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雪(十月廿七日)原文
雲布已通宵,綏綏雪遂飄。
融膏將一寸,應節先三朝。
弗望遇雖喜,未沾惜復饒。
瓦陰略皴玉,吟眺倚宮寮。
詩詞問答
問:微雪(十月廿七日)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微雪(十月廿七日)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微雪(十月廿七日)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蕭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三十二
2. 十月廿七日
參考注釋
雲布
(1).雲氣布散。《晉書·衛恆傳》:“煥若星陳,鬱若雲布。”《晉書·食貨志》:“荷鍤贏糧,有同雲布。”《雲笈七籤》卷一一九:“俄而風起雲布,微雨已至。”
(2).形容眾多,到處都是。《文選·班固<西都賦>》:“列卒周匝,星羅雲布。” 呂延濟 註:“星羅雲布,言眾也。” 唐 於季子 《奉和聖制夏日游石淙山》:“九旗雲布臨 嵩室 ,萬騎星陳集 潁川 。” 明 賈仲名 《金安壽》第三折:“開南軒,奇峯雲布。” 清 魏源 《<聖武記>敘》:“人見其材雲布乎九列十二牧,而不知其槁伏於灌莽也。”
通宵
通夜;整個夜晚
玩個通宵
綏綏
(1).舒行貌。《詩·衛風·有狐》:“有狐綏綏,在彼 淇 梁,心之憂矣,之子無裳。” 馬瑞辰 通釋:“綏綏,為舒行貌。”一說,綏綏,匹行貌。見 毛 傳。一說,綏綏,獨行求匹貌。見 朱熹 集傳。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遵化署狐》:“署中故多狐。最後一樓,綏綏者族而居之,以為家。” 景耀月 《古詩》:“綏綏亦狐攜,天下久如一。”
(2).茂密繁盛貌。引申為富有文采。《荀子·儒效》:“綏綏兮其有文章也。” 楊倞 註:“綏,或為葳蕤之蕤。”一說“綏綏,安泰貌”。
垂落貌。 北周 王褒 《責髯奴文》:“約之以紲綫,潤之以芳脂,莘莘翼翼,靡靡綏綏。” 宋 梅堯臣 《五月十日雨中飲》詩:“梅天下梅雨,綏綏如亂絲。”
一寸
(1).十分為一寸。引申為微少。《韓非子·說林上》:“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 漢 賈誼 《新書·五美》:“一寸之地,一人之眾,天子無所利焉,誠以定治而已。”《晉書·庾亮傳》:“冒親以求一寸之用,未若防嫌以明至公。” 宋 楊萬里 《初夏》詩之一:“雨後覓春無一寸,薔薇花發釅燕脂。”
(2).指心。古人謂心為方寸之地,故稱。 宋 蘇軾 《次韻答王鞏》詩:“我有方外客,顏如瓊之英,十年塵土窟,一寸冰雪清。” 明 何景明 《過先墓》詩:“一寸未忘遊子線,萬年難覓 老萊 衣。”
(3).指光陰。 唐 李嶠 《書》詩:“請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虛。”參見“ 一寸陰 ”。
應節
(1).應合節拍。《列子·湯問》:“巧夫,顉其頤,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 晉 乾寶 《搜神記》卷一:“又指蝦蟆及諸行蟲燕雀之屬,使舞,應節如人。”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促織》:“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
(2).適應節令。《後漢書·郎顗傳》:“王者崇寬大,順春令,則靁應節,不則發動於冬,當震反潛。” 三國 魏 曹丕 《讓禪令》:“風雨應節,禎祥觸類而見。”
三朝
(1).正月一日。為歲、月、日之始,故曰三朝。《文選·班固<東京賦>》:“春王三朝,會同 漢 京。” 李善 註:“三朝,歲首朔日也。”《漢書·孔光傳》:“歲之朝,曰三朝。” 顏師古 註:“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 唐 耿湋 《元日早朝》詩:“九陌朝臣滿,三朝候鼓賒。” 宋 楊萬里 《誠齋荊溪集序》:“戊戌三朝,時節賜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詩。”
(2).謂三日。 唐 李白 《上三峽》詩:“三朝上 黃牛 ,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3).舊時婚後或出生後第三日均稱“三朝”。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嫁娶》:“三日,女家送冠花、彩段、鵝蛋……並以茶餅鵝羊果物等合送去壻家,謂之‘送三朝禮’也。”《四遊記·玉帝起賽寶通明會》:“卻説那小公子 靈光 ,纔三朝便能言語。” 清 孫枝蔚 《新嫁娘》詩:“從今愁婦職,人莫羨三朝。”
(1).外朝、內朝、燕朝。《周禮·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 漢 鄭玄 註:“ 周 天子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內朝二。內朝之在路門內者或謂之燕朝。”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二:“古者天子三朝:外朝、內朝、燕朝。外朝在王宮庫門外,有非常之事以詢萬民於宮中。內朝在路門外,燕朝在路門內,蓋內朝以見羣臣,或謂之路朝,燕朝以聽政,猶今之奏事,或謂之燕寢。”
(2).指前後三代君主統治的時期。 唐 李德裕 《離平泉馬上作》詩:“十年紫殿掌洪鈞,出入三朝一品身。” 唐 李遠 《贈寫御容李長史》詩:“三朝供奉無人敵,始覺 僧繇 浪得名。” 宋 蘇軾 《題永叔會老堂》詩:“三朝出處共雍容,歲晚交情見二公。”
宮寮
(1).同“ 宮僚 ”。太子屬官。 唐 劉禹錫 《謝分司東都表》:“伏以臣始為御史,逮事 德宗 ,今忝宮寮,幸逢聖日。”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二》:“ 阡 觸事面牆,對東宮曰:‘臣山野人,不識朝典,見陛下合稱臣否?’東宮曰:‘卿是宮寮,自合知之。’”
(2).猶言宮庭。《再生緣》第六二回:“不表眾人窺探事,再講那, 亭山國丈 出宮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