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江亭原文
明月出林抄,大風吹漸高。
軒窗墮圭璧,竹樹起波濤。
鄰笛悲歡並,江鴻去住勞。
倚欄惆悵久,霜露濕綈袍。
詩詞問答
問:夜坐江亭的作者是誰?答:劉恭叔
問:夜坐江亭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夜坐江亭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劉恭叔的名句有哪些?答:劉恭叔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豪韻 出處:皇元風雅卷之三
參考注釋
明月
(1) 明亮的月亮
明月幾時有
(2) 指夜明珠
大風
麻風病
可以已(止,治癒)大風。——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軒窗
亦作“ 軒窓 ”。窗戶。 唐 孟浩然 《同王九題就師山房》詩:“軒窗避炎暑,翰墨動新文。” 唐 李商隱 《利州江潭作》詩:“ 河伯 軒窓通貝闕,水宮帷箔卷水綃。”一本作“ 軒窗 ”。 宋 陸游 《游錦屏山謁少陵祠堂》詩:“城中飛閣連危亭,處處軒窗臨 錦屏 。”《紅樓夢》第七九回:“﹝ 寶玉 ﹞見其軒窗寂寞,屏帳翛然,不過只有幾個該班上夜的老嫗。” 清 舒大成 《當時》詩:“曉日軒窓閒夢少,晚涼庭院別懷多。”
圭璧
(1).古代帝王、諸侯祭祀或朝聘時所用的一種玉器。《詩·大雅·雲漢》:“靡神不舉,靡愛斯牲。圭璧既卒,寧莫我聽。” 朱熹 集傳:“圭璧,禮神之玉也。”《周禮·考工記·玉人》:“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紙錢》:“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幣帛,事畢則埋之。” 明 唐順之 《送人上陵作》詩:“恭將圭璧朝羣帝,遙奉馨香薦 五陵 。”
(2).泛指貴重的玉器。《新唐書·陳子昂傳贊》:“ 子昂 乃以王者之術勉之,卒為婦人訕侮不用,可謂薦圭璧於房闥,以脂澤污漫之也。”《隸續·米巫祭酒張普題字》:“此碑字畫放縱欹斜,略無典則,乃群小所書。以同時石刻雜之,如瓦礫之在圭璧中也。” 清 劉大櫆 《張俊生時文序》:“今之時文,號稱經義,以余觀之,如棲羣蠅於圭璧之上,有玷污而無洗濯。”
波濤
(1) 江湖海中的 * 浪
(2) 一種大涌浪,尤指出現在外海的
閃爍著陽光的波濤上下翻騰
鄰笛
亦作“隣篴”。篴,同“ 笛 ”。 晉 向秀 《思舊賦》序:“余與 嵇康 、 呂安 居止接近;其人並有不羈之才,然 嵇 志遠而疏, 呂 心曠而放。其後各以事見法……余逝將西邁,經其舊廬,於時日薄 虞淵 ,寒冰悽然,鄰人有吹笛者,發聲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嘆,故作賦雲。”後世即用“鄰笛”作為傷逝懷舊的典實。 唐 孔紹安 《傷顧學士》詩:“何言陵谷徙,翻驚鄰笛悲。” 清 方文 《沉景山墓上作》詩:“乍捧雙珠今痛絶,況聞隣篴似 山陽 。”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再到曾游,已非舊主,殊深鄰笛之悲。” 顧無咎 《三月十九日酒痴招飲》詩:“忍聽鄰笛傷前度,便對黃壚哭故人。”
悲歡
亦作“ 悲讙 ”。亦作“ 悲懽 ”。悲哀與歡樂。 南朝 宋 顏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邑野淪藹,戎夏悲讙。” 唐 劉長卿 《初貶南巴至鄱陽題李嘉祐江亭》詩:“流落還相見,悲懽話所思。” 宋 蘇軾 《九日袁公濟有詩次其韻》:“平生傾蓋悲歡里,早晚抽身簿領間。” 明 王鏊 《震澤長語·文章》:“人情物態,悲懽窮泰,吐出胸臆,如在目前。” 毛 * 《送瘟神》詩之一:“ 牛郎 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亦指悲喜交集。 唐 竇群 《初入諫司喜家室至》詩:“一旦悲歡見 孟光 ,十年辛苦伴滄浪。”
去住
猶去留。 漢 蔡琰 《胡笳十八拍》:“十有二拍兮哀樂均,去住兩情兮難具陳。” 唐 司空曙 《峽口送友人》詩:“峽口花飛欲盡春,天涯去住淚霑巾。” 龐樹柏 《鶼鶼引為邑中貞烈嚴毛氏作》:“此心似磐石,去住終難移。”
倚欄
亦作“ 倚闌 ”。憑靠在欄幹上。 唐 趙嘏 《宿靈岩寺》詩:“倚欄香徑晚,移石 太湖 秋。” 宋 周邦彥 《一落索》詞:“欲知日日倚欄愁,但問取、亭前柳。” 清 安夏 《雜興》詩:“有竹深藏屋,無花強倚闌。”
惆悵
傷感;愁悶;失意
羈旅而無友生,惘悵兮而私自憐。——《楚辭·九辯》
惆悵人亡書亦絕,後人無復見《青囊》!——《三國演義》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霜露
霜和露水,兩詞連用常不實指,而比喻艱難困苦的條件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蘇洵《六國論》
綈袍
(1).厚繒製成之袍。《後漢書·郎顗傳》:“故 孝文皇帝 綈袍革舃,木器無文。” 宋 陸游 《冬晴》詩:“歲暮常年雪正豪,今年暄暖減綈袍。” 清 鈕琇 《觚賸·虎林軍營唱和》:“流螢夜度綈袍冷,採蕨朝供麥飯新。”
(2). 戰國 時 魏 人 范雎 先事 魏 中大夫 須賈 ,遭其毀謗,笞辱幾死。後逃 秦 改名 張祿 ,仕 秦 為相,權勢顯赫。 魏 聞 秦 將東伐,命 須賈 使 秦 , 范雎 喬裝,敝衣往見。 須賈 不知,憐其寒而贈一綈袍。迨後知 雎 即 秦 相 張祿 ,乃惶恐請罪。 雎 以 賈 尚有贈袍念舊之情,終寬釋之。見《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後多用為眷念故舊之典。 唐 白居易 《醉後狂言酬贈蕭殷二協律》詩:“賓客不見綈袍惠,黎庶未霑襦袴恩。” 宋 蘇軾 《用舊韻送魯元翰知洺州》:“唯君綈袍信,到我雀羅門。” 元 李孝光 《飲濡須守子衡君宅》詩:“賴有使君持玉節,未須故舊問綈袍。”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嫦娥》:“曩試君心耳,幸綈袍之意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