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心畫詩原文
書法從中得,難將筆下尋。
欲知神合處,始悟畫由心。
篆隸秦非古,真行晉迄今。
奇蹤存翰墨,妙意本胸襟。
雄健猊翻石,騫騰鳥出林。
古人求筆正,八法響隨音。
詩詞問答
問:書心畫詩的作者是誰?答:陳淵
問:書心畫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書心畫詩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侵韻
參考注釋
法從
(1).跟隨皇帝車駕;追隨皇帝左右。《漢書·揚雄傳上》:“又是時 趙昭儀 方大幸,每上 甘泉 ,常法從,在屬車間豹尾中。” 顏師古 註:“法從者,以言法當從耳,非失禮也。一曰從法駕也。” 明 歸有光 《顧夫人八十壽序》:“公以宿學元老,侍經幄,備顧問,從容法從,三十餘年。”
(2).指皈依佛法的弟子。 明 無名氏 《四賢記·社會》:“你本是將臺上的先鋒,那裡是空門中的法從!”
中得
切合。 漢 王充 《論衡·寒溫》:“豈喜怒之氣,為小發不為大動邪?何其不與行事相中得也。”
筆下
(1) 指文章的寫作
筆下生花
(2) 指寫文章時作者的措詞和用意
筆下留情
神合
(1).精神會合。 唐 元稹 《鶯鶯傳》:“心邇身遐,拜會無期,幽憤所鍾,千里神合。千萬珍重!” 清 侯方域 《倪雲林十萬圖記》:“蓋所謂百年智巧,消磨欲盡,而後意動天機,神合自然,難為粉墨者道也。”
(2).十分相合。《明詩紀事丁籤·李夢陽》引《明詩選》:“ 李舒草 曰:‘﹝ 獻吉 ﹞古詩樂府純法 漢 魏 ,下及 阮 謝 ,無不神合。’”
由心
任憑心意。 漢 陳琳 《為袁紹檄豫州》:“爵賞由心,刑戮在口。”
篆隸
篆書和隸書。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練字》:“篆隸相鎔,蒼雅品訓。”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穀水》:“ 魏 正始 中,又立古篆隸三字石經。” 宋 陳鵠 《耆舊續聞》卷三:“ 米芾 得能書之名,似無負於海內。 芾 於真楷篆隸不甚工,惟於行草,誠入能品。”
真行
(1).指行書而兼真書筆意的一種書體。 唐 張懷瓘 《書斷》卷四:“ 太宗 為真草書屏風以示羣臣,筆力遒利,為一時之絶;購求得人間真行凡三百九十紙,裝為七十卷。” 明 陸深 《書輯》:“ 劉德昇 小變楷法,謂之行書,兼真謂之真行,帶草謂之行草。”
(2).真書與行書。 明 葉盛 《水東日記·沉簡庵詞翰品行》:“ 沉簡庵 先生草聖擅一時,真行皆佳。” 清 錢泳 《履園叢話·書學·隸書》:“ 五代 、 宋 、 元 而下,全以真行為宗,隸書之學,亦漸泯沒。”
迄今
(1) 直至現在
(2) 持續到或遲至目前
迄今尚未完成這么多
(3) 至現時
人們迄今懷念著這些先輩
(4) 直到此時
她的態度迄今並無明顯的轉變
翰墨
原指筆、墨,借指文章、書畫
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曹丕《典論·論文》
妙意
靈妙的意想,靈感。 明 高啟 《青丘子歌》:“妙意俄同鬼神會,佳景每與江山爭。”
深奧的意義。妙,通“ 眇 ”,深遠。《關尹子·九藥》:“非言非意在彼微言妙意之上。” 宋 蘇軾 《惠州李氏潛珍閣銘》:“悼此江之獨西,嘆妙意之不陳。”
胸襟
指心情、志趣、抱負等
胸襟開闊
雄健
強健有力
以其雄健。——明· 魏禧《大鐵椎傳》
騫騰
(1).猶飛騰。騫,通“ 鶱 ”。 唐 杜甫 《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筆飛鸞聳立,章罷鳳騫騰。” 元 揭傒斯 《天華萬壽宮碑》:“乍蜿蜒而回伏兮,忽騫騰而軒翥。”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游九鯉湖日記》:“其南一峯特聳,摩雲插天,勢欲騫騰。問之,即 江郎山 也。”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小秦淮錄》:“ 天心墩 在河東岸,綿亘數十丈,高與城齊,深籐密菁,岩鶻騫騰。”
(2).謂地位上升。 唐 盧綸 《早春遊樊川野居卻寄李端校書兼呈崔峒補闕司空曙主簿耿湋拾遺》詩:“颯然成一叟,誰更慕騫騰。” 宋 秦觀 《中書侍郎輓詞》之一:“遷謫生華髮,騫騰上紫微。” 明 唐順之 《癸卯送仲弟正之赴試》詩:“此去騫騰非所羨,期無溫飽負平生。”
古人
泛指前人,以區別於當世的人
八法
(1).周代管理百姓的通法。《周禮·天官·大宰》:“以八灋治官府:一曰官屬,以舉邦治;二曰官職,以辨邦治;三曰官聯,以會官治;四曰官常,以聽官治;五曰官成,以經邦治;六曰官灋,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糾邦治;八曰官計,以弊邦治。”《南史·宋武帝紀》:“九伐之道既敷,八法之化自理。”
(2). 明 初吏部考察官吏,不稱職的分老疾、疲軟、貪酷、不謹四項。 成化 時加才力不及一項。 清 代分貪、酷、疲軟無為、不謹慎、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足八種情況,而分別加以處置,稱八法。《清會典·吏部·考功清吏司》:“糾以八法:曰貪,曰酷,曰罷軟無為,曰不謹,曰年老,曰有疾,曰浮躁,曰才力不及。”參閱 清 章學誠 《丙辰札記》。 清 唐孫華 《壽王冰庵太守五十韻》:“九閽深詄盪,八法長奸欺。”
(3).漢字筆畫有側(點)、勒(橫)、努(直)、趯(鉤)、策(斜畫向上)、掠(撇)、啄(右邊短撇)、磔(捺),謂之八法。多以指書法。 南朝 宋 鮑照 《飛白書勢銘》:“超工八法,盡奇六文。” 唐 沉傳師 《次潭州酬唐侍御姚員外題示》詩:“鏘金七言凌 老杜 ,入木八法蟠高軒。” 清 馮桂芬 《顧南林年丈七十壽序》:“工詩文,精八法,尤長徑尺外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