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露烹茶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荷露烹茶原文

荷葉紛承寶露瀼,收來烹瀹試清嘗。

了當仙掌嫌銅臭,便是玉泉遜芰香。

沉布底須辨文武,精神全是釀陰陽。

擎杯摛詠滌諸慮,不學盧仝句太狂。

詩詞問答

問:荷露烹茶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荷露烹茶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荷露烹茶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陽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六十六

參考注釋

寶露

甘露。 晉 王嘉 《拾遺記·高辛》:“有 丹丘 之國,獻碼碯瓮,以盛甘露…… 堯 時猶存,甘露在其中,盈而不竭,謂之寶露,以班賜羣臣。” 南朝 梁 江淹 《齊太祖高皇帝誄》:“山吐石青,野降寶露。” 唐 楊炯 《晦口藥園詩序》:“九莖仙草,搖八卦之祥風;四照靈葩,泫 三危 之寶露。”

烹瀹

以湯煮物。 宋 司馬光 《晚食菊羹》詩:“平時苦目痾,滋味性所便,采擷授廚人,烹瀹調甘酸。”

了當

(1).辦理;處理。 唐 無名氏 《海山記》:“ 素 ( 楊素 )歸家,謂家人輩曰:‘小兒子吾已提起教作大家,即不知了當得否?’” 宋 范仲淹 《與中舍書》:“所支錢與了當喪事,甚是!甚是!”《快心編》第四回:“ 鄧氏 道:‘不知這 石 家郎君了當得否?設使做不來,我們卻怎么處?’”

(2).完畢;停當。 宋 岳飛 《奏乞罷制置使職事狀》:“臣深體國事之急,憤激於懷,是以承命出征,不暇辭請,今來並已收復了當。”《宣和遺事》後集:“今月十一日,想已冊立了當。”《三國演義》第十四回:“ 玄德 吩咐了當,乃統馬步軍三萬,離 徐州 望 南陽 進發。”

(3).結果。指殺掉。《醒世恆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這些書獃不難了當,必須先把跟隨人役完了事,才進內房。這叫做斬草除根,永無遺患。”《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四:“何不了當了他,到是乾浄。”《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賊人已了當了,放心前去。”

(4).乾脆;爽快。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一折:“等老 楊 上樓來,把他迷殺了,卻不是了當?”《水滸傳》第七三回:“ 李逵 道:‘哥哥既是不肯饒我,把刀來割這顆頭去,也是了當。’” 孫犁 《秀露集·關於詩》:“更了當地說,他們的詩主要包含著他自己。” 蕭軍 《五月的礦山》第五章:“任何問題,你是很難從他這裡得到什麼具體解決,或了當明白的答覆。”

(5).了結,完蛋。《醒世姻緣傳》第三五回:“我合你到京中 棋盤街 上,禮部門前,我出上這個老秀才,你出上你的小舉人,我們大家了當!”

仙掌

(1). 漢武帝 為求仙,在 建章宮 神明台 上造銅仙人,舒掌捧銅盤玉杯,以承接天上的仙露,後稱承露金人為仙掌。 漢 張衡 《西京賦》:“立脩莖之仙掌,承雲表之清露。” 唐 王維 《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日色纔臨仙掌動,香菸欲傍袞龍浮。” 唐 杜牧 《早雁》詩:“仙掌月明孤影過, 長門 燈暗數聲來。”參閱《三輔黃圖·建章宮》。

(2). 華山 仙人掌峰 的省稱。 明 劉基 《徐資深華山圖》詩:“ 華岳 插天七千丈,丹崖翠壁開 仙掌 。” 明 何景明 《華州作柬桑汝公》詩:“乘興欲攀 仙掌 去。”參見“ 仙人掌 ”。

(3). 唐 代一度改 華州 為 仙掌 ,後遂稱 華州 及 華陰縣 為 仙掌 。 唐 李吉甫 《元和郡縣誌·華州》:“﹝ 華陰縣 ﹞ 垂拱 元年改曰 仙掌 ,尋復舊名。” 唐 姚合 《送裴中丞赴華州》詩:“自無 仙掌 分,非是聖心偏。”原註:“去年曾夢除 華州 刺史。” 唐 無可 《寄華州馬戴》詩:“水寒 仙掌 路,山遠 華陽 人。”

(4).地名。即仙人掌。 清 王士禛 《真州絕句》之五:“殘月曉風 仙掌 路,何人為弔 柳屯田 。”詳“ 仙人掌 ”。

銅臭

銅製品上的一種氣味,銅錢上的臭味,諷刺只看重金錢,不重人情的人

便是

(1).即是,就是。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六:“客遂屈,乃作色曰:‘鬼神,古今聖賢所共傳,君何得獨言無。即僕便是鬼。’” 明 李贄 《答耿中丞論淡》:“若祗以平日之所飫聞習見者為平常,而以其罕聞驟見者為怪異,則怪異平常便是兩事,經世出世便是兩心。”

(2).即使;縱然。 漢 王充 《論衡·儒增》:“便是 熊渠 、 養由基 、 李廣 主名不審,無害也。”《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至於婚姻大事,兒女親情,有貪得富的,便是王公貴戚,自甘與團頭作對。”《紅樓夢》第四九回:“便是不會,也沒難處。” 魯迅 《集外集·<窮人>小引》:“他寫人物,幾乎無須描寫外貌,只要以語氣、聲音,就不獨將他們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體也表示著。”

(3).用於句末,表示肯定語氣。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我離了他家門便是。” 元 無名氏 《看錢奴》第一折:“小可 曹州 人氏 賈仁 的便是。”《儒林外史》第二二回:“ 牛布衣 近日館於舍親 卜 宅,尊客過問,可至浮橋南首大街 卜 家米店便是。”

(4).只因為。《水滸傳》第二一回:“那老兒見是 宋江 來,慌忙道:‘押司如何今日出來得早?’ 宋江 道:‘便是夜來酒醉,錯聽更鼓。’”《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 許宣 道;‘娘子如何在此?’ 白娘子 道:‘便是雨不得住,鞋兒都踏濕了,教 青青 回家,取傘和腳下。又見晚下來。望官人搭幾步則個。’”

(5).正是。 唐 元稹 《哭子》詩之三:“鐘聲欲絶東方動,便是尋常上學時。”

玉泉

(1).傳說中 崑崙山 上的泉名。 王充 《論衡·談天》引 漢 司馬遷 曰:“《禹本紀》言‘ 河 出 崑崙 ……其上有 玉泉 、 華池 。’”今本《史記·大宛列傳論》作“ 醴泉 、 瑤池 ”。

(2).清泉的美稱。 晉 陸機 《招隱》詩之一:“芳蘭振蕙葉,玉泉涌微瀾。”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下:“ 荊州 、 清溪 、 秀壁 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 宋 蘇舜欽 《天平山》詩:“石竇落玉泉,泠泠四時雨。”《群音類選·泰和記·桓元帥龍山會僚友》:“嶙峋古石吐清煙,峭壁千尋掛玉泉。”

(3).猶九泉。 唐 盧照鄰 《哭明堂裴主簿》詩:“始謂調金鼎,如何掩玉泉。” 唐 李白 《過四皓墓》詩:“荒涼千古跡,蕪沒四墳連。伊昔鍊金鼎,何年閉玉泉。”

(4).指酒。 宋 蘇軾 《歲暮作和張常侍》詩:“我生有天祿,玄膺流玉泉。何事 陶彭澤 ,乏酒每形言。”

(5).仙藥名。玉漿。 宋 蘇軾 《仇池筆記·辟榖說》:“能服玉泉,使鉛汞具體,去仙不遠矣。”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二·玉》:“今仙經三十六水法中,化玉為玉漿,稱為玉泉,服之長生不老,然功劣於自然泉液也。”

(6).口中津液。 宋 黃休復 《茅亭客話·杜大舉》:“服玉泉法,去三屍,堅齒髮,除百病。玉泉者,舌下兩脈津液是也。”

(7).墨名。 金 元好問 《賦南中楊生玉泉墨》詩:“萬灶玄珠一唾輕,客卿新以玉泉名。” 明 陸友 《墨史》:“其法不用松炬,而用燈煤, 子彬 得其遺法以授 耶律楚材 。 楚材 授其子 鑄 ,使造一萬丸,銘曰玉泉萬笏。”參見“ 玉泉墨 ”。

(8).水名。出自 北京 市西北 玉泉山 下,流為 玉河 ,匯成 昆明湖 。出而東南流,環繞紫禁城,注入 大通河 。“玉泉垂虹”勝景即此。

底須

何須;何必。 元 許有壬 《摸魚子·和明初韻》詞:“傾緑醑,底須按樂天池上《霓裳》譜!”《儒林外史》第五五回:“共百年易過,底須愁悶。” 清 孫致彌 《同介修孟游集元夫園居即事抒懷》詩:“遮莫文章供齒頰,底須愁病減腰圍。”

文武

(1).文德與武功;文治與武事。《詩·周頌·雝》:“宣哲維人,文武維後。” 鄭玄 箋:“又徧使天下之人有才知以文德武功為之君故。”《呂氏春秋·不廣》:“文武盡勝,何敵之不服。”《史記·循吏列傳論》:“文武不備,良民懼然身修者,官未曾亂也。”

(2).特指武事、軍事。 宋 范仲淹 《上執政書》:“臣僚之中,素有才識,可賜 孫 吳 之書,使知文武之方。”

(3).文才和武略。《詩·小雅·六月》:“文武吉 甫 ,萬邦為憲。” 朱熹 集傳:“非文無以附眾,非武無以威敵,能文能武,則萬邦以之為法矣。”《漢書·朱雲傳》:“ 平陵 朱雲 ,兼資文武。” 唐 韓愈 《舉馬摠自代狀》:“前件官文武兼資,寬猛得所。” 宋 蘇軾 《上神宗皇帝書》:“陛下生知之性,天縱文武。”

(4).文臣和武將,文武官員。《南史·宋紀上·武帝》:“謁 漢 長陵 ,大會文武於 未央殿 。” 五代 牛希濟 《奉詔賦蜀主降唐》詩:“滿城文武欲朝天,不覺鄰師犯塞煙。”《水滸傳》第九三回:“眾文武見殺了四個大臣,都要來捉 李逵 。”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的酒量嚇著了一朝文武。”

(5).猶言溫猛。指文火和武火。 宋 陶穀 《清異錄·藥》:“火須文武、緊慢得中。”參見“ 文武火 ”。

(6). 周文王 與 周武王 。《詩·大雅·江漢》:“ 文 武 受命, 召公 維翰。” 鄭玄 箋:“昔 文王 、 武王 受命, 召康公 為之楨榦之臣以正天下。”《禮記·中庸》:“ 仲尼 祖述 堯 舜 ,憲章 文 武 。” 宋 蘇軾 《石鼓》詩:“勳勞至大不矜伐, 文 武 未遠猶忠厚。” 清 方苞 《<周官析疑>序》:“即按其文辭,舍《易》《春秋》, 文 、 武 、 周 、 召 以前之詩書,無與之並者矣。” 梁啓超 《變法通議·論幼學》:“張而不弛, 文 武 不能也。”

精神

(1) 指意識、思維、神志等

精神為之。——漢· 王充《論衡·訂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復舊。——《聊齋志異·促織》

(3) 指內容的實質所在;主要的意義

譯者沒有體會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飽滿

(5) 活躍;有生氣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撓之精神。——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犧牲精神。

陰陽

(1)

(2) 古代哲學概念。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把矛盾運動中的萬事萬物概括為“陰”、“陽”兩個對立的範疇,並以雙方變化的原理來說明物質世界的運動

陰陽易位。——《楚辭·屈原·涉江》

(3) 日月運轉之學

陰陽曆算。——《後漢書·張衡傳》

研核陰陽。

(4) 天氣的變化

陰陽之變。——《呂氏春秋·察今》

不學

(1).不學習;不求學。《論語·季氏》:“不學《詩》,無以言。” 晉 葛洪 《抱朴子·疾謬》:“誠知不學之弊,碩儒之貴。” 宋 曾鞏 《宜黃縣縣學記》:“蓋以不學未成之材而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後,而治不教之民,嗚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賊盜刑罰之所以積,其不以此也歟?”

(2).謂沒有學問。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又以《文選》 李善 注在五臣後,其疏淺不學,幾於 王侍書 題閣帖矣!”《老殘遊記》第三回:“兄弟以不學之資,聖恩叫我做這封疆大吏。”

盧仝

盧仝(約775-835) : 唐代詩人。號玉川子,范陽(今河北涿州)人。曾隱居少室山。甘露之變時,因留宿宰相王涯家,被捕殺。善用散文句法寫詩,風格奇特險怪。《月蝕》為其代表作。有《玉川子詩集》。

詩詞推薦

荷露烹茶原文_荷露烹茶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