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通州浮橋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過通州浮橋原文

煙郊濛濛多白沙,晨行更值寒風加。

馬蹄躑躅不能進,回頭迷眩眼欲花。

卻到潞河風日靜,浮橋橫臥波中影。

南望飛鳧接遠汀,何似江鄉呼舴艋。

詩詞問答

問:過通州浮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過通州浮橋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出處: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卷十七

參考注釋

煙郊

亦作“煙郊”。月色朦朧或煙霧瀰漫的郊野。 唐 王泠然 《初月賦》:“望頽陽之西落,見微月之孤生;出煙郊而漫漫,映江浦之亭亭。” 唐 李白 《歸石門舊居》詩:“將欲辭官掛帆去,離魂不散煙郊樹。” 唐 溫庭筠 《寒食日作》詩:“自有玉樓芳意在,不能騎馬度煙郊。”

濛濛

1.迷茫貌。《詩·豳風·東山》“零雨其濛” 漢 鄭玄 箋:“歸又道遇雨,濛濛然。” 漢 嚴忌 《哀時命》:“霧露濛濛,其晨降兮。” 唐 吉師老 《鴛鴦》詩:“江島濛濛煙靄微,緑蕪深處刷毛衣。” 明 陳恭尹 《登祝融峰》詩:“濛濛在太古,乾坤猶未判。” 冰心 《最後的安息》:“對面山峰上,雲氣濛濛,草色越發的青綠了。”

2.紛雜貌。 漢 枚乘 《梁王菟園賦》:“羽蓋繇起,被以紅沫,濛濛若雨委雪。” 唐 賈島 《送神邈法師》詩:“柳絮落濛濛, 西州 道路中。” 宋 晏殊 《踏莎行》詞之五:“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 清 陳維崧 《點絳唇·和成容若韻》詞:“西風惡,數聲城角,冷雁濛濛落。”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黃鸝低鳴,飛絮濛濛。”

3.濃盛貌。 唐 張籍 《惜花》詩:“濛濛庭樹花,墜地無顏色。” 元 無名氏 《小尉遲》第一折:“愁雲靄靄,殺氣濛濛。”

白沙

(1).白色沙礫。《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晉書·五行志中》:“ 元康 中, 京洛 童謡曰:‘南風起,吹白沙,遙望 魯國 何嵯峨?千歲髑髏生齒牙。’” 唐 李白 《送蕭三十一之魯中兼問稚子伯禽》詩:“六月南風吹白沙, 吳 牛喘月氣成霞。”

(2).即白鯊。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四·鮫魚》:“古曰鮫,今曰沙,是一類而有數種也……其背有珠文,如鹿而堅彊者,曰鹿沙,亦曰白沙。”

寒風

寒冷的北風

寒風刺骨

馬蹄

馬的蹄子

躑躅

(1) 徘徊不前

金車玉作輪,躑躅青驄馬。——《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始躑躅於燥吻。——《文選》

(2) 用腳踏地

立躑躅而不安。——宋玉《神女賦》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夠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實現

(2)

 

〈方〉∶不允許,不可以

不能不談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並論

(3)

 

〈方〉∶不至於

回頭

(1) 把頭轉向後方

(2) 悔悟;改邪歸正

及早回頭

(3) 少等一會兒;過一段時間以後

回頭再談

回頭見

眩眼

光芒耀眼。 瞿秋白 《向光明》詩:“只有詩人的靈感,覺得到光明里的黑暗,預先就說:太眩眼了,真實反而看不見了。” 王西彥 《眷戀土地的人·大災星》:“汽車的巨眼劃開原野的濃黑,那眩眼的光芒直透入他的心田,燃燒起他無窮的熱望。”

風日

(1).風與日。謂風吹日曬。 晉 陶潛 《五柳先生傳》:“環堵蕭然,不蔽風日。”

(2).指天氣;氣候。 唐 李白 《宮中行樂詞》之八:“今朝風日好,宜入 未央 游。” 清 卓爾堪 《醉花陰》詞:“風日近清明,幾片榆錢,都算鶯兒俸。”

(3).猶風光。 唐 杜審言 《春日京中有懷》詩:“寄語 洛城 風日道,明年風色信還人。”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仙人枕》:“ 元 陳孚 詩:‘ 居庸 萬馬繞山前,未許蒼苔睡晏然。見説 華山 風日好,何如移伴白雲眠。’” 清 姚鼐 《贈孫雨窗》詩:“茶香竹淨好風日,請我俛仰前賢旁。”參見“ 風光 ”。

浮橋

橋面由平底船支承的橋

飛鳧

(1).飛翔的野鴨。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體迅飛鳧,飄忽若神。” 唐 寒山 《詩》之六:“欲驗飛鳧集,須徵白兔游。” 清 劉澤湘 《過西山辟支生墓》詩:“叩角誰賡 寧戚 歌,飛鳧莫辨 王喬 舃。”

(2).猶飛鳧舃。 唐 吳筠 《酬葉縣劉明府避地廬山言懷詒鄭錄事昆季苟尊師兼見贈之》詩:“從此罷飛鳧,投簪辭割雞。”

(3).箭名。《初學記》卷二二引《太公六韜》註:“飛鳧,矢名。”

(4).借指輕舟。 南朝 梁 宗懍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競渡,俗為 屈原 投 汨羅 日,傷其死故,並命舟檝以拯之。舸舟取其輕利謂之飛鳧。” 唐 王勃 《三月上巳祓禊序》:“或昂騏驥,或泛飛鳧。”

何似

(1).如何;怎樣。《北史·崔伯謙傳》:“朝貴行過郡境,問人太守政何似?” 唐 張九齡 《敕幽州節度張守珪書》:“卿比疹疾,今復何似?宜善將療,不得自勤。”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先生:在坐之友,比來工夫何似?”

(2).何如,比……怎么樣。 唐 聶夷中 《燕台》詩之二:“何似 章華 畔,空餘禾黍生?” 宋 劉克莊 《賀新郎·再和前韻》詞:“妃子將軍瞋未已,問 匡山 、何似 金鑾殿 ?休更待,杜鵑勸!”

(3).何如。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如。 宋 朱淑真 《愁懷》詩:“東君不與花為主,何似休生連理枝?”

(4).何不,何妨。 明 高明 《琵琶記·乞丐尋夫》:“奴家自幼薄曉得些丹青,何似想像畫取公婆真容,背著一路去,也似相親傍的一般?”

(5).什麼。 許地山 《命命鳥》:“佛問 摩鄧 曰:‘女愛 阿難 何似?’女言:‘我愛 阿難 眼;愛 阿難 鼻;愛 阿難 耳;愛 阿難 聲音;愛 阿難 行步。’”

江鄉

多江河的地方。多指 江 南水鄉。 唐 孟浩然 《晚春臥病寄張八》詩:“念我生平好,江鄉遠從政。” 宋 沉括 《夢溪筆談·雜誌一》:“展 海子 直抵西城 中山王 冢,悉為稻田,引 新河 水注之,清波瀰漫數里,頗類江鄉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聽稗》:“乍暖風煙滿江鄉,花裡行廚攜著玉缸。” 清 昭槤 《嘯亭續錄·端午龍舟》:“蘭橈鼓動,旌旗蕩漾,頗有江鄉競渡之意。”

舴艋

小船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詞

詩詞推薦

過通州浮橋原文_過通州浮橋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