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九依皇祖詩韻·其二原文
元黃以判萬古峙,伯仲之間五嶽頭。
入目景無非繢畫,盪胸雲有若沉浮。
天章詎止垂永世,聖意昭然照下州。
設以九賡踰九仞,十全有待再吟留。
詩詞問答
問:登泰山九依皇祖詩韻·其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登泰山九依皇祖詩韻·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登泰山九依皇祖詩韻·其二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尤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三十六
參考注釋
萬古
萬世
萬古長青
伯仲之間
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難分優劣高低。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論文》:“ 傅毅 之於 班固 ,伯仲之間耳。” 唐 杜甫 《詠懷古蹟》詩之五:“伯仲之間見 伊 呂 ,指揮若定失 蕭 曹 。” 宋 劉克莊 《念奴嬌·菊》詞:“嘗試詮次羣芳,梅花差可,伯仲之間耳。” 魯迅 《兩地書·致許廣平三四》:“報言 章士釘 將辭, 屈映光 繼之,此即 浙江 有名之‘兄弟素不吃飯’人物也,與 士釘 蓋伯仲之間,或且不及。”亦省作“ 伯仲間 ”。 宋 陸游 《書憤》書:“《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金史·文藝傳下·趙渢》:“ 渢 之正書體兼 顏 蘇 ,行書備諸家體,其超放又似 楊凝式 ,當處 蘇 黃 伯仲間。” 清 戴名世 《自訂時文全集序》:“兩人皆奇余曰:‘此文章風氣之所繫,其在 韓公 伯仲間乎!’”
五嶽
中國的五大名山,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和中嶽嵩山
入目
觀看。 明 黃溥 《閒中今古錄摘抄》:“ 順天 尹 王 公 驥 患傷寒, 袁 往視其疾,神色俱變,不可入目。”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此等議諭煞是可笑,與其為此等論,不如並此詞不入目,即入目亦置若未見。”
無非
不外;沒別的
他無非就有三板斧功夫
繢畫
即繪畫。 唐 黃滔 《誤筆牛賦》:“ 王獻之 繢畫彌精,變通可驚。”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一》:“至若左右圖史,開示佛經,金石絲竹之音,繢畫工巧之事……莫不一覽懸解,終身不忘。”
有若
如同,好像。《東觀漢記·和熹鄧皇后傳》:“﹝後﹞嘗夢捫天體,蕩蕩正青滑,有若鍾乳。”《秦併六國平話》卷中:“ 秦皇 二十四年七月中旬五日, 始皇 登殿排班……人民快樂,歲序三登,有若 禹 湯 聖世,歡逢 堯 舜 明君。” 嚴復 《救亡決論》:“甚且生今反古,則古昔而稱先王,有若古之治斷非後世之治所可及者,而不知其非事實也。”
沉浮
本指在水面上出沒,比喻盛衰、消長,也指隨波逐流
與道沈浮俯仰。——《淮南子·原道訓》
與世沉浮
天章
(1).猶天文。指分布在天空的日月星辰等。 宋 蘇軾 《潮州韓文公廟碑》:“公昔騎龍白雲鄉,手抉雲漢分天章。” 清 龔自珍 《擬進蒙古圖志表文》:“仰天章之有爛,測地輿之至賾。”
(2).指帝王的詩文。 南朝 陳 徐陵 《丹陽上庸路碑》:“御紙風飛,天章海溢。” 唐 岑參 《送顏平原》詩:“天章降三光,聖澤該九州。” 王國維 《羅君楚妻汪孺人墓碣銘》:“聲聞於帝,帝曰汝嘉,天章煥爛,綽禊嵯峨。”
(3).泛指好文章。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丹青》:“五章遙降,朱臨墨而大號彰;萬卷橫披,墨得朱而天章煥。”
永世
(1) 世世代代;永遠
永世無窮
永世不得翻身
(2) 終生
永世難忘
聖意
(1).聖人及其經典的意旨。《後漢書·徐防傳》:“ 防 以‘五經’久遠,聖意難明,宜為章句,以悟後學。”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論者,倫也。 * 無爽,則聖意不墜。”
(2).帝王的旨意。《史記·秦始皇本紀》:“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 宋 蘇轍 《龍川別志》卷上:“ 欽若 曰:臣得以聖意喻 旦 ,宜無不可。” 元 黃溍 《日損齋筆記·辯史》:“臣奉旨集客,而 良祐 不至,是違聖意也。”《花月痕》第四六回:“還是 明經略 到京,慢慢的迴轉聖意,方得歸結,救活了多少人。”
(3).謂神靈的啟示。《漢書·兒寬傳》:“六律五聲,幽贊聖意,神樂四合,各有方象,以丞嘉祀,為萬世則。”
昭然
明明白白,顯而易見
昭然若揭
九仞
六十三尺。一說七十二尺。常用以形容極高或極深。《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孔 傳:“八尺曰仞。” 陸德明 釋文:“七尺曰仞,一雲八尺曰仞。”《孟子·盡心上》:“掘井九軔而不及泉。” 趙岐 註:“軔,八尺也。” 唐 黃滔 《景陽井賦》:“沒地無慙,顧九仞之深可匿。” 宋 葉適 《何倫秀才親喪不能舉》詩:“何當深九仞,更與崇四尺。” 郭沫若 《謝陳代新》:“說了一句外行話,敵對者會推翻你九仞的高山。”
十全
原指醫術高明、十治十愈,後指完美無缺
人都有缺點,哪能十全呢?
有待
尚待;需要等待
這個問題有待解決
標籤: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