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節原文
首夏清和節,實見歲時記。
貞元移仲春,謂之中和備。
德潛中訛清,獨斷以己意。
清開夏之首,和近春之季。
是誠四月候,安有二月義。
歸愚信愚哉,五言辟其議。
詩詞問答
問:清和節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清和節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寘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八十一
2. 唐德宗詔二月應謂之中和節蓋二月春之中時之和此實可耳乃沈德潛訛中為清不知以何書為據且雲謝靈運詩猶清和乃謂四月似二月夫猶固訓似亦訓尚謝之猶乃尚之義謂四月尚清和耳夫四月近三月則以晦朔相連氣候近似猶可若曰似二月則時日隔久節候迥殊安得越三月而似二月乎此理推之餘月無不皆然又按謝朓詩麥候始清和涼雨銷炎燠楊萬里三月廿七日送春詩只餘三日便清和是古人皆以四月為清和信而有據惟張衡歸田賦有仲春令月時和氣清之語此即如蘭亭敘言暮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之例豈可摘取一二字割裂傅會遂指二月為清和乎因為清和之作以辟德潛之謬
參考注釋
首夏
始夏,初夏。指農曆四月。 三國 魏 曹丕 《槐賦》:“伊暮春之既替,即首夏之初期。” 南朝 宋 謝靈運 《游赤石進帆海》詩:“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唐 魏徵 《暮秋言懷》詩:“首夏別京輔,杪秋滯三河。” 吳沛霖 《春盡日寄林三金陵》詩:“倘許一緘重報我,但言首夏莫言春。”
和節
(1).協調;合適。《荀子·修身》:“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 王先謙 集解:“和節,猶和適也。” 漢 焦贛 《易林·渙之乾》:“棄古退思,失其和節。” 唐 韓愈 《唐故相權公墓碑》:“維匡調娛,不失其正,中於和節,不為聲章。”
(2).猶調節。《淮南子·本經訓》:“夫人相樂,無所發貺,故聖人為之作樂,以和節之。”
(3).溫和的節令。 漢 陳琳 《神女賦》:“感仲春之和節,嘆鳴雁之嗈嗈。” 漢 應瑒 《楊柳賦》:“赴陽春之和節,植纖柳以承涼。”
實見
(1).猶言真知灼見。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一》:“ 東坡 晚年在海上不觀他人詩,惟以 陶 柳 集自隨,豈非世慮盡而實見定歟?”
(2).實地見聞;實際見聞。 魯迅 《二心集·<藝術論>譯本序》:“第二篇《原始民族的藝術》先據人類學者,旅行家等實見之談,從 薄墟曼 , 韋陀 , 印地安 以及別的民族引了他們的生活,狩獵,農耕,分配財貨這些事為例子,以證原始狩獵民族實為 * 主義的結合。”
歲時
一年;四季;季節
前所謂權門者,自歲時優臘一刺之外,即經年不往也。——明· 宗臣《報劉一丈書》
貞元
(1).純正。語本《易·乾》:“元亨利貞。” 高亨 註:“乾,卦名,天也。元,善也。亨,美也。利,利物也。貞,正也。天有善、美、利物、貞正之德……《文言》謂君子亦有此德。” 南朝 梁 江淹 《五侍中為南蠻校尉詔》:“侍中領祕書監驍騎將軍 奐 ,秉心貞元,志局開亮,績譽之美,在公屢彰。”
(2).古以元亨利貞喻春夏秋冬,故借指時令的周而復始和天道人事的轉換。 明 張居正 《賀冬至表》:“紀貞元而應度,按時令以承禧。” 清 葉廷琯 《梅孫以甲乙元旦詩見示依韻和之》:“世事偶然成剝復,天心於此見貞元。”參見“ 貞下起元 ”。
仲春
春季中期,指陰曆二月
中和
(1) 使中和
用酸中和鹼
(2) 相對的事物互相抵消,失去各自的性質
酸鹼中和
獨斷
不商量,獨自做決定
四月
一年有十二個月,四月就是一年中的第四月份。二月
中篇小說。柔石作。1929年發表。青年知識分子蕭澗秋來到芙蓉鎮國小任教,與校長之妹陶嵐相愛。蕭因同情、資助在北伐戰爭中犧牲的老同學的寡妻文嫂,而招致非議和誣衊。為了徹底幫助文嫂,他決定犧牲與陶嵐的愛情,娶文嫂為妻,不料招致更大的攻擊。文嫂終於不堪輿論壓力上吊自盡。蕭澗秋受此打擊,毅然離開芙蓉鎮,陶嵐決意隨他而去。
五言
(1).五德之言。《書·益稷》:“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 孔 傳:“以出納仁、義、禮、智、信五德之言,施於民以成化。” 唐 韓愈 《進士策問》之十一:“彰施五色,出納五言。”
(2).五個字的句子。 魯迅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
(3).見“ 五言詩 ”。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自君之出矣,金翠闇無精劉裕《自君之出矣》
- 幽廬對江山,逸興寄鉛槧杜范《湯南萬求詩贈別遂用其和韓總卿韻》
- 清晨薄采采,風露拍滿篝洪咨夔《食菜》
- 遇事頻三北,乾時愧六奇
- 隋家耕壟偏陳宮,留得鐘山蔣郡東任希夷《台城》
- 陰陰老木匝平湖,想見房公用意初孫應時《漢州房公湖》
- 溶溶泄泄,似飄揚愁緒
- 風吹棠棣花,一枝落夷門
- 白首年空度,幽居俗豈知楊衡《送徹公》
- 故人益嘆天涯遠,懷抱何從得好開陳造《次史髯韻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