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父挽汪霖太守聯原文
君家伯仲半雕零,羨珠樹挺生,定向庭前延世澤;
我有兒孫經拂拭,悵春風既往,只應空外感知音。
詩詞問答
問:代父挽汪霖太守聯的作者是誰?答:方士淦
問:代父挽汪霖太守聯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代父挽汪霖太守聯是什麼體裁?答:對聯
問:方士淦的名句有哪些?答:方士淦名句大全
注釋
1. 對聯 出處:蕉軒隨錄
參考注釋
君家
(1).敬詞。猶貴府,您家。《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南史·顏延之傳》:“﹝ 顏延之 ﹞答曰:‘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見呼為公?’” 唐 韓愈 《醉贈張秘書》詩:“今日到君家,呼酒持勸君。”
(2).敬稱對方。猶您。《續資治通鑑·宋寧宗嘉泰三年》:“我與君家是白翎雀,他人鴻雁耳!” 明 高明 《琵琶記·官媒議婚》:“秦樓此日招鳳侶,遣妾每特來執伐,望君家殷勤肯首,早諧結髮。”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都道君家一可人,亦隨儕侶問來因。”
伯仲
兄弟之間的老大和老二。比喻事物不相上下
《出世》表真名世,千載難堪伯仲間。——宋· 陸游《書憤》
雕零
草木枯落
物者…秋也雕零,冬也成實。——徐幹《中論·考偽》
珠樹
(1).神話、傳說中的仙樹。《山海經·海內西經》:“ 開明 北有視肉、珠樹、文玉樹、玗琪樹。”《淮南子·墬形訓》:“掘 崑崙 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珠樹、玉樹、琁樹、不死樹在其西。” 唐 黃滔 《寄同年崔學士》詩:“雖知珠樹懸天上,終賴銀河接世間。” 明 楊慎 《山茶花》詩:“海邊珠樹無顏色,羞把瓊枝照玉臺。”
(2).樹的美稱。 唐 李白 《送賀監歸四明應制詩》:“借問欲棲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 宋 文彥博 《春曉》詩:“錦幃人未起,珠樹鵲先驚。” 元 楊維楨 《鐘山》詩:“雲護 金陵 龍虎壯,月明珠樹鳳凰棲。” 明 何景明 《畫鶴賦》:“聞玉笛之我招,繞珠樹而相倚。”
(3).喻積雪之樹。 唐 王初 《望雪》詩:“銀花珠樹曉來看,宿醉初醒一倍寒。” 唐 王初 《雪霽》詩:“崑玉樓臺珠樹密,夜來誰向月中歸。”
(4).喻俊才。 宋 陳與義 《次韻光化宋唐年主簿見寄》之一:“夢中猶得攀珠樹,別後能忘倒玉山。” 清 方文 《石臼訪韓元長》詩之四:“有甥賢似舅,才藻更非常;珠樹秋先折,瑤琴我獨傷。”
挺生
挺拔生長。亦謂傑出。《後漢書·西域傳論》:“靈聖之所降集,賢懿之所挺生。” 南朝 梁 劉孝標 《辯命論》:“聞 孔 墨 之挺生,謂英睿擅英響。” 唐 杜甫 《秋日荊南述懷》詩:“昔承推奬分,愧匪挺生才。” 清 陳恭尹 《南海神祠古木綿花歌》:“挺生奇樹號木綿,特立南州持絳節。”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六:“腐舊蝕敗的根里,突然挺生新脆鮮綠的嫩芽。”
定向
(1)
(2) 拓撲空間中指向或方向的一種選擇
(3) 有關目前的時間、位置和人的辨認的意識
(4) 相對方向(如以指南針或界標為準)
世澤
祖先的遺澤。主要指地位、權勢、財產等。語本《孟子·離婁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明 吳承恩 《挽陳拙翁》詩:“龍樓動褒表,世澤正丕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余既識其前後歲月,而慨夫能守世澤之難也。”
兒孫
(1) 兒子和孫子
(2) 泛指後代
拂拭
撣去或擦去塵土
春風
(1) 春天的風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杜牧《贈別》
(2) 比喻和悅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長環境
既往
(1) 以前
既往之事
(2) 指已經過去的事情
既往不究
外感
感應於外界事物。中醫指由風、寒、暑、濕等引起的病
知音
(1) 古代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聽琴,能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出他寄託的心意
子期死, 伯牙絕弦,以無知音者。——《列子·湯問》
(2) 後來用知音稱知己,能賞識的人
(3) 知心朋友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代父挽汪霖太守聯原文_代父挽汪霖太守聯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