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自西海至萬壽寺·其二原文
雨過溪風送曉寒,西峰迤邐濯巑岏。
舟行不與山為別,何事香山面北看。
詩詞問答
問:泛舟自西海至萬壽寺·其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泛舟自西海至萬壽寺·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泛舟自西海至萬壽寺·其二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寒韻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二十六
參考注釋
迤邐
亦作“ 迤里 ”。亦作“迆邐”。1.曲折連綿貌。 南朝 齊 謝朓 《治宅》詩:“迢遰南川陽,迤邐西山足。” 宋 柳永 《鳳棲梧》詞之三:“玉樹瓊枝,迆邐相偎傍。” 丁玲 《小火輪上》:“她把眼從窗戶望出去,是迤邐不斷的青山。”
(2).指唱歌聲和鳥鳴聲的悠揚圓轉。 元 朱庭玉 《夜行船·春曉》套曲:“迤邐鶯啼共燕語,偏向閒庭戶。”
(3).斜延貌;延伸貌。 宋 蘇軾 《錄進單鍔吳中水利書》:“蓋本處地勢,自 銀林堰 以西,地形從東迤邐西下。” 鄭觀應 《盛世危言·邊防上》:“在東北、西北,由 東三省 、內外 蒙古 迤邐而至 新疆 ,又在在與 俄 接壤。”
(4).緩行貌。《古今小說·眾名姬春風吊柳七》:“ 柳七 官人別了眾名姬,擕著琴劍書箱,扮作遊學秀士,迤邐上路。”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二七章:“余頽僵如屍,幸賴 法忍 扶餘,迤邐而行。” 汪曾祺 《故里三陳》:“和這個胖女人較了半天勁,累得他筋疲力盡,他迤里歪斜走出來。”
(5).漸次;逐漸。 宋 蘇軾 《與楊元素書》之八:“厥直六百千,先只要二百來千,餘可迤邐還。” 宋 賀鑄 《更漏子》詞:“迆邐黃昏,景陽鐘動,臨風隱隱猶聞。”《古今小說·閒雲庵阮三償冤債》:“﹝ 阮三 ﹞每夜如此,迤邐至二十日。”
巑岏
(1).山高銳貌。 南朝 宋 鮑照 《登廬山望石門》詩:“嶄絶類 虎牙 ,巑岏象 熊耳 。” 明 周湞 《舟中望九華山》詩:“縹渺對雄標,巑岏發奇藴。”
(2).形容其他尖銳之物。 清 陳夢雷 《西洋貢獅子賦》:“齒巑岏而五兵失鋭,目閃爍而雙電交光。”
(3).聳立貌。 南朝 梁 江淹 《待罪江南思北歸賦》:“究煙霞之繚繞,具林石之巑岏。” 明 李東陽 《送張修撰養正北巡》詩:“南則龍樓鳳閣高巑岏,北則諸州列鎮相鉤環。”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小秦淮錄》:“小屋三楹,屋旁小閣二楹,黃石巑岏,石中古木十數株。”
(4).高峻的山峰。《楚辭·劉向<九嘆>》:“登巑岏以長企兮,望南 郢 而窺之。” 王逸 註:“巑岏,鋭山也。”
(5).形容人品高尚。 清 方文 《老姑行為姚姐夫人七十壽》詩:“吾姐操行復巑岏,三老姑名應不刊。”
不與
不贊成
仁陷於愚,固君子之所不與也。——明·馬中錫《中山狼傳》
為別
猶分別,相別。 唐 李白 《送友人》詩:“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宋 晏殊 《浣溪沙》詞:“為別莫辭金盞酒,入朝須近玉爐煙。”
何事
(1).什麼事;哪件事。 南朝 齊 謝朓 《休沐重還道中》詩:“問我勞何事?沾沐仰清徽。” 唐 方乾 《經周處士故居》詩:“愁吟與獨行,何事不傷情?”《朱子語類》卷八:“陽氣發處,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2).為何,何故。 晉 左思 《招隱》詩之一:“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新唐書·沉既濟傳》:“若廣聰明以收淹滯,先補其缺,何事官外置官?” 宋 劉過 《水調歌頭》詞:“湖上 新亭 好,何事不曾來?” 清 李漁 《奈何天·狡脫》:“不解天公意,教人枉猜謎:何事痴呆漢,到處逢佳麗?”
山面
山的南面。 五代 齊己 《題鶴鳴泉》詩:“噴開山面碧,飛落寺門寒。” 宋 蘇軾 《初入廬山》詩之一“要識 廬山 面,他年是故人”自註:“山南,山面也。” 宋 趙葵 《行營雜錄》:“﹝上﹞遂引羣公及內侍數人入一小殿。多有假山,甚高。山面有洞。上既入,乃復招羣公從行。”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逸驥方開路,歸雲遽斂昏蘇泂《哭邢芻父六首》
- 動犯威嚴,細看規矩釋正覺《偈頌二百零五首》
- 值雨及雷雹,一阻三宿程周弼《喜晴》
- 紫閣期終負,青雲道未伸李中《春日書懷寄朐山孫明府》
- 香山才品題,名得因人貴趙孟堅《拜范文正公祠》
- 山川氣象渾如舊,劍佩風姿儼若生樓鑰《送安行表兄葬次韻》
- 風定絕漪瀾,雨余多沮洳張嵲《醒心泉》
- 有如蠶造繭,又似花生子
- 湛人希夷常默默,全體露,證鴻ㄨ,一點輝王吉昌《江梅引》
- 春到此時須急賞,繞堤今夜有蛙聲張鎡《初聞南湖蛙聲成三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