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淳安徐大年

作者:吳舜舉 朝代:明代

寄淳安徐大年原文

歙南山去一百里,秋盡春來信不聞。

昔日登樓同聽雨,今年幽谷飽看雲。

管寧豈是遼東客,伯樂曾空冀北群。

安得俗塵長謝卻,挾書林下共朝曛。

詩詞問答

問:寄淳安徐大年的作者是誰?答:吳舜舉
問:寄淳安徐大年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寄淳安徐大年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文韻 出處:明詩紀事 甲簽·卷十五

參考注釋

南山

指終南山,在陝西省西安市南

百里

(1).一百里。謂距離甚遠。《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詩·大雅·桑柔》:“維此聖人,瞻言百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宋 蘇軾 《明君可與為忠言賦》:“心苟無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將或錫之十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後日之憂者,始服 永公 ‘熟慮其後’一言,真‘瞻言百里’也。”

(2).古時諸侯封地範圍。《孟子·萬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後用以稱諸侯國。參見“ 百里之命 ”。

(3).亦謂地小。《孟子·公孫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則百里之國足以獨立矣。”

(4).古時一縣所轄之地。因以為縣的代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縣大率方百里。” 漢 蔡邕 《太尉陳公贊》:“公在百里,有西產之惠,賜命方伯,分 陝 餘慶。” 晉 陶潛 《酬丁柴桑》詩:“秉直司聰,惠於百里。” 唐 王勃 《上明員外啟》:“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馳芳於墨綬。”

(5).借指縣令。《後漢書·循吏傳·仇覽》:“ 渙 ( 王渙 )謝遣曰:‘枳棘非鸞鳳所棲,百里豈大賢之路。’” 李賢 註:“時 渙 為縣令,故自稱百里也。”《南齊書·文學傳·崔慰祖》:“帝( 明帝 )欲試以百里, 慰祖 辭不就。” 宋 王禹偁 《畬田詞》序:“苟擇良二千石暨賢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義,庶乎污萊盡闢矣。”

(6).寶劍名。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 吳大帝 有寳刀三,寳劍六。寳劍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複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見《孟子·萬章上》。

來信

(1) 從…來的信

讀者來信

人民來信

(2) 寄來或送來的信

來信收到

昔日

以前;往日

用於昔日。——三國蜀· 諸葛亮《出師表》

非昔日之樂。——元、 明· 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登樓

(1).上樓。 南朝 宋 謝靈運 《南樓中望所遲客》詩:“登樓為誰思,臨江遲來客。” 宋 戴復古 《無策》詩:“老覺登樓懶,心知涉世疎。”《花月痕》第十回:“ 荷生 道:‘正是,我們何不登樓一望。’”

(2).指 漢 末 王粲 避亂客 荊州 ,思歸,作《登樓賦》之事。 唐 杜甫 《春日江村》詩之五:“羣盜哀 王粲 ,中年召 賈生 。登樓初有作,前席竟為榮。” 宋 陸游 《秋望》詩:“一樽莫恨盤飧薄,終勝登樓憶故鄉。” 金 元好問 《鄧州城樓》詩:“自古江山感遊子,今人誰解賦登樓。” 元 戴良 《懷宋庸庵》詩:“ 祖逖 念時空擊檝, 仲宣 多難但登樓。”參見“ 登樓賦 ”。

(3).特指登上御樓,赦免囚徒。古代帝王大赦儀式之一種。 宋 李心傳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建炎二年三月》:“陛下還京,登樓肆赦,則天下之人,盡皆遷善遠罪。”《宋史·禮志二十》:“﹝御樓肆赦﹞其日,刑部録諸囚以俟。駕還至 宣德門 內幄次,改常服,羣臣就位,帝登樓御坐,樞密使、宣徽使侍立,仗衛如儀。”《宋史·樂志一》:“今郊祀禮畢,登樓肆赦,然後還宮。”《宋史·樂志二》:“皇帝歸大次奏《定安》,登樓禮成奏《聖安》,駕回奏《采茨》。”

今年

指現在的這一年

幽谷

幽靜、深邃的山谷

飽看

儘量看。 元 耶律楚材 《過濟源登裴公亭用閒閒老人韻》之二:“掀髯坐語閒臨水,仰面徐行飽看山。”《醒世恆言·吳衙內鄰舟赴約》:“ 吳衙內 指望幫過了船邊,細細飽看。誰知纔傍過去,便掩上艙門。”

遼東

遼河以東的地區,即遼寧省的東部和南部。明朝在現在遼寧省境內設遼東都指揮使,防守邊境

伯樂

相傳春秋時秦國人,名孫陽以善相馬著稱。現在引申為善於發現、推薦、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人,“伯樂”不但指個人,還可以用於集體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唐· 韓愈《雜說》

曾空

高空。 唐 杜甫 《往在》詩:“解瓦飛十里,繐帷紛曾空。”

冀北

(1).《左傳·昭公四年》:“ 冀 之北土,馬之所生。”《南齊書·王融傳》:“ 秦 西 冀 北,實多駿驥。”因以謂良馬產地,並指人才薈萃之所。 唐 韓愈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伯樂 一過 冀 北之野,而馬羣遂空…… 東都 固士大夫之 冀 北也。”

(2).指遊牧地區。 明 夏完淳 《大哀賦》:“徙帳幕南,空羣 冀 北。”

俗塵

(1).人間。 唐太宗 《謁并州大興國寺》詩:“對此留餘想,超然離俗塵。”

(2).世俗人的蹤跡。 唐 李頎 《題璿公山池》詩:“此外俗塵都不染,惟餘玄度得相尋。” 宋 司馬光 《邵興宗南園草盛不翦仆過而愛之為詩以贈》:“車馬不甚繁,門前無俗塵。” 清 納蘭性德 《淥水亭雜識》卷一:“ 元功 詩云……市朝甚邇俗塵遠,土產雖少人煙繁。”

(3).比喻世俗的偏見。 魯迅 《且介亭雜文集·答<戲>周刊編者信》:“這回編者的對於主角 阿Q 所說的紹興話,取了這樣隨手胡調的態度,我看他的眼睛也是為俗塵所蔽的。”

謝卻

謝絕;婉言拒絕

挾書

(1).私藏書籍。《漢書·董仲舒傳》:“ 秦 繼其後,獨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學,不得挾書。” 清 夏燮 《中西紀事·原敘》:“珍此享帚之藏,竊懷挾書之懼。” 明 汪道昆 《明故提督信陽何先生墓碑》:“ 漢 承挾書,而得 賈 董 。”參見“ 挾書律 ”。

(2).專指應科舉考試時夾帶時文書籍。 宋 洪邁 《夷堅甲志·沉持要登科》:“時挾書假手之禁甚嚴。”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三·會場搜撿》:“至乙丑南宮,上微聞挾書之弊,始命添設御史二員,專司搜撿。”

林下

幽僻之境,引伸指退隱或退隱之處

獨此林下意,杳無區中緣。——李白《安陸寄劉綰》

詩詞推薦

寄淳安徐大年原文_寄淳安徐大年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