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慶宮像元劉鑾塑原文
南雕北塑古所傳,大都神塑猶存元。
名手劉姓元與鑾,東嶽摶換稱元賢。
茲天慶像鑾坯埏,棟宇剝落像巍然。
呵護丁甲其敢延,為新棟宇丹雘鮮。
像弗增易如故焉,是日路便展禮虔。
高居上帝絳節翩,侍臣儀從飄乎仙。
曹司聾啞解事艱,斯非曲欲為其難。
以神喻人至理存,一絜矩乃為心寒。
詩詞問答
問:天慶宮像元劉鑾塑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天慶宮像元劉鑾塑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七部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二十五
參考注釋
大都
中國元朝(1271—1368)首都,即今北京,1272 年在建設中命名“大都”,意指天下最大都城
名手
1.以技藝或文筆等高超而著名的人。東嶽
亦作“ 東嶽 ”。指 泰山 。在今 山東省 境。又名 岱宗 、 岱嶽 ,或省稱 岱 。《詩·大雅·崧高》“崧高維岳” 毛 傳:“岳,四岳也。東嶽 岱 ,南嶽 衡 ,西嶽 華 ,北嶽 恆 。” 漢 揚雄 《法言·吾子》:“觀書者,譬諸觀山及水,升 東嶽 而知眾山之峛崺也。” 三國 魏 曹植 《上責躬詩》:“願蒙矢石,建旗 東嶽 。” 明 李夢陽 《鄭生至自泰山》詩:“昨汝登 東嶽 ,何峯是絶峯?” 葉楚傖 《和倉海秋懷》詩:“ 東嶽 難封 司馬 文,北門先上犒牛勛。”
見“ 東嶽 ”。
摶換
亦稱“ 摶丸 ”。一種髹漆脫胎的塑法。 明 陶宗儀 《輟耕錄·精塑佛像》:“凡兩都名剎,有塑土範金,摶換為佛,一出 元 ( 劉元 )之手,天下無與比。所謂摶換者,漫帛土偶上而髹之。已而去其土,髹帛儼然像也。昔人嘗為之,至 元 尤妙。摶丸又曰脫活,京師語如此。” 清 王士禛 《居易續談》:“ 元 最善摶換之法,天下無與比。”
天慶
上天的賜福。《儀禮·士冠禮》:“黃耇無疆,受天之慶。”《漢書·兒寬傳》:“順成天慶,垂萬世之基。”《文選·班固<東都賦>》:“彰皇德兮侔 周成 ,永延長兮膺天慶。” 呂向 註:“言代祚延長,而當上天之福慶。”
棟宇
泛指房屋
剝落
物體表面的覆蓋物成片地脫落
巍然
高大雄偉的樣子
巍然屹立
呵護
(1).呵禁衛護,使侵凌者不得近。 唐 李商隱 《驪山有感》詩:“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 宋 范成大 《小峨眉》詩:“降 商 訖 周 謹呵護,磬氏無敢加鐫彫。”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薛慰娘》:“女在墓,為羣鬼所凌, 李翁 時呵護之。” 聞一多 《文學的歷史動向》:“詩,它一面對主流盡著傳統的呵護的職責,一方面仍給那些新花樣忠心的服務。”
(2).指(神靈)庇護,保佑。 宋 侯寘 《水調歌頭·題法華台》詞:“山鬼善呵護,千載照層巒。”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二:“羣感佛力呵護,香火日盛。” 孫中山 《倫敦被難記》第四章:“以是而予知禱告之誠……以是而予知上帝固默加呵護者也。”
丁甲
即六丁六甲。本為道教神名。後亦泛指天兵天將。《西遊記》十五回:“眾揭諦道:‘丁甲、功曹、伽藍輪次。’”
丹雘
(1).可供塗飾的紅色顏料。《書·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樸斲,惟其塗丹雘。” 孔穎達 疏:“雘是彩色之名,有青色者,有朱色者。” 宋 周必大 《二老堂雜誌·記恭請聖語》:“﹝上﹞從至 翠寒堂 ,棟宇顯敞,不加丹雘。” 明 楊慎 《藝林伐山·印色》:“今之紫粉,古謂之芝泥;今之錦砂,古謂之丹雘,皆濡印染籀之具也。”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上:“﹝祠宇﹞規模宏壯,丹雘彰施,備極絢爛。”
(2).塗飾色彩。 唐 羅隱 《讒書·木偶人》:“其後 徐 之境以雕木為戲,丹雘之,衣服之。” 元 方回 《估客樂》詩:“養犬餵肉睡氊毯,馬廄驢槽亦丹雘。” 清 龔自珍 《與人箋》八:“門庭丹雘,奕奕華好。”
(3).比喻君王的恩澤。《文選·顏延年<和謝監靈運>》:“伊昔遘多幸,秉筆侍兩閨。雖慙丹雘施,未謂玄素睽。” 李善 註:“丹雘,喻君恩也。”
(4).猶言藻飾。 清 吳偉業 《送宛陵施愚山提學山東》詩之三:“伊昔 嘉 隆 時,文章尚丹雘。”
如故
(1) 同過去一樣
使擊柝如故。——《資治通鑑·唐紀》
室內擺設如故
(2) 如同老朋友
你大哥是個爽快人,咱們既然一見如故,應該要借杯酒敘敘,又何必推辭呢。——清· 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日路
猶日道。舊謂太陽出沒所經過的道路。《西京雜記》卷六:“ 中山王 為賦曰:‘麗木離披,生彼高崖。拂天河而布葉,橫日路而擢枝。’” 唐 王勃 《梓州郪縣靈瑞寺浮圖碑》:“ 飛廉 按轡,定樞臬於風衢; 羲和 頓策,揆鉤繩於日路。”參見“ 日道 ”。
展禮
猶行禮,施禮。 北周 庾信 《將命至鄴》詩:“交歡值公子,展禮覿王孫。” 唐 劉禹錫 《代裴相公賀冊魯王》:“不獲展禮明庭,拜舞稱賀。” 宋 吳處厚 《青箱雜記》卷一:“﹝ 彭齊 ﹞未第時,常謁 南豐 宰,而宰不喜士,平居未嘗展禮。”
高居
(1).處在高的地方。 漢 劉向 《說苑·正諫》:“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亦指居於高位。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一:“朕夤奉天命,恭惟永圖。審聽高居,載懷祇懼。”
(2).對他人居處的敬稱。 唐 韓愈 《與大顛師書》之二:“至此一二日卻歸高居,亦無不可。”《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八:“但見教高居何處,異日好來相訪。”
(3).“高居深拱”的略稱。 清 錢謙益 《神宗顯皇帝輓詞》之三:“在宥羣方理,高居庶物新。”
上帝
(1)
(2) 天帝。古時指天上主宰一切的神
上帝以寡人有薄德於古今,遂寬其同氣之罪。——唐· 李朝威《柳毅傳》
(3) 基督教所崇奉的神,認為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擁有至上權力,英明,仁慈,使人們崇拜並向他祈禱
上帝保佑
絳節
(1).古代使者持作憑證的紅色符節。 南朝 梁簡文帝 《讓驃騎揚州刺史表》:“故以彈壓六戎,冠冕九牧,豈止司隸絳節,金吾緹騎。” 唐 駱賓王 《從軍中行路難》詩:“絳節朱旗分日羽,丹心 * 酬明主。” 明 顧大典 《青衫記·樂天蒙召》:“感吾皇寵召,趨命還朝,絳節朱輪,紫泥丹詔,履舃重登廊廟。” 清 陳夢雷 《西郊雜詠》之十六:“絳節夾青幢,鳴珂愉且閒。”
(2).傳說中上帝或仙君的一種儀仗。 唐 杜甫 《玉台觀》詩之一:“中天積翠玉臺遙,上帝高居絳節朝。”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九:“天下 神霄 ,皆賜威儀,設於殿帳座外。面南,東壁,從東第一架六物:曰錦繖、曰絳節、曰寳蓋、曰珠幢、曰五明扇、曰旌。” 明 屠隆 《綵毫記·仙官列奏》:“ 太清 宮殿九霞高,玉珮羣真絳節朝。” 清 吳偉業 《清涼山贊佛》詩之三:“諸天過峯頭,絳節乘銀鸞。”
侍臣
皇帝左右的近臣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於侍臣,某得八焉。——明· 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儀從
儀衛隨從。《南齊書·明帝紀》:“王子侯舊乘纏帷車, 高宗 獨乘下帷,儀從如素士。”《三國演義》第九回:“次日侵晨, 董卓 擺列儀從入朝,忽見一道人,青袍白巾,手執長竿,上縛布一丈,兩頭各書一‘口’字。” 明 王錡 《寓圃雜記》卷下:“ 士奇 驚起,朝服出迎,但見儀從充塞,香氣絪緼,不知上所在,惟面北而拜。” 清 洪亮吉 《書畢宮保遺事》:“公以 李 故相也,不敢與鈞禮,每日平明,即撤儀從上謁。”
曹司
(1).官署。諸曹郎中職司所在。 唐 白居易 《喜張十八博士除水部員外郎》詩:“無復篇章傳道路,空留風月在曹司。”《太平廣記》卷三八○引 唐 穀神子 《博異志·鄭潔》:“至一城郭,引入見一官人,似曹官之輩,又領入曹司,聆讀元追之由。” 嚴復 《救亡決論》:“出宰百里,入主曹司。”
(2).吏目。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二折:“到來日急煎煎的娘親插狀論,怎禁他惡噷噷的曹司責罪緊。” 元 岳伯川 《鐵拐李》第一折:“赤緊的官長又廉,曹司又拗,我便是好令史,怎禁他三徧家取招。”
聾啞
大多為熱病後遺,但有先天所致者。大多先耳聾而致口啞
解事
懂事
至理
(1) 最正確或最根本的道理
團結禦侮,自然是至理
(2) 最完善最美好的政治
絜矩
絜,度量;矩,畫方形的用具,引申為法度。儒家以絜矩來象徵道德上的規範。《禮記·大學》:“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鄭玄 註:“絜,猶結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謂當執而行之,動作不失之。” 朱熹 集註:“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則上下四方,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 唐 顏真卿 《河南府參軍郭君神道碑銘》:“夫孝弟之至,絜矩之道。” 宋 葉適 《陳彥群墓志銘》:“至其他察性命以絜矩,奮豪傑以特興,亦多微妙奇偉,非穎秀士親承其旨趣,固莫能通。”《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他兩個既有這番志嚮,又説的這等明白,你我如今竟把這樁事責成他兩個辦起來,才是個‘絜矩之道’。”
心寒
失望而痛心
膽落心寒。——《廣東軍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