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五日淮陰作

作者:王士禎 朝代:清代

二月五日淮陰作原文

二月五日春已半,淮南風物劇駸駸。

麥苗亂茁垂楊岸,蝴蝶交飛花樹林。

白羽徵兵吳會遠,黃巾掠地海堧深。

何時戍罷狼煙淨,擊壤長從田父吟。

詩詞問答

問:二月五日淮陰作的作者是誰?答:王士禎
問:二月五日淮陰作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二月五日淮陰作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王士禎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士禎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侵韻 出處:漁洋山人精華錄卷五

參考注釋

二月

中篇小說。柔石作。1929年發表。青年知識分子蕭澗秋來到芙蓉鎮國小任教,與校長之妹陶嵐相愛。蕭因同情、資助在北伐戰爭中犧牲的老同學的寡妻文嫂,而招致非議和誣衊。為了徹底幫助文嫂,他決定犧牲與陶嵐的愛情,娶文嫂為妻,不料招致更大的攻擊。文嫂終於不堪輿論壓力上吊自盡。蕭澗秋受此打擊,毅然離開芙蓉鎮,陶嵐決意隨他而去。

五日

(1).指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 唐 馮贄 《雲仙雜記·靈運須》:“ 中宗 時, 安樂公主 五日鬥百草。” 宋 姜夔 《訴衷情·端午宿合路》詞:“石榴一樹浸溪紅,零落小橋東。五日淒涼心事,山雨打船篷。”

(2).謂任職不會長久。即將去職。 宋 王禹偁 《公退言懷》詩:“兩衙決事官差我,五日延英詔問誰?”參見“ 五日京兆 ”。

淮南

(1) 指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地區,特指安徽的中部

(2) 安徽省的地級市。位於安徽省中部偏北,面積2121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91平方公里;人口152萬,其中市區人口100萬。淮南煤礦是中國主要煤炭生產基地之一

風物

風景和物品。喻指大氣候

風物長宜放眼量

駸駸

(1) 馬跑得很快

駕彼四駱,載驟駸駸。——《詩·小雅·四牡》

皋蘭被徑路,青驪逝駸駸。——三國魏· 阮籍《詠懷八十二首》

(2) 又如:駸駸(馬快跑的樣子)

(3) 迅疾

然後由歐洲新文明進而復我三皇五帝舊文明,駸駸進於大同之世矣。——《老殘遊記》

麥苗

麥作物的幼苗

垂楊

(1).垂柳。古詩文中楊柳常通用。 南朝 齊 謝朓 《隋王鼓吹曲·入朝曲》:“飛甍夾馳道,垂楊蔭御溝。” 唐 萬齊融 《送陳七還廣陵》詩:“落花馥河道,垂楊拂水窗。”《老殘遊記》第二回:“到了 濟南府 ,進得城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 魯迅 《送增田涉君歸國》詩:“卻折垂楊送歸客,心隨東棹憶華年。”

(2).詞牌名。雙調,一百字或九十八字。本詠垂楊,後為詞牌名。參閱《詞譜》卷二八。

蝴蝶

。也作“胡蝶”。舊時以為蝶的總稱,今動物學以為蝶的一種。構成鱗翅目錘角亞目的某些身體細長在白天活動的昆蟲,經常具有鮮明的顏色,有特殊型的雙翅

交飛

齊飛。 宋 陸游 《上西樓》詞:“江頭緑暗紅稀,燕交飛。” 明 文徵明 《四月》詩:“花殘鶯獨囀,草長燕交飛。”

樹林

通常範圍比樹叢大而比森林小的成片生長的許多樹木

帶孩子們到附近一個樹林裡去

白羽

(1).白色羽毛。《孟子·告子上》:“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 南朝 宋 謝惠連 《雪賦》:“白羽雖白,質以輕兮;白玉雖白,空守貞兮。”

(2).借指白色的鳥。 宋 沉遘 《次韻和鞠顏叔游山》:“紫鱗驚躍起,白羽倦飛還。”

(3).古代軍中主帥所執的指揮旗。又稱白旄。亦泛指軍旗。《呂氏春秋·不苟》:“ 武王 左釋白羽,右釋黃鉞,勉而自為係。”《書·牧誓》作“白旄”。《孔子家語·致思》:“ 子路 進曰: 由 願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鐘鼓之音上震於天,旍旗繽紛下蟠於地。 由 當一隊而敵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執聝。” 唐 李白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詩:“今茲討鯨鯢,旌斾何繽紛。白羽落酒樽, 洞庭 羅三軍。”

(4).指羽箭。《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彎蕃弱,滿白羽,射游梟,櫟蜚遽。” 郭璞 註:“以白羽為箭,故言白羽也。” 南朝 宋 鮑照 《擬古》詩之三:“留我一白羽,將以分符竹。” 宋 王安石 《陰山畫虎圖》詩:“逶迤一虎出馬前,白羽橫穿更人立。”

(5).借指士兵。 唐 盧綸 《冬日登城樓有懷因贈程騰》詩:“君不見, 漢 家邊將在邊庭,白羽三千出 井陘 。” 唐 法振 《河源破賊後贈袁將軍》詩:“白羽三千駐,蕭蕭萬里行。”

(6).指羽扇。 唐 駱賓王 《宿溫城望軍營》詩:“白羽搖如月,青山斷若雲。”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上:“ 史君 開府未浹旬,欲戴綸巾揮白羽。” 明 沉采 《千金記·遊說》:“鼓旗揚,白羽一揮同發矢,黃龍三轉倒拖鎗,倒拖鎗。” 清 曹寅 《途次示侄驥》詩之三:“可堪揮白羽,安事踐青蒲。”

(7).指羽書。又名羽檄。古代徵調軍隊的文書,插鳥羽示緊急,故名。 清 洪昇 《長生殿·偵報》:“爺爺呵,莫待傳白羽始安排!” 徐朔方 校註:“白羽,羽檄,古代徵調軍隊的文書。”

(8).古邑名。在今 河南省 西峽縣 。《春秋·昭公十八年》:“冬, 許 遷於 白羽 。” 楊伯峻 註:“ 白羽 在今 河南 西峽縣 西關外。”

徵兵

1.徵調軍隊。《史記·項羽本紀》:“徵兵 九江王 布 , 布 稱疾不往,遣將將數千人行。” 隋 薛道衡 《出塞》詩之二:“邊庭烽火驚,插羽夜徵兵。”《續資治通鑑·宋寧宗嘉定九年》:“ 金 行樞密院、知 河南府 事 完顏哈達 以徵兵失律,坐誅。” 清 陳夢雷 《贈黃西津總戎海澄》詩:“將軍飛鞚摧鋒出,間道徵兵望 賀蘭 。”

2.謂徵集百姓服兵役。 唐 韓愈 《與鄂州柳中丞書》:“徵兵滿萬,不如召募數千。” 唐 白居易 《新豐折臂翁》詩:“無何 天寶 大徵兵,戶有三丁點一丁。” 毛 * 《三個月總結》:“ * 恢復徵兵徵實,引起人民不滿。”

3.指被征入役的兵士。《天討·楚元王<諭立憲黨>》:“各國的徵兵,沒有一個人不尊貴; 中國 的徵兵,天天被打,同奴隸一樣。”

吳會

(1). 秦 漢 會稽 郡治在 吳縣 ,郡縣連稱為 吳會 。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吳會》:“ 西漢 時 會稽 郡治本在 吳縣 ,時俗以郡縣連稱,故云 吳會 。”

(2). 東漢 分 會稽郡 為 吳 會稽 二郡,並稱 吳 會 。後亦泛稱此兩郡故地為 吳會 。《後漢書·蔡邕傳》:“ 邕 慮卒不免,乃亡命江海,遠跡 吳 會 。”《三國志·吳志·孫賁傳》:“時 策 已平 吳 會 二郡。” 宋 蘇軾 《喜劉景文至》詩:“平生所樂在 吳 會 ,老死欲葬 杭 與 蘇 。”《金史·完顏綱傳》:“僭稱位號,偷生 吳 會 。”

唐 以後,俗亦稱 平江府 (今 江蘇 蘇州 )為 吳會 。 元 陸友仁 《吳中舊事》:“府署之南名 吳會坊 。” 清 納蘭性德 《淥水亭雜識》卷一:“世多稱 平江 為 吳會 ,意謂 吳 為東南一都會也。自 唐 以來如此,今郡中有 吳會亭 ,府治前有 吳會坊 。”

黃巾

(1). 東漢 末年 張角 所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因頭包黃巾而得名。《後漢書·皇甫嵩傳》:“ 角 ( 張角 )等知事已露,晨夜馳勑諸方,一時俱起,皆著黃巾為摽幟,時人謂之‘黃巾’。”《三國志平話》卷上:“黃巾併聚三十六萬。” 清 趙翼 《讀史》詩之七:“ 康成 居 北海 ,黃巾拜其門。” 毛 * 《中國革命和中國 * 》第一章第二節:“從 秦 朝的 陳勝 、 吳廣 、 項羽 、 劉邦 起,中經 漢 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銅馬和黃巾……都是農民的反抗運動,都是農民的革命戰爭。”

(2).借指作亂者,寇盜。 唐 杜甫 《遣憂》詩:“紛紛乘白馬,攘攘著黃巾。” 仇兆鰲 註:“白馬,指 侯景 。黃巾,指 張角 。是時 高暉 以城降 吐蕃 , 王獻忠 脅 豐王 珙 以迎 吐蕃 , 呂太一 乘機作亂,故云紛紛攘攘。” 明 徐渭 《沉叔子解番刀為贈》詩之二:“買驢南歸只兩句,只愁馬上逢黃巾。 叔子 見我無所仗,解刀贈我行色壯。” 清 孫枝蔚 《黃河舟中》詩之四:“更聞舟子語,前途滿黃巾。”

掠地

(1).擦過或拂過地面。 唐 方乾 《送朱二十赴漣水》詩:“鸞鳳取便多如此,掠地斜飛上太虛。” 宋 陸游 《東湖新竹》詩:“清風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2).掠奪土地。 宋 余靖 《從政六箴·明箴》:“鼠無牙兮穿墉,蝸有角兮掠地。”

海堧

見“ 海壖 ”。

何時

(1).什麼時候。表示疑問。《楚辭·九辯》:“皇天滛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時而得乾?” 唐 韓愈 《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六:“寄書 龍城 守,君驥何時秣?”《宋史·岳飛傳》:“或問:‘天下何時太平?’”

(2).什麼時候。表示時間難以確定。 劉大白 《石下的松實》詩:“一棵松樹,落下許多松實;不知何時,被壓著一塊大石。”

狼煙

烽火。相傳中國古代邊防報警時燒狼糞起的煙

三道狼煙過磧來,受降城上探旗開。——薛逢《狼煙》

擊壤

(1).古代的一種遊戲。把一塊鞋子狀的木片側放地上,在三四十步處用另一塊木片去投擲它,擊中的就算得勝。 漢 王充 《論衡·刺孟》:“夫毀瓦畫墁,猶比童子擊壤於塗,何以異哉!”參閱《太平御覽》卷七五五引 三國 魏 邯鄲淳 《藝經》。

(2).《藝文類聚》卷十一引 晉 皇甫謐 《帝王世紀》:“﹝ 帝堯 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五十老人擊壤於道。”後因以“擊壤”為頌太平盛世的典故。 南朝 宋 謝靈運 《初去郡》詩:“即是 羲唐 化,獲我擊壤情。” 唐 張說 《季春下旬詔宴薛王山池序》:“ 河 清難得,人代幾何?擊壤之懽,良有以也。” 宋 范成大 《插秧》詩:“誰知細細青青草,中有豐年擊壤聲。” 清 方貞觀 《出宗陽》詩:“生逢擊壤世,不得守耕桑。”參見“ 擊壤歌 ”。

長從

長而粗大的樹幹。古代在戰爭中用以撞擊。《墨子·備城門》:“木大二圍,長丈二尺以上,善耿其本,名曰長從。” 岑仲勉 註:“從,按即樅字,長木也,亦有衝撞之義。”

田父

老農

詩詞推薦

二月五日淮陰作原文_二月五日淮陰作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