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試下第·其二

作者:祁頤 朝代:明代

會試下第·其二原文

都城春老柳風寒,握手河橋去住難。

越徼煙波愁里望,燕台山色醉中看。

昌黎勤苦終登第,東野蹉跎晚得官。

惟有別離心獨苦,海雲山月共漫漫。

詩詞問答

問:會試下第·其二的作者是誰?答:祁頤
問:會試下第·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會試下第·其二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祁頤的名句有哪些?答:祁頤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寒韻

2. 民國張其淦《東莞詩錄》卷九

參考注釋

都城

古代諸侯封給卿大夫的采邑;首都;國都

春老

謂晚春。語出 唐 岑參 《喜韓樽相過》詩:“三月 灞陵 春已老,故人相逢耐醉倒。” 宋 歐陽修 《仙意》詩:“ 滄海 風高愁燕遠, 扶桑 春老記蠶眠。”

柳風

指春風。 唐 溫庭筠 《更漏子》詞之二:“蘭露重,柳風斜,滿庭堆落花。” 元 貢師泰 《遣懷》詩:“日入柳風息,月上花露多。” 元 郭鈺 《四時詞》之二:“美人調笑渡江去,半榻柳風棊不收。”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萬壽寺》:“柳風麥浪,滌盪襟懷,殊有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之致。”

握手

通常用於會見或告別時,兩人右手相握或相握後兩手上下輕輕搖動,以表示友誼、熱情、良好祝願,或慰問,或僅系一種禮節

河橋

(1).古代橋名。故址在今 陝西省 大荔縣 東 大慶關 與 山西省 永濟縣 西 蒲州鎮 之間 黃河 上。 戰國 秦昭襄王 建。 黃河 上建橋始於此。 唐 通稱 蒲津橋 。《史記·秦本紀》:“﹝ 昭襄王 五十年﹞初作 河橋 。” 張守節 正義:“此橋在 同州 臨晉縣 東,渡 河 至 蒲州 ,今 蒲津橋 也。” 唐 楊炯 《李懷州墓志銘》:“ 昭襄王 始作 河橋 , 穆天子 至於 雷首 。”

(2).古代橋名。故址在今 青海省 貴德縣 南 黃河 上。《後漢書·西羌傳·滇良》:“﹝ 貫友 ﹞遂夾 逢留大河 築城塢,作大航,造 河橋 ,欲度兵擊 迷唐 。”後 吐谷渾 、 吐蕃 皆建橋於此。

(3).古代橋名。故址在今 河南省 孟縣 西南、 孟津縣 東北 黃河 上。 晉 泰始 中 杜預 以 孟津 渡險,始建浮橋於 富平津 ,世稱 河橋 。 唐 通稱 河陽橋 。《晉書·杜預傳》:“ 預 又以 孟津 渡險,有覆沒之患,請建 河橋 於 富平津 。”《周書·晉盪公護傳》:“從 太祖 、擒 竇泰 、復 弘農 ,破 沙苑 、戰 河橋 ,並有功。”

(4).橋樑。 北周 庾信 《李陵蘇武別贊》:“河橋兩岸,臨路悽然。” 唐 杜牧 《代人寄遠》詩之一:“河橋酒斾風軟,候舘梅花雪嬌。”《豆棚閒話·虎丘山賈清客聯盟》:“路出山塘景漸佳,河橋楊柳暗藏鴉。”

去住

猶去留。 漢 蔡琰 《胡笳十八拍》:“十有二拍兮哀樂均,去住兩情兮難具陳。” 唐 司空曙 《峽口送友人》詩:“峽口花飛欲盡春,天涯去住淚霑巾。” 龐樹柏 《鶼鶼引為邑中貞烈嚴毛氏作》:“此心似磐石,去住終難移。”

越徼

南方邊遠之地。 唐 顧況 《酬漳州張九使君》詩:“故人窮越徼,狂生起悲愁。” 唐 白居易 《與陸庶詔》:“卿望重周行,寄分越徼。”

煙波

煙霧籠罩的水面

煙波浩渺的洞庭湖

煙波江上使人愁。——唐· 崔顥《黃鶴樓》

燕台

(1).指 戰國 時 燕昭王 所築的黃金台。故址在今 河北省 易縣 東南。相傳 燕昭王 築台以招納天下賢士,故也稱賢士台、招賢台。見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下。後作為君主或長官禮賢之典。 唐 李白 《江上答崔宣城》詩:“謬忝 燕臺 召,而陪 郭隗 蹤。” 金 元好問 《即事呈邦瑞》詩:“明日 燕臺 傳盛事,坐中賓客盡名流。” 明 陳所聞 《玉交枝·寄平湖沉海曙》曲:“再休嗟明珠暗投,正 燕臺 把千金駿求。” 程善之 《革命後感事和懷霜作即用其韻》:“三品席珍虛鹿幣,千金市骨上 燕臺 。” 唐 高適 《酬裴員外以詩代書》:“題詩 碣石館 ,縱酒 燕王臺 。” 唐 高駢 《留別彰德軍從事范校書》詩:“匹馬東歸羨知己, 燕王臺 上結交新。” 唐 李商隱 《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此時聞有 燕昭臺 ,挺身東望心眼開。”

(2).指 冀 北一帶。 唐 祖詠 《望薊門》詩:“ 燕臺 一望客心驚:簫鼓喧喧 漢 將營。” 明 何景明 《送馬公順視學湖南》詩之一:“同是 燕臺 舊遊客,可堪相見又相違。” 陳毅 《聞八路軍大捷》詩:“抗 日 旌旗戰局開,大軍東出薄 燕臺 。”

(3).指幕府。 唐 李商隱 《梓州罷吟寄同舍》:“長吟遠下 燕臺 去,惟有衣香染未銷。” 馮浩 箋註:“ 燕臺 ,指幕府……言我惟懷府公之德,別無閒情牽繞也。” 唐 黃滔 《南海幕和段先輩送韋侍御赴闕》:“魏闕別當飛羽翼, 燕臺 獨且占風流。” 南唐 李中 《和胊陽載筆魯裕見寄》:“ 燕臺 多事每開顏,相許論交淡薄間。”

山色

山的景色。 唐 岑參 《宿岐州北郭嚴給事別業》詩:“郭外山色溟,主人林館秋。” 宋 歐陽修 《朝中措·平山堂》詞:“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葉聖陶 《從西安到蘭州》:“一會兒出了隧道,又看見窗外的天光山色。”

中看

好看,令人悅目

這東西好吃不中看

昌黎

(1). 唐 韓愈 世居 潁川 ,常據先世郡望自稱 昌黎 (今 河北省 昌黎縣 )人; 宋 熙寧 七年詔封 昌黎伯 ,後世因尊稱他為 昌黎先生 。 唐 韓愈 《送陸歙州》詩序:“於是 昌黎 韓愈 道願留者之心,而泄其思。”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構釁》:“紹 昌黎 之道脈,豈興八代之衰!” 清 周亮工 《王王屋傳》:“公著詩一卷、文二卷。詩清婉有志,文則力追 昌黎 、 柳州 。” 馬其昶 《<古文辭類纂標註>序》:“ 昌黎 論文,務去陳言。”

(2).借指 韓 姓。 宋 李清照 《上樞密韓肖胄詩》之一:“中朝第一人,春官有 昌黎 。身為百夫特,行足萬人師。”按,此“昌黎”指 韓肖胄 。

勤苦

勤奮努力

佐讀勤苦。——清· 周容《春酒堂遺書·芋老人傳》

終歲勤苦。——宋· 蘇軾《教戰守》

登第

猶登科。第,指科舉考試錄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唐 鄭谷 《贈劉神童》詩:“還家雖解喜,登第未知榮。”《新唐書·選舉志上》:“通四經業成,上於尚書,吏部試之,登第者加一階放選。其不第則習業如初。”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考史五》:“ 胡文定公 自登第逮休致,凡四十年。”《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少年登第,官拜翰林編修之職。”《花月痕》第八回:“﹝ 痴珠 ﹞弱冠登第,文章丰采,傾動一時。”

東野

複姓

蹉跎

(1) 時間白白地去;虛度光陰

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晉書·周處傳》

白日忽蹉跎,驅馬復來歸。——三國 魏· 阮籍《詠懷詩》

日月蹉跎

(2) 失足

惟有

只有

我們都很高興,惟有他沉著臉

別離

(1) 離別;分離

別離家鄉,踏上征途

心知長別離。——《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商人重利輕別離。——唐· 白居易《琵琶行

並序

(2) 》

雲山

(1).雲和山。 南朝 梁 吳均 《同柳吳興烏亭集送柳舍人》詩:“雲山離晻曖,花霧共依霏。” 唐 王昌齡 《過華陰》詩:“雲起 太華山 ,雲山共明滅。” 宋 蘇舜欽 《無錫惠山寺》詩:“雲山相照翠會合,殿閣對起涼參差。”

(2).高聳入雲之山。 漢 蔡琰 《胡笳十八拍》:“雲山萬里兮歸路遐,疾風千里兮揚塵沙。” 唐 皇甫冉 《送王司直》詩:“西塞雲山遠,東風道路長。”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既而 秋圃 揭換壁紙,又得數詩……又一首曰:‘咫尺樓窗夜見燈,雲山似阻幾千層。’”

(3).遠離塵世的地方。隱者或出家人的居處。 南朝 梁 江淹 《蕭被侍中敦勸表》:“臣不能遵煙洲而謝 歧伯 ,迎雲山而揖 許由 。” 胡之驥 註:“ 阮嗣宗 《勸晉王牋》曰:‘臨滄洲而謝 支伯 ,登 箕山 而揖 許由 。’” 唐 元稹 《修龜山魚池示眾僧》詩:“雲山莫厭看經坐,便是浮生得道時。” 元 劉因 《贈狂道士》詩:“得意雲山是處過,逢人對酒即高歌。”

漫漫

(1) 廣遠無際

水漫漫

(2) 長;久

漫漫人生路

夜漫漫

(3) 平緩

海流漫漫

(4) 遍布

草漫漫

春霧漫漫

(5) 眾多

漫漫群生

(6) 昏憒糊塗

縣官漫漫

詩詞推薦

會試下第·其二原文_會試下第·其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