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劉羲仲檢討別後有懷

作者:林敏功 朝代:宋代

與劉羲仲檢討別後有懷原文

檠燈耿夜窗,夜雨欲達晨。

寒雞催曉色,結束徵車輪。

車行馬上霜,送子西入秦。

二年絕廩祿,此去當通津。

人生萍托水,相遇即相親。

況我與夫子,恩意踰天倫。

屈指十日別,今君千里人。

關山行役勞,欲雪風怒嗔。

投身聲利區,納足冠蓋塵。

銅墨不須嘆,君心知愛民。

歲晚勿滯留,歸及江南春。

詩詞問答

問:與劉羲仲檢討別後有懷的作者是誰?答:林敏功
問:與劉羲仲檢討別後有懷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林敏功的名句有哪些?答:林敏功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真韻

2. 宋劉元高《三劉家集》

參考注釋

曉色

拂曉時的天色;晨曦。 唐 虞世南 《和鑾輿頓戲下》:“銀書含曉色,金輅轉晨飇。” 宋 秦觀 《滿庭芳》詞:“曉色雲開,春隨人意,驟雨才過還晴。” 清 黃鷟來 《秋曉行阧山》詩:“曉色破蒼煙,青山入雲際。”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十:“凝凝的細露,淡淡的曉色,長林豐草間偶然一陣一陣清風。”

結束

(1) 完畢,不再繼續

這個演講結束了典禮

(2) 裝束;打扮

結束而出。——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3) 收拾;處置

(4) 拘束

徵車

遠行人乘的車。 唐 韓愈 《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別袖拂 洛水 ,徵車轉 崤陵 。” 明 文徵明 《馬上口占謝諸送客》詩之九:“立馬雙橋日欲斜,沙塵吹霧暗徵車。” 清 錢謙益 《 * 赴闕車中言懷》詩之七:“山低落日坡陀影,岸瘠徵車轣轆聲。”

徵車:古代徵召賢達使用的車子。 清 方文 《送劉孔安北上》詩:“大雲起幽壑,徵車來何遲!” 清 顧景星 《<楝亭詩鈔>序》:“不佞徵車來 長安 ,晤 子清 如臨風玉樹。”

車行

出售或計程車輛的商行。 老舍 《二馬》第四段三:“兩個人上了車,忽忽悠悠的跑到車行還了車,清了賬。”

馬上

(1) 立刻;立即

大家坐好,電影馬上要開映了

我馬上就和你在一起

(2) 在馬背上

馬上比武

廩祿

亦作“廩祿”。祿米;俸祿。 唐 元稹 《故金紫光祿大夫贈太保嚴公行狀》:“俸秩廩祿,一以資軍。” 宋 蘇舜欽 《與歐陽公書》:“廩祿所入,不足充衣食。” 明 唐順之 《贈彭石屋序》:“吾廩祿之外,一錢亦私也,況百金乎!”

通津

(1).四通八達之津渡。《梁書·武帝紀上》:“追奔逐北,奄有通津。” 唐 皇甫冉 《西陵寄靈一上人》詩:“ 西陵 遇風處,自古是通津。” 明 邢昉 《雨後山家始見桃花》詩:“閒宜臨淺水,暖欲傍通津。”

(2).喻顯要的職位。 晉 陶潛 《詠三良》:“彈冠乘通津,但懼時我遺。” 唐 司空圖 《榜下》詩:“三十功名志未伸,初將文字競通津。”

人生

(1) 人一生中的活動

(2) 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

(3) 與人的關係生疏,不熟悉

人生地疏

相遇

遇見,遇到

這些候選人在許多講壇上相遇進行辯論

相親

(1) 互相親愛;相親近

(2) 定親前家長或本人到對方家相看婚姻對象是否合意

夫子

(1) 古時對男子的尊稱

(2) 舊時稱呼學者或老師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墨子·公輸》

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3) 舊時稱自己的丈夫

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後漢書·列女傳》

(4) 稱呼讀古書而思想陳腐的人(含譏諷意)

(5) 孔門的學生對孔子的稱呼

恩意

情意,恩情。《儀禮·聘禮》“燕與羞,俶獻無常數” 漢 鄭玄 註:“《聘義》所謂時賜無常數,由恩意也。” 唐 韓愈 《唐故河東節度觀察使滎陽鄭公神道碑》:“好樂後進,及門接引,皆有恩意。” 明 宋濂 《<東軒集>序》:“與人交,煦煦有恩意,君子賢之。”

天倫

(1) 指父子、兄弟等親屬關係

天倫之樂

(2) 自然的道理

合於天倫

屈指

彎著指頭計數

屈指一算,離家已經十五年了

十日

(1).古代神話傳說天本有十日, 堯 命 后羿 射落九日。《山海經·海外東經》:“ 湯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齒 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子·墬形訓》:“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諸子》:“按《歸藏》之經,大明迂怪,乃稱 羿 斃十日, 嫦娥 奔月。” 唐 韓愈 《月蝕詩效玉川子作》:“ 堯 呼大水浸十日,不惜萬國赤子魚頭生。女於此時若食日,雖食八九無饞名。”參見“ 十日並出 ”。

(2).十乾所表示的日子。《周禮·春官·馮相氏》:“ 馮相氏 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左傳·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杜預 註:“甲至癸。” 唐 韓愈 《送幽州李端公序》:“國家失太平,於今六十年矣,夫十日十二子相配,數窮六十,其將復平,平必自 幽州 始。”《新五代史·司天考一》:“周天一藏,四時,二十四氣,七十二候,行十日十二辰,以為歷。”

里人

(1).同里的人,同鄉。《晏子春秋·問上九》:“人有酤酒者,為器甚潔清,置表甚長,而酒酸不售。問之里人其故。”《後漢書·方術傳下·華佗》:“後五六歲,有里人如 成 先病,請藥甚急, 成 愍而與之。” 宋 曾鞏 《仙都觀三門記》:“予與 齊曅 ,里人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李八缸》:“翁最富,以缸貯金,里人稱之‘八缸’。”

(2).里中主事者。《國語·魯語上》:“唯里人所命次。” 韋昭 註:“里人,里宰也。” 唐 柳宗元 《上襄陽李愬僕射獻唐雅詩啟》:“稗官里人,得採而歌之。”

(3).俚人,鄙俗的人。 清 吳偉業 《琵琶行》:“里人度曲 魏良輔 ,高士填詞 梁伯龍 。”

關山

(1) 關隘和山川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樂府詩集·木蘭詩》

(2) 指家鄉

行役

(1).舊指因服兵役、勞役或公務而出外跋涉。《詩·魏風·陟岵》:“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周禮·地官·州長》:“若國作民而師田行役之事,則帥而致之。” 賈公彥 疏:“行謂巡狩,役謂役作。” 漢 桓寬 《鹽鐵論·備胡》:“行役戍備,自古有之,非獨今也。” 唐 戴叔倫 《將巡郴永途中作》詩:“行役留三 楚 ,思歸又一春。”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兵制一》:“夫五十口而出一人,而又四年方一行役,以一人計之,二十歲而入伍,五十歲而出伍,始終三十年,止歷七踐更耳。”

(2).泛稱行旅,出行。 南朝 梁 柳惲 《搗衣詩》:“行役滯風波,遊人淹不歸。” 唐 李白 《估客行》:“海客乘天風,將船遠行役,譬如雲中鳥,一去無蹤跡。” 宋 周煇 《清波雜誌》卷三:“天下名山福地,類因行役窮日力,且為姑俟回程來觀之語所誤,竟失一往,貽終身之恨者多矣。” 清 戴名世 《憂庵記》:“余好游,時時行役四方,水行乘舟,舟中即憂庵也。” 郁達夫 《星洲既陷厄蘇島困孤舟中賦此見志》詩:“傷亂倦行役,西來又一關。”

雪風

夾帶著雪的風。 唐 賈島 《題青龍寺鏡公房》詩:“孤燈岡舍掩,殘磬雪風吹。” 宋 楊萬里 《醉吟》:“孤寒霜月儂相似,跌宕雪風誰奈何?” 巴金 《塔的秘密》:“門外刮著雪風,爐子裡的火快滅了。”

怒嗔

發怒。 唐 杜甫 《前出塞》詩之四:“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 宋 蘇轍 《秋稼》詩:“縣符星火雜鞭箠,解衣乞與猶怒嗔。” 清 杜濬 《初聞燈船鼓吹歌》:“下船少遲渡口塞,踏人肩背人怒嗔。”

投身

(1) 把全部的熱情獻給

他以極大的精力投身到繪畫之中

(2) 指參加進去,獻身出力

投身大敵。——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他投身於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的潮流中

聲利

猶名利。 南朝 宋 鮑照 《詠史》:“五都矜財雄,三川養聲利。” 唐 韓愈 《送區冊序》:“與之翳嘉林,坐石磯,投竿而漁,陶然以樂,若能遺外聲利,而不厭乎貧賤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張諲》:“ 諲 , 永嘉 人,初隱 少室 下,閉門修肄,志甚勤苦,不及聲利。” 清 薛福成 《送吳南屏游廬山序》:“ 巴陵 吳南屏 先生以邃學鴻文,遺外聲利,家居有年。”

冠蓋

(1).泛指官員的冠服和車乘。冠,禮帽;蓋,車蓋。《史記·魏公子列傳》:“ 平原君 使者冠蓋相屬於 魏 。” 南朝 梁 沉約 《少年新婚為之詠》:“自顧雖悴薄,冠蓋曜城隅。”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第一折:“他辛勤十年書劍 洛陽 城,決崢嶸一朝冠蓋 長安 道。”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梅》:“ * 數輩,捧一麗人出,僕從煊赫,冠蓋甚都。”

(2).指仕宦,貴官。 漢 班固 《西都賦》:“冠蓋如雲,七相五公。” 唐 杜甫 《夢李白》詩之二:“冠蓋滿京華,斯人獨顦顇。”《儒林外史》第三六回:“我因謝絶了這些冠蓋,他雖是小官,也懶和他相見。” 葉楚傖 《陶然亭》詩:“瘡痍滿 京 洛 ,冠蓋自翩翩。”

(3).特指使者。《後漢書·章帝紀》:“吾詔書數下,冠蓋接道,而吏不加理,人或失職,其咎安在?” 元 耶律楚材 《和冀先生韻》:“開夷逾 漢武 ,平叛跨 周宣 。冠蓋通窮域,車書過古埏。” 陳毅 《感事》詩:“國慶十五周,萬國冠蓋來。”

(4).猶冠族。官宦之家。《後漢書·酷吏傳·陽球》:“ 陽球 字 方正 , 漁陽 泉州 人也。家世大姓冠蓋。” 宋 王讜 《唐語林·豪爽》:“顧其言語清楚,宛有冠蓋風儀,遂於賓榻中,選士嫁之。”

(5).象帽子樣蓋著。 晉 葛洪 《抱朴子·暢玄》:“其高則冠蓋乎九霄,其曠則籠罩乎八隅。”

銅墨

(1).銅印黑綬。《漢書·西域傳下》:“責大祿、大吏、大監以 雌栗靡 見殺狀,奪金印紫綬,更與銅墨雲。”《北史·魏紀五》:“刺史二千石銅墨已上,有讜言嘉謀,勿有所諱。” 宋 歐陽修 《送餘姚陳寺丞》詩:“銅墨佩腰間,中流望若仙。” 王闓運 《<桂陽州志>序》:“俱綰銅墨,各有遺愛。”

(2).《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縣令、長,皆 秦 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又:“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銅印黑綬。”因亦以“銅墨”借指縣令。《文選·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二》:“頃深汰珪符,妙簡銅墨。” 呂延濟 註:“銅墨,謂縣令。” 唐玄宗 《戒縣令敕》:“朕稽古前哲,寤寐全才,委之銓衡,慎擇銅墨。” 清 馮桂芬 《贈資政大夫有庚吳公暨配邱太夫人合葬墓志銘》:“公之職十年銅墨,驥坂中息。”

不須

不用;不必。《後漢書·逸民傳·周黨》:“臣聞 堯 不須 許由 、 巢父 ,而建號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齊 ,而王道以成。” 唐 張志和 《漁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警世通言·萬秀娘仇報山亭兒》:“哥哥若到 襄陽府 ,怕你不須見我爹爹媽媽。”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養著四大盆石榴,兩盆夾竹桃,和許多不須費力而能開花的小植物。”

知愛

賞識喜愛。《宋書·謝靈運傳》:“ 靈運 少好學,博覽群書,文章之美, 江 左莫逮。從叔 琨 特知愛之。” 明 歸有光 《<山齋先生文集>序》:“又辱大理知愛,不可以辭。”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聶小倩》:“既相知愛,何敢深隱。我,劍客也。”

滯留

停留不動

江南

(1) 長江下游以南的地區,就是江蘇、安徽兩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江南草長,雜花生樹。——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江南好風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能不憶江南。——唐· 白居易《憶江南》

春風又綠江南岸。——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泛指長江以南

江南出楠梓。——《史記·貨殖列傳》

詩詞推薦

與劉羲仲檢討別後有懷原文_與劉羲仲檢討別後有懷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