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餘三軒赴廣西廉訪副使原文
丹扆皇皇遣使華,烏台馳傳趣齊瓜。
繡衣直指三千里,絲轡周詢百萬家。
境內風生無毒草,嶺頭春早有梅花。
蕃宣允作南邦式,補袞遄歸寵遇加。
詩詞問答
問:送餘三軒赴廣西廉訪副使的作者是誰?答:高德游
問:送餘三軒赴廣西廉訪副使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送餘三軒赴廣西廉訪副使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高德游的名句有哪些?答:高德游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麻韻 出處:宛陵群英集卷九
參考注釋
丹扆
丹屏。亦借指君王。 南朝 梁元帝 《上忠臣傳表》:“春詩秋禮,早蒙丹扆之訓。” 宋 司馬光 《辭接續支俸札子》:“自爾日望痊平,入覲丹扆,面陳至誠,庶得極竭。” 明 劉基 《感興》詩:“惆悵無人奏丹扆,側身長望涕滂沱。”
皇皇
旺盛的樣子
矞矞皇皇。——清·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遣使
謂派遣使者。《韓非子·八經》:“兵士約其軍吏,遣使約其行介。”《後漢書·班固傳下》:“時北單于遣使貢獻,求欲和親。” 明 葉盛 《水東日記·會奏遣使迎復》:“禮部會奏,虜請遣使迎復,當從。” 清 魏源 《都中吟》之一:“昨日 大河 決金堤,遣使合工桃浪詩。”
烏台
指御史台。 唐 姚合 《和門下李相餞西蜀相公》:“烏臺情已洽,鳳閣分彌濃。” 金 郭宣道 《送同舍張耀卿補掾中台》詩:“關心 雁塔 功名晚,試手烏臺歲月忙。”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八八:“怪道烏臺牙放早,幾人怒馬出 長安 。”參見“ 烏府 ”。
馳傳
(1).駕馭驛站車馬疾行。《史記·孟嘗君列傳》:“ 秦昭王 後悔出 孟嘗君 ,求之,已去,即使人馳傳逐之。”《資治通鑑·漢高帝十二年》:“ 平 行,聞帝崩,畏 呂嬃 讒之於太后,乃馳傳先去。”《明史·文苑傳一·趙撝謙》:“門人 柴欽 ,字 廣敬 ,以庶吉士與修《永樂大典》,進言其師所撰《聲音文字通》當采録,遂奉命馳傳,即其家取之。”
(2).古代驛站的一種馬車。駕四匹中等馬。《漢書·高帝紀下》“ 橫 懼,乘傳詣 雒陽 ” 顏師古 注引 三國 魏 如淳 曰:“律:四馬高足為置傳,四馬中足為馳傳,四馬下足為乘傳。”
繡衣直指
官名。 漢武帝 天漢 年間,民間起事者眾,地方官員督捕不力,因派直指使者衣繡衣,持斧仗節,興兵鎮壓,刺史郡守以下督捕不力者亦皆伏誅。後因稱此等特派官員為“繡衣直指”。繡衣,表示地位尊貴;直指,謂處事無私。後亦稱“ 繡衣使者 ”。繡衣直指本由侍御史充任,故亦稱“ 繡衣御史 ”。 王莽 時改稱“繡衣執法”。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又《武帝紀》、《元後傳》、《後漢書·伏湛傳》。 唐 劉知幾 《史通·辨職》:“雖地處禁中,而人同方外。可以養拙,可以藏愚,繡衣直指所不能繩,強項申威所不能及。”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官制》:“ 漢 以來重守令……雖有刺史、部使者,繡衣直指之屬,間一命之,不專以為治也。”亦省稱“ 繡衣 ”、“ 繡衣吏 ”。《北史·高道穆傳》:“臣雖愚短,守不假器,繡衣所指,冀以清肅。” 唐 杜牧 《許七侍御棄官東歸瀟灑江南頗聞自適高秋企望題詩寄贈十韻》:“天子繡衣吏, 東吳 美退居。” 宋 姜夔 《阮郎歸·為張平甫壽是日同宿湖西定香寺》詞之一:“年年風絮時,繡衣夜半草符移,月中雙槳歸。” 清 魏源 《軍儲篇一》:“夫水師整飭,而外洋無庇販之人;繡衣四出,黥面令行,而內地無嘗試之犯。”
千里
指千里馬
先王之千里。——《呂氏春秋·察今》
百萬
(1)
(2) 一百個萬;一千個千,實數
(3) 虛指,言數量極多
伏屍百萬。——《戰國策·魏策》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三國志·諸葛亮傳》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風生
(1).起風。 晉 潘岳 《為諸婦祭庾新婦文》:“室虛風生,牀塵帷舉。” 唐 李白 《安州般若寺水閣納涼喜遇薛員外乂》詩:“水退池上熱,風生松下涼。”
(2).猶言雷厲風行。《漢書·趙廣漢傳》:“見事風生,無所廻避。” 顏師古 註:“風生,言其速疾不可當也。”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七:“遇事風生,吏民稱快。”
(3).形容氣氛活躍。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七寶山座》:“惟 張九齡 論辯風生,升此座,餘人不可階也。”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一》:“俄而 文皇 到來,精彩驚人,揖而坐。神氣清朗,滿坐風生,顧盼偉如也。” 丁玲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十五:“區上並不了解他,只覺得他談吐風生,學問淵博,對他非常客氣,也就相信了他。”
毒草
對人體健康有害的草。也比喻對人民有不良影響的文藝作品或言論
嶺頭
(1).山頂。 唐 杜甫 《南楚》詩:“無名江上草,隨意嶺頭雲。” 唐 李益 《揚州送客》詩:“聞道望鄉聞不得,梅花暗落嶺頭雲。” 宋 柳永 《臨江仙》詞:“ 荊 王魂夢,應認嶺頭雲。”
(2).特指 五嶺 的山頂。 唐 沉佺期 《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詩:“天長地闊 嶺 頭分,去國離家見白雲。” 唐 王建 《送嚴大夫赴桂州》詩:“ 嶺 頭分界候,一半屬 湘潭 。” 唐 李紳 《逾嶺嶠止荒陬抵高要》詩:“ 嶺 頭刺竹蒙籠密,火拆紅蕉焰燒日。”
梅花
(1) 梅樹的花
(2) 〈方〉∶臘梅
(3) 梅花形的
梅花翅。——《聊齋志異·促織》
蕃宣
即藩垣。蕃,通“ 藩 ”。宣,通“ 垣 ”。本指藩籬與垣牆。引申為藩屏護衛。語本《詩·大雅·崧高》:“四國於蕃,四方於宣。” 宋 曾鞏 《襄州與交代孫頎啟》:“方圖間燕之宜,自請蕃宣之便。” 宋 陸游 《上陳安撫啟》:“久以臺省之英,出試蕃宣之績。” 明 宋濂 《浙東行省右丞李公武功記》:“於時右丞 李公 ,實以上之懿親,總受蕃宣之寄,而兼命參知政事。”
南邦
南國;南方。《詩·大雅·崧高》:“王命 召伯 ,定 申伯 之宅,登是南邦,世執其功。” 漢 焦贛 《易林·復之大畜》:“南邦大國,鬼魅滿室。讙聲相逐,為我行賊。” 元 揭徯斯 《送也速答兒赤序》:“國家臣妾萬邦,南邦為一,餘六十年而教化不興,風俗日壞,奸宄屢作者,任法律而務財用也。” 清 黃輔辰 《戴經堂日鈔》:“南邦存亡呼吸, 向 ( 向榮 )軍既不能援, 陳金綬 盛保 所帶官軍,尚不知行抵何處。” 劉師培 《文說·宗騷篇》:“考其職掌,是屬清廟之官,列彼禮文,半雜南邦之典。”
補袞
(1).補救規諫帝王的過失。語本《詩·大雅·烝民》:“袞職有闕,維 仲山甫 補之。”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願仁君及孤,虛心回意,以應《詩》人補袞之嘆,而慎《周易》牽復之義。” 宋 司馬光 《謝門下侍郎表》:“逮事 仁皇 ,備員諫省,容逆鱗之愚直,無補袞之嘉謀。” 明 無名氏 《四賢記·義功》:“一點丹衷期補袞,半生孝道成虛局。”
(2). 唐 代對補闕的別稱。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別名》:“ 唐 人好以它名標榜官稱,今漫疏於此,以示子姪之未能盡知者。太尉為掌武;司徒為五教;司空為空土……諫議為大坡、大諫;補闕(今司諫)為中諫,又曰補袞。”
寵遇
以恩寵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