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為像贊

作者:釋了元 朝代:宋代

自為像贊原文

李公天下石麒麟,傳得雲居道者真。

不為拈華明人事,等閒開口笑何人。

泥牛漫向風前嗅,枯木無端雪裡春。

對現堂堂俱不識,太平時代自由身。

詩詞問答

問:自為像贊的作者是誰?答:釋了元
問:自為像贊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真韻

2. 宋惠洪《禪林僧實傳》卷二九

參考注釋

天下

(1) 四海之內,全中國

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孫子·謀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天下三分。——諸葛亮《出師表》

天下之美。——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人世間,社會上

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別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縞素。——《戰國策·魏策》

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以天下之所順。

先天下之憂而憂。——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後天下之樂而樂。

(4) 國家或國家的統治權

傳天下不足多。——《韓非子·五蠹》

為天下理財。——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共爭天下。——《資治通鑑》

天下事誰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間

知天下之寒。——《呂氏春秋·察今》

石麒麟

亦省作“ 石麟 ”。1.古代帝王陵前的石雕的麒麟。《西京雜記》卷三:“觀前有三梧桐樹,樹下有石麒麟二枚,刊其脅為文字,是 秦始皇 驪山 墓上物也。”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 丹陽 大姑陵 ,陵下有石麟二枚,不知年代。” 唐 劉禹錫 《漢壽城春望》詩:“田中牧豎燒芻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前蜀 韋莊 《上元縣》詩:“止竟霸圖何物在,石麟無主臥秋風。”

(2).對幼兒的美稱。《陳書·徐陵傳》:“時 寳誌上人 者,世稱其有道。 陵 年數歲,家人擕以候之; 寳誌 手摩其頂,曰:‘天上石麒麟也。’” 宋 蘇軾 《徐元用使君與其子端常邀仆與小兒過同游東山浮金堂戲作》詩:“使君有令子,真是石麒麟;我子乃散材,有如木輪囷。” 明 何景明 《相逢行贈孫從一》:“石麟在天動鱗甲,赤鳳排雲生羽毛。” 清 方文 《吳次暹瓶桂自開而舉子同人觴之》詩:“太乙想傳天馬信,長庚先產石麟兒。” 清 趙翼 《昨歲除夕香遠內弟得一子書以奉賀》詩:“八十四翁來發兆,上堂親撫石麒麟。”

雲居

(1).猶隱居。 唐 賈島 《送徐員外赴河中》詩:“雲居間獨往,長老出房迎。” 宋 周煇 《清波雜誌》卷十一:“ 無錫 鄉僧 道昌 ,蚤歲週遊諸方,在 廬山 雲居。”

(2).指隱居之所。 宋 黃庭堅 《鄂州南樓書事》詩之二:“南樓槃礴三百尺,天上雲居不足言。” 任淵 註:“ 江 南諺曰:‘天上雲居,地下歸宗。’蓋雲居在山之絶頂。”

不為

(1).不做;不乾。《詩·衛風·淇奧》:“善戲謔矣,不為虐兮。”《孟子·梁惠王上》:“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銘始不實。”

(2).謂收成不好。《墨子·雜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備湛旱、歲不為。” 王念孫 《讀書雜誌·墨子六》:“‘歲不為’,猶《玉藻》言年不順成也。”《淮南子·本經訓》:“是故上下離心,氣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為。” 高誘 註:“不為,不成也。”

(3).不算,不是。 南朝 宋 顏延之 《陶徵士誄》:“夫璿玉致美,不為池隍之寶;桂椒信芳,而非園林之實。”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先破後承,始開終結,內分八股,股股相對,繩墨不為不嚴矣。”

(1).不因為。《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 堯 存,不為 桀 亡。” 漢 東方朔 《答客難》:“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宋 周邦彥 《浣溪沙》詞:“不為蕭娘舊約寒,何因容易別 長安 。”

(2).不為了。《漢書·揚雄傳下》:“蓋聞聖主之養民也,仁霑而恩洽,動不為身。” 顏師古 註:“言憂百姓也。”

明人

(1).明白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二回:“只要存了心,何時非報恩之時,何地非報恩之地,明人還要細説么?” 海默 《從城裡來的姑娘》:“可來了救命的明人了,你說這筆款到底該記在貸方,還是記在借方的賬上呢?”

(2).指 明 代人。 巴金 《沉落集·沉落》:“我最近買了一部很好的 明 人小品。”

(3).指心地光明的人。參見“ 明人不做暗事 ”。

等閒

(1) 輕易;隨便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2) 尋常,平常

烈火焚燒若等閒。——明· 于謙《石灰吟》

(3) 又如:

衛朝奉有心要盤他這所住房,等閒再不叫人來討。——《初刻拍案驚奇》

(4) 無端;平白地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宋· 岳飛《滿江紅》

等閒平地起波瀾

開口笑

(1).歡樂貌。語出《莊子·盜跖》:“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瘦(瘐)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 唐 杜甫 《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詩:“語盡還成開口笑,提攜別掃清谿曲。” 宋 王禹偁 《贈密直張諫議與子結婚》詩:“且喜相逢開口笑。 甘 陳 功業不須論。”《詩刊》1978年第10期:“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

(2).一種油炸麵食。其中部開裂,如開口而笑,故名。

泥牛

(1).即土牛。古人風俗於立春時以泥土製牛,用此象徵春耕開始,勸農耕種。 唐 張說 《喜雨賦》:“ 越 人以泥牛待沃,胡士賣土龍求費。”

(2).泛指用泥塑制的牛。 金 李純甫 《雜詩》之四:“泥牛耕海底,玉犬吠雲邊。”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媒合》:“泥牛到河不可渡,石人控馬定難騎。”參見“ 泥牛入海 ”。

向風

(1).臨風;迎風。《楚辭·遠遊》:“誰可與玩斯遺芳兮,晨向風而舒情。” 三國 魏 曹丕 《雜詩》之一:“向風長嘆息,斷絶我中腸。” 明 陳子龍 《過酥溪水深不可涉》詩:“纂纂棗垂雨,離離苗向風。”

(2).謂仰慕其人之品德或學問。 南朝 梁 陸倕 《石闕銘》:“於是天下學士,靡然向風;人識廉隅,家知禮讓。”《南史·梁紀中·武帝下》:“於是四方郡國,莫不向風。” 宋 岳珂 《桯史·李敬子》:“方其居鄉時,士子向風,不遠千里至。” 胡蘊玉 《<中國文學史>序》:“於是有文無學之士,靡然向風。”

歸依;仰慕。 漢 賈誼 《過秦論》:“天下之士,斐然嚮風。” 宋 蘇軾 《御試製科策》:“令陛下處積安之時,乘不拔之勢,拱手垂裳而天下嚮風。”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 噶爾丹 自是不敢窺 藏 ,而西南之巴勒布三部及布魯克部,相繼嚮風入貢。” 梁啓超 《中國改革財政私案》七:“於是人人嚮風,爭欲效之。”

枯木

(1).老樹;枯樹。《管子·度地》:“伐枯木而去之,則夏旱至矣。”《漢書·五行志中之下》:“枯木復生,人君亡子。” 南朝 梁 范縝 《神滅論》:“如因榮木變為枯木,枯木之質,寧是榮木之體!” 唐 盧照鄰 《行路難》詩:“君不見 長安 城北 渭 橋邊,枯木橫槎臥古田。”《新唐書·五行志一》:“ 武德 四年, 亳州 老子祠 枯樹復生枝葉……占曰:‘枯木復生,權臣執政。’”

(2).比喻頹喪之心或老朽之人。 北周 庾信 《小園賦》:“心則 歷陵 枯木,髮則 睢陽 亂絲。” 宋 范成大 《與時敘現老納涼池上》詩:“笑我兩枯木,獨與三冬期。”

(3).指刑具。 唐 高彥休 《唐闕史·秦中子得先人書》:“富室少年列狀始末,訴於縣官,詰問伏罪,遂寘枯木。” 宋 陶穀 《清異錄·肉雷》:“ 來紹 ,乃 唐 酷吏 俊臣 之裔,天稟鷙忍……每肆枯木之威,則百囚俱斷,轟響震動一邑,時呼肉雷。”

(4).指神主;棺材。 宋 孔平仲 《續世說·直諫》:“今兵士之徒無罪,乃驅之行陣之間,委之鋒鏑之下,使肝腦塗地,魂魄無歸,令其老父、孤兒、寡妻、慈母望轊車而掩泣,抱枯木以摧心。” 宋 黃庭堅 《母安康郡太君祭亡女陳氏十娘文》:“惟女面目,永隔枯木。嗚呼昊天,忍此荼毒。”

無端

(1) 沒來由;沒道理

無端滋事

(2) 品性不端正

無端賤婢

(3) 沒有盡頭

堂堂

(1) 形容盛大

人獅驚嶽嶽,王廟憶堂堂。——郭沫若《訪埃雜吟》

曰:“寡人將去此堂堂國者而死乎!”——《晏子春秋》

(2) 形容容貌莊嚴大方

儀表堂堂

(3) 形容志氣宏大

我們是新一代的堂堂青年,還怕這一點困難嗎?

(4) 陣式或氣勢很大

堂堂的軍樂隊走過去了

不識

(1).不知道,不認識。《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閔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魯迅 《<集外集>序言》:“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識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指誤殺。《周禮·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識。” 鄭玄 註:“識,審也。不審,若今仇讎當報甲,見乙,誠以為甲而殺之者。”

太平

社會安定

安於太平之樂。——宋· 蘇軾《教戰守》

時代

(1) 歷史上以經濟、政治、文化等狀況為依據而劃分的時期

他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2) 指一生中的某個時期

青年時代

自由身

謂自身不受約束,行動自由。 唐 司空圖 《南至》詩之四:“一任喧闐遶四鄰,閒忙皆是自由身。” 宋 陳師道 《和秦太虛湖上野步》:“十里松陰窮野步,暫時留得自由身。” 宋 朱熹 《即事有懷寄彥輔仲宗二兄》詩之二:“三山雖好在,惜取自由身。”

詩詞推薦

自為像贊原文_自為像贊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