋層椒青。”

翠樾

(1).綠蔭。 宋 陸游 《烏夜啼》詩之六:“園館青林翠樾,衣巾細葛輕紈。”

(2).指成蔭的綠樹。 宋 道潛 《子瞻赴守湖州》詩:“揚帆渡 江 來,洗眼驚翠樾。” 宋 范成大 《吳船錄》卷下:“澗上峰如屏障,翠樾蒙密,絶似 杭 之 靈隱 之 飛來峰 下。”

茈虒

不齊貌。《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柴池茈虒,旋環後宮。” 司馬貞 索隱引 張揖 曰:“柴池,參差也。茈虒,不齊也。”

突兀

(1) 突然變化的

平原過去了,面前山巒世界突兀而起

(2) 高聳的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突兀而已。——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蒼然突兀。——明· 顧炎武《復庵記》

突兀的山石

(3) 突然

事情來得這么突兀,使她不知所措

(4) 出乎意料

遠公

晉 高僧 慧遠 ,居 廬山 東林寺 ,世人稱為 遠公 。 唐 孟浩然 《晚泊潯陽望廬山》詩:“嘗讀 遠公 傳,永懷塵外蹤。” 宋 梅堯臣 《訪礦坑老僧》詩:“莫貰 遠公 酒,余非 陶令 賢。” 清 秦朝釪 《消寒詩話》四一:“ 遠公 置酒, 佛印 燒豬,真正名士,佛亦當少恕。”

白翁

唐 詩人 白居易 自稱。後人亦以此稱之。 唐 白居易 《池上作》詩:“豈如 白翁 退老地,樹高竹密池塘深。” 宋 王安石 《再用前韻寄蔡天啟》:“或嗤 元郎 ( 元稹 )漫,或訿 白翁 囁。”

絕頂

(1) 超群的;卓越的;極端的;異常的

聰明絕頂

(2) 最高級的;最高程度的

如此絕頂的漂亮

無匹

無比;無可匹配

舉世無匹

三吳

(1).地名。 晉 指 吳興 、 吳郡 、 會稽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漸水》:“ 永建 中, 陽羨 周嘉 上書,以縣( 會稽 )遠,赴會至難,求得分置,遂以 浙江 西為 吳 ,以東為 會稽 。 漢高帝 十二年,一 吳 也,後分為三,世號‘ 三吳 ’。 吳興 、 吳郡 , 會稽 其一焉。” 唐 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論畫體工用榻寫》:“ 江 南地潤無塵,人多精藝, 三吳 之跡,八絶之名, 逸少 右軍, 長康 散騎,書畫之能,其來尚矣。”

(2).地名。 唐 指 吳興 、 吳郡 、 丹陽 。《通典·州郡十二》:“ 蘇州 , 春秋 吳國 之都也……與 吳興 、 丹陽 為 三吳 。 齊 因之。 陳 置 吳州 。 隋 平 陳 ,改曰 蘇州 。 煬帝 初,復曰 吳州 ,尋為 吳郡 。大 唐 為 蘇州 ,或為 吳郡 。” 唐 趙元一 《奉天錄》卷三:“今天下安危,在於 淮 楚 。師振則 三吳 安, 三吳 安則國家不失外府。” 唐 杜牧 《題桐葉》詩:“ 三吳 煙水平生念,寧向閒人道所之。”

(3).地名。 宋 指 蘇州 、 常州 、 湖州 。 宋 司馬光 《送楊太祝忱知長洲縣》詩:“ 三吳 佳縣首,民物舊熙熙。”

(4).泛指 長江 下游一帶。 唐 李白 《猛虎行》:“ 三吳 邦伯皆顧盼,四海雄俠兩追隨。” 金 劉致君 《鷓鴣天》詞:“修月客,弄雲娘, 三吳 清興入淋浪。”

元氣

(1) 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

(2) 精神;精氣

(3) 指國家或社會團體得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

元氣大傷

用是

因此。《漢書·趙充國傳》:“車輢將軍 張安世 始嘗不快上,上欲誅之, 卬 家將軍以為 安世 本持槖簪筆事 孝武帝 數十年,見謂忠謹,宜全度之。 安世 用是得免。” 唐 柳宗元 《答吳武陵非國語書》:“恆恐後世之知言者,用是詬病。”《清史稿·藝文志一》:“令好古之士欲讀中秘書者,任其入覽。用是海內從風,人文炳蔚,學術昌盛,方駕 漢 、 唐 。”

一心

(1) 全心全意地;專心;一心一意

一心為革命

(2) 齊心;同心

萬眾一心

詩詞推薦

游天平山十六韻原文_游天平山十六韻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