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豐潤縣城紀事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重修豐潤縣城紀事原文

土垠經古縣,甓雉儼新邑。

孰謂城郭繕,而非牧民職。

憶我癸亥冬,迴鑾此憑軾。

粉堞盡荒廢,頹垣蔓荊棘。

閭閻亦散處,寂寞難收拾。

或乃竊圮㼟,用以砌屋壁。

念茲系保障,籌帑事修葺。

兼亦資贖鍰,要不勞民力。

今來百堵就,崇墉臨浚洫。

室廬率改觀,老幼多喜色。

月令有明訓,補築以時飭。

惟因歲久營,匪關民眾益。

詩詞問答

問:重修豐潤縣城紀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重修豐潤縣城紀事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七部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五十三

參考注釋

城郭

城是內城的牆,郭是外城的牆。泛指“城邑”

東家有賢女,窈窕艷城郭。——《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唐· 杜牧《阿房宮賦》

牧民

放牧牲畜並以此為生的人

迴鑾

君王出巡後還宮

憑軾

亦作“ 憑式 ”。1.倚在車前橫木上。謂駕車;出征。 晉 左思 《魏都賦》:“憑軾捶馬,袖幕紛半。” 晉 潘岳 《西征賦》:“ 潘子 憑軾西征,自京徂 秦 。”《隋書·伊婁謙傳》:“僕憑式之始,未聞興師。” 唐 魏徵 《述懷》詩:“請纓繫 南粵 ,憑軾下東藩。” 宋 秦觀 《辯士》:“當是時也,雖有智勇無所用之,獨可馳一介之使,憑軾撙銜,喻以禍福而得志。” 明 張萱 《復劉沖倩書》:“若然則今日烏合,明日獸散;今日倒戈,明日憑軾;今日為君子,明日為小人;今日為小人,明日為君子之輩可以無罪。”

(2).借指做官。 晉 陸機 《長安有狹邪行》:“鳴玉豈朴儒,憑軾皆俊民。”

粉堞

用白堊塗刷的女牆。 唐 駱賓王 《晚泊江鎮》詩:“夜烏喧粉堞,宿雁下蘆洲。” 唐 杜甫 《秋興》詩之二:“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 清 趙翼 《書綿州牧劉慕陔守城事》詩:“粉堞俄成赭,儘是賊血污。”

荒廢

(1) 荒蕪不用

我們村里沒有一畝地是荒廢的

荒廢了的水渠又利用起來了

(2) 做事懈怠停頓

荒廢學業

荊棘

荊:荊條,無刺;棘,酸棗,有刺。兩者常叢生為從莽。也泛指叢生於山野間的帶棘小灌木

斬荊棘。——宋· 蘇洵《權書·六國論》

閭閻

(1).里巷內外的門。後多借指里巷。《史記·平準書》:“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 唐 白居易 《湖亭望水》詩:“岸沒閭閻少,灘平船舫多。” 清 薛福成 《應詔陳言疏》:“以臣所見,閭閻十室九空,而百物昂貴,小民奔走拮据,艱於生計。”

(2).泛指民間。《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論》:“ 甘茂 起 下蔡 閭閻,顯名諸侯,重彊 齊 楚 。”《梁書·處士傳·何胤》:“頃者學業淪廢,儒術將盡,閭閻搢紳,尠聞好事。”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五:“皆言衣食於官久,不願為農,又皆習弓刀,一旦散之閭閻,必皆為盜賊。” 章炳麟 《駁建立孔教議》:“未嘗普施閭閻,貤及謡俗。”

(3).借指平民。《史記·李斯列傳論》:“ 李斯 以閭閻歷諸侯,入事 秦 。” 唐 劉禹錫 《同州謝上表》:“閭閻凋瘵,遠近共知。” 孫中山 《軍政府宣言》:“以衛國保種自任,戰士不愛其命,閭閻不惜其力,則革命可成。”

散處

分散居住。 明 文徵明 《<陳氏家乘>序》:“子孫散處,莫詳所終。” 清 彭紹升 《<南畇先生遺書>後序》:“譬如父子兄弟,散處異國,倉卒遇於疆場之間,以音聲面貌之不相識,奮力鬭爭,而不知其本一祖之系也。”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六章第二節:“那時,在 吳 境內居住著許多 越 人,他們散處在今 江蘇 、 浙江 、 安徽 、 江西 、 福建 等省的山嶺地區。”

寂寞

(1) 冷清孤單;清靜

寂寞難耐

(2) 靜寂無聲

收拾

(1) 整理;布置;整頓

收拾房間

我一面應酬,偷空便收拾些行李。——《故鄉》

(2) 修理

收拾鞋子

收音機壞了,你給收拾收拾

(3) 料理

收拾莊稼

(4) 懲治

收拾這個壞蛋

“我早晚要收拾你!”奧楚蔑洛夫向他恐嚇說。——《變色龍》

(5) 殺死

非收拾了他不可

(6) 收斂

收拾起笑容

(7) 收攏;收攬

收拾人心

(8) 烹調

到廚下去收拾幾樣菜

(9) 準備

收拾行李

(10) 消除

收拾了憂愁

(11) 消滅

游擊隊只用了二十分鐘就把據點裡的敵人給收拾了

(12) 整治

國事遂不可收拾。——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或乃

或者。常用於句首表示變換敘述內容。 漢 馬融 《長笛賦》:“或乃聊慮固護,專美擅工;漂凌絲簧,覆冒鼓鍾。” 南朝 梁 江淹 《別賦》:“或乃邊郡未知,負羽從軍。 遼水 無極, 雁山 參雲。”

屋壁

(1).房屋的夾牆。《書序》:“我先人用藏其家書於屋壁。” 漢 劉歆 《移書讓太常博士》:“《尚書》初出於屋壁,朽折散絶。”

(2).指 孔 壁所藏之典籍。 唐 李商隱 《贈送前劉五經映三十四韻》:“屋壁餘無幾,焚阬逮可傷。”

(3).房屋的牆壁。《漢書·王莽傳下》:“桃湯赭鞭鞭灑屋壁。” 唐 元稹 《翰林學士承旨記》:“昔 魯共王 餘 畫先賢於屋壁以自警。”

保障

(1) 保護(權利、生命、財產等),使不受侵害

保障國家安全

為國重鎮,不能保障江淮。——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2) 確保;保證做到

保障供給

保障人民 *

(3) 起保障作用的事物

事修

治理。《淮南子·主術訓》:“矯拂其本,而事修其末。” 高誘 註:“事,治。”《淮南子·泰族訓》:“故仁義者,治之本也。今不知事修其本,而務治其末,是釋其根而灌其枝也。”

贖鍰

(1).贖罪的銀錢。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列朝二·朝覲官進獻》:“近以國用匱乏,議加田賦、加關稅,以至搜尋贖鍰。” 清 吳偉業 《鹿樵紀聞·福王上》:“道臣 夏尚絅 進贖鍰助餉。”

(2).用錢贖罪。《醒世恆言·施潤澤灘闕遇友》:“妾父被人陷於大辟,無門伸訴。妾日至此懇佛陰祐。近日幸得從輕贖鍰。”

要不

在不同的情況下或在其他條件下,與“否則”相同——亦作“要不然”

勞民

(1).使人民勞苦。《晏子春秋·諫下二》:“寡人自知誠費財勞民,以為無功,又從而怨之,是寡人之罪也。” 明 劉基 《春秋明經·公會齊侯伐萊公至自伐萊大旱》:“人君以不義勞民為可危。”

(2).貧寒勞苦的民眾。 漢 賈誼 《過秦論》:“夫寒者利短褐而飢者甘糟穅,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史記·律書》:“又先帝知勞民不可煩,故不以為意。” 柳亞子 《次韻和寰老》之一:“樓台金碧勞民血,清淺 蓬萊 滄海塵。”

(3).謂奸巧的人。《商君書·農戰》:“今民求官爵,皆不以農戰,而以巧言虛道,此謂勞民。”

慰勉人民。《易·井》:“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孔穎達 疏:“勞謂勞賚;相,猶助也。井之為義,汲養而不窮,君子以勞來之恩勤恤民隱,勸助百姓使有成功,此則養而不窮也。”

今來

(1).當今,如今。 三國 魏 曹植 《情詩》:“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 唐 韓愈 《落齒》詩:“今來落既熟,見落空相似。”《三國志平話》卷下:“今來 獻帝 懦弱, 曹操 弄權。” 明 徐渭 《翠鄉夢》第一出:“俺今來這番,俺今來這番。又幾回筋斗透鍼關,透鍼關。”

(2).從今以後。 晉 潘岳 《西征賦》:“古往今來,邈矣悠哉。”《水滸傳》第八二回:“今來汝等眾人,但得府庫之物,納於庫中公用,其餘所得之資,並從均分。”

百堵

眾多的牆。亦指建築群。《詩·小雅·鴻雁》:“之子於垣,百堵皆作。” 毛 傳:“一丈為板,五板為堵。” 高亨 註:“百,言其多。堵,一面墻。” 漢 張衡 《西京賦》:“狹百堵之側陋,增九筵之迫脅。” 晉 左思 《魏都賦》:“ 宣王 中興,而築室百堵。” 唐 楊炯 《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雕墻則百堵皆興,峻宇則千門並列。” 清 趙翼 《聞各路軍營報捷殘賊計日可盡喜賦》之五:“雁垣百堵看新葺,依舊桑麻景晏如。”

崇墉

高牆;高城。《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崇墉岡連以嶺屬,朱闕巖巖而雙立。” 張載 註:“墉,牆也。”《文選·左思<魏都賦>》:“於是崇墉濬洫,嬰堞帶涘。” 張載 註:“墉,城也。” 唐 杜甫 《劍門》詩:“兩崖崇墉倚,刻畫城郭狀。” 明 鄭若庸 《玉玦記·擄掠》:“昏 岱嶽 ,撼 東蒙 ,傾上郡,破崇墉。”

浚洫

很深的護城河。《文選·左思<魏都賦>》:“崇墉濬洫,嬰堞帶涘。” 張載 註:“濬,深也。洫,城溝也。” 南朝 宋 鮑照 《蕪城賦》:“劃崇墉,刳濬洫,圖脩世以休命。” 唐 楊炯 《少室山少姨廟碑》:“故知建都邑,正方位,劃崇墉,刳濬洫,必憑天地之險,然後四海為家。”

室廬

居室;房舍。《管子·山國軌》:“巨家美修其宮室者服重租,小家為室廬者服小租。”《漢書·東方朔傳》:“又壞人冢墓,發人室廬。” 宋 蘇轍 《病後》詩:“一經寒熱攻骸骨,正似兵戎過室廬。柱木支撐終未穩,筋皮收拾久猶疏。” 明 方孝孺 《借竹軒記》:“古之達人以百世為斯須,以天地為室廬,以萬物為游塵。”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或有室廬偪仄無地避煞者,又有壓制之法,使伏而不出,謂之斬殃。”

改觀

(1) 原樣子換成新面目

昔日荒山已大為改觀

這裡是大自然的最單調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動,就完全改觀。——茅盾《風景談》

(2) 改變本來的看法、觀感

(帝)顧謂諸王曰:“此天下無雙江夏黃童者也。”左右莫不改觀。——《後漢書·黃香傳》

老幼

(1).老人和小孩。《禮記·樂記》:“老幼孤獨,不得其所。”《國語·晉語七》:“養老幼,恤孤疾。”

(2).泛指家屬。 晉 潘岳 《西征賦》:“牧疲人於西夏,攜老幼而入 關 。”

喜色

欣喜的神色

月令

農曆中某月中的氣候、時令

明訓

明確的訓誡。《國語·晉語八》:“圖在明訓,明訓在威權。” 韋昭 註:“言既有明教,在威權以行之。”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三》:“佩詩禮之明訓,宣忠孝之弘規。” 聶紺弩 《兔先生的發言》:“‘明哲保身’,古有明訓。”

以時

(1).按一定的時間。《管子·幼官》:“藪澤以時禁發之。” 尹知章 註:“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獺祭魚,然後修澤梁也。”《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史記·孝文本紀》:“朕聞古者諸侯建國千餘,各守其地,以時入貢,民不勞苦,上下驩欣。”

(2).及時,即時。《漢書·匡衡傳》:“ 衡 、 譚 ( 甄譚 )居大臣位,知 顯 ( 石顯 )等專權勢,作威福,為海內患害,不以時白奏行罰,而阿諛曲從,附下罔上,無大臣輔政之義。” 唐 元稹 《招討鎮州制》:“如 王廷湊 遂迷不寤,諸道宜便進軍,以時翦滅。”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義倉》:“ 宋 興, 乾德 之初,天子哀歲不登,而倉吏不以時出與民,於是著發粟之制,使不待詔令。”

民眾

泛指人民大眾

喚起民眾

詩詞推薦

重修豐潤縣城紀事原文_重修豐潤縣城紀事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