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六·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馴犀馴犀來暹羅,脊如披甲角如戈。

虎豹兕象世常有,世人曾得見犀否。

康熙末年憶尚逮,海蠻獻犀金庭至。

自稱溟渤不揚波,知有聖人中國治。

越裳獻雉原可方,皇祖視之不經意。

權教暢春飼板房,初未詫為奇瑞事。

皇考踐阼先志承,遂命返之厚賜仍。

既不似建中放象歸南方,亦不似貞元留犀致凍亡。

以聖繼聖王道昌,勤政務本卻禎祥,慎終如始揆一蘉。

白傅馴犀詞徒芳,如蒼蠅聲庸何傷。

詩詞問答

問:《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六·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四十四

2. 感為政之難終也

參考注釋

暹羅

泰國的舊稱

披甲

穿上鎧甲

披甲持槍

虎豹

(1).喻指 * 之人。《後漢書·劉陶傳》:“陛下不悟,而競令虎豹窟於麑場,豺狼乳於春囿。” 唐 韋應物 《京師叛亂寄諸弟》詩:“覉離守遠郡,虎豹滿 西京 。” 清 方文 《偕蔡芹溪至宛兼贈令弟玉立》詩:“虎豹當關欲嚙人,季女何能不憔悴?”

(2).比喻勇猛的戰士。 唐 羅隱 《春日投錢塘元帥尚父》詩之一:“門外旌旗屯虎豹,壁間章句動風雷。”

(3).比喻富有文采。 宋 黃庭堅 《送謝公定作竟陵主簿》詩:“ 謝公 文章如虎豹,至今斑斑在兒孫。”

(4).形容怪石。 宋 蘇軾 《後赤壁賦》:“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

世人

世上的人;普通人

世人皆知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宋· 周敦頤《愛蓮說》

康熙

(1654.5.4—1722.12.22) 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代皇帝。即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年號

康熙、乾隆、鹹豐

清朝三代皇帝的年號

末年

歷史上一個朝代或一個統治者統治的末期

金庭

(1).山名。道教稱為福地。在 廬州郡 巢縣 (今 安徽省 巢湖市 ),別名 紫微山 。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見《雲笈七籤》卷二七。

(2).山名。道教稱為福地。在 越州郡 剡縣 (今 浙江省 嵊縣 ),周圍三百里,名曰 金庭崇妙天 。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見《雲笈七籤》卷二七。

(3).山名。道教稱為福地。在 會稽 東海 際之 桐柏山 中。 晉 陶弘景 《真誥·稽神樞四》:“ 金庭 有不死之鄉,在 桐柏 之中。” 南朝 梁 沉約 《桐柏山金庭館碑銘》:“啟基 桐柏 ,厥號 金庭 。”

(4).傳說中天上神仙所居之處。 唐 陳子昂 《題李三書齋》詩:“願與金庭會,將待玉書徵。” 宋 沉遘 《五言天台山送僧象微歸山》:“玉堂敞金庭,碧林列瑤圃。” 清 吳偉業 《聞台州警》詩之三:“天門中斷接危梁,玉館金庭跡渺茫。”

自稱

(1) 自道姓名

(2) 自吹;表白

他自稱能預見未來

溟渤

溟海 和 渤海 。多泛指大海。 南朝 宋 鮑照 《代君子有所思》詩:“築山擬 蓬 壺 ,穿池類 溟 渤 。” 唐 李涉 《卻歸巴陵途中走筆寄唐知言》詩:“後輩無勞續出頭,坳塘不合窺溟渤。” 明 袁宏道 《答蹇督撫》:“唯是溟渤之大,不讓滲潢;以茲沙石之頑,得效礱礪。” 清 唐孫華 《寄題三賢祠》詩:“ 江夏 今儒宗,詞源傾溟渤。”

不揚

(1).不損傷。《詩·魯頌·泮水》:“烝烝皇皇,不吳不揚。” 毛 傳:“揚,傷也。” 孔穎達 疏:“《釋詁》文揚與誤為類,故為傷。謂不過誤不損傷也。”

(2).不能散發。《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於是,王氣怨結而不揚,涕滿匡而橫流,即起歷階而去。”

(3).不振作。 漢 嚴忌 《哀時命》:“居處愁以隱約兮,志沉抑而不揚。” 唐 杜甫 《新婚別》詩:“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4).亦作“ 不颺 ”。謂容貌不英俊。《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今子少不颺;子若無言,吾幾失子矣。” 杜預 註:“顏貌不顯揚。” 唐 裴度 《自題寫真贊》:“爾才不長,爾貌不揚,胡為將,胡為相。”《金史·后妃傳上·海陵昭妃阿里虎等諸嬖》:“ 海陵 嘗曰:‘ 餘都 貌雖不揚,而肌膚潔白可愛。’”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二幕:“那時 曹丞相 要接見你們的使者,他覺得自己的相貌不揚,便請我的老師 清河崔琰 來代替他。”

聖人

(1) 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時也專指孔子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唐· 韓愈《師說》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韓非子·五蠹》

(2) 封建時代對君主的尊稱

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中國

(1) 指中原地區

與中國抗衡。——《資治通鑑》

(2) 又

驅中國士眾。

將中國人。

(3) 京城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詩·大雅》

越裳

亦作“ 越常 ”。亦作“ 越嘗 ”。古南海國名。 漢 王充 《論衡·恢國》:“ 成王 之時, 越常 獻雉。”按,《漢書·賈捐之傳》 顏師古 注引此作“越嘗”。 漢 張衡 《東京賦》:“北燮 丁令 ,南諧 越常 。”《後漢書·南蠻傳》:“ 交趾 之南,有 越裳國 。 周公 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和平, 越裳 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 唐 杜甫 《諸將》詩之四:“ 越裳 翡翠無訊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明 唐寅 《白燕》詩:“ 越裳 雉尾 姬周 化,瀚海烏頭 漢 使歸。”

皇祖

(1).君主的祖父或遠祖。《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 孔 傳:“皇,君也,君祖 禹 有訓戒。”《儀禮·聘禮》:“孝孫某,孝子某,薦嘉禮於皇祖某甫。”《左傳·哀公二年》:“曾孫 蒯聵 ,敢昭告皇祖 文王 ,列祖 康叔 ,文祖 襄公 。” 漢 張衡 《南都賦》:“皇祖止焉, 光武 起焉。” 明 孫傳能 《剡溪漫談·曾孫》:“今朝廷祭告宗廟,高祖而上,概稱皇祖;自稱皆孝玄孫,乃不稱曾。”

(2).對已故祖父的敬稱。《隸續·晉右軍將軍鄭烈碑》:“遝至曾祖先生,皇祖徵君。”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伊皇祖之弱辰,逢時艱之孔棘。” 唐 韓愈 《祭十二兄文》:“惟我皇祖,有孫八人。惟兄與我,後死孤存。” 宋 歐陽修 《瀧岡阡表》:“皇祖府君,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 清 梁章鉅 《稱謂錄·亡祖》:“ 李習之 述其大父事狀題曰《皇祖實録》。當時不以為怪;若施之近代,則犯大不韙矣。故古時稱有不可通於今者,此類是也。”

不經意

不留意

權教

佛法有權、實二教。權教為凡夫、小乘說法,取權宜義,如《阿含經》是。 南朝 梁簡文帝 《< * 頌>序》:“將欲改權教,示實道。”

板房

(1).內廷處理詔書公文之處。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內府衙門職掌》:“奈 王體乾 黨附無骨,而逆 賢 不識字,遂公然於 乾清宮 大殿上看文書,或 懋勤殿 板房看文書,硬拆實封,高聲朗誦。”

(2).用木板隔成的房間。亦指用木板搭建的簡陋房屋。 麥雲 《第一次出擊》:“老大爺看看窗外的大雪,說:‘那么,你睡我的小板房吧,我搬出來睡火炕。’”

奇瑞

祥瑞。 漢 王充 《論衡·宣漢》:“陰陽和,則萬物育;萬物育,則奇瑞出。” 晉 葛洪 《抱朴子·正郭》:“及其片言所襃,則重於千金,游涉所經,則賢愚波盪,謂龍鳳之集,奇瑞之出也。”

皇考

(1).古代對已故曾祖的尊稱。《禮記·祭法》:“曰皇考廟。” 孔穎達 疏:“曰皇考廟者,曾祖也。” 清 黃宗羲 《金石要例·書祖父例》:“ 范育 《呂和叔墓表》稱曾祖為皇考。”

(2).父祖的通稱。《詩·周頌·雝》:“假哉皇考,綏予孝子。” 孔穎達 疏:“考者,盛德之名,可以通其父祖……此與《閔予小子》非曾祖,亦云皇考者,以其散文取尊君之義,故父祖皆得稱之。”

(3).對亡父的尊稱。《禮記·曲禮下》:“祭……父曰皇考,母曰皇妣。”《楚辭·離騷》:“帝 高陽 之苗裔兮,朕皇考曰 伯庸 。” 王逸 註:“皇,美也;父死稱考。”《南史·宋紀上·武帝》:“皇考 翹 ,字 顯宗 ,郡功曹。” 宋 歐陽修 《瀧岡阡表》:“惟我皇考 崇公 卜吉於 瀧岡 之六十年,其子 修 始克表於阡。” 宋徽宗 始專用於皇家。《日下尊聞錄·西峰秀色》:“﹝ 高宗 純皇帝 ﹞詩註:‘是地軒爽明敞,戶對 西山 ,皇考最愛居此。’”《清史稿·世祖紀二》:“皇考賓天,朕止六歲。”

踐阼

(1).走上阼階主位。古代廟寢堂前兩階,主階在東,稱阼階。阼階上為主位。《禮記·曲禮下》:“踐阼,臨祭祀。” 孔穎達 疏:“踐,履也;阼,主人階也。天子祭祀升阼階……履主階行事,故云踐阼也。”

(2).亦作“ 踐胙 ”、“ 踐祚 ”。即位;登基。《史記·魯周公世家》:“ 周公 恐天下聞 武王 崩而畔, 周公 乃踐阼代 成王 攝行政當國。”《史記·太史公自序》:“ 漢 既初興,繼嗣不明,迎王踐祚,天下歸心。”《隸釋·漢費亭侯曹騰碑陰》:“踐胙之初,受爵於東土,厥功章然。”《晉書·劉頌傳》:“ 武帝 踐阼,拜尚書三公郎,典科律,申寃訟。” 唐 柳宗元 《唐故給事中皇太子侍讀陸文通先生墓表》:“是歲,嗣天子踐祚而理。” 宋 蘇轍 《龍川別志》卷下:“及 仁宗 晏駕,皇子踐阼,賞定策之功,以 韓公 為首。”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肅順專款》:“ 載垣 等身膺顧命,我皇上沖齡踐阼,未能同心襄贊,竟敢跋扈不臣,其罪大惡極,莫此為甚。”《清史稿·聖祖紀三》:“朕八齡踐祚,在位五十餘年,今年近七旬矣。”

先志

(1).先立志向。《禮記·學記》:“凡學,官先事,士先志。” 孔穎達 疏:“若學為士,則先喻教以學士之志。”

(2).乘勝之志。《後漢書·臧宮傳論》:“斯誠雄心尚武之幾,先志翫兵之日。” 李賢 註:“先志者,乘勝之志也。”

(3).先人的遺志。《魏書·高祖紀上》:“朕猥承前緒,纂戎洪烈,思隆先志,緝熙政道。” 唐 白居易 《大唐泗州開元寺臨壇律德明遠大師塔碑銘》:“道俗眾萬輩恭敬悲泣,備涅槃威儀,遷全身歸於湖西塼塔,遵本教而奉先志也。” 明 胡應麟 《詩藪·唐上》:“﹝ 伯禽 二女﹞以厥祖遺言,俾卜葬 青山 ,以成先志。”

建中

謂建立中正之道,以為共同的準則。《書·仲虺之誥》:“王懋昭大德,建中於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後昆。” 蔡沉 集傳:“立中道於天下。中者,天下之所同有也。”《舊唐書·文苑傳下·劉蕡》:“朕聞古先哲王之理也,玄默無為,端拱思道……厚下以立本,推誠而建中。”

放象

亦作“ 放像 ”。仿效;依據。 漢 王充 《論衡·實知》:“放象事類以見禍,推原往驗以處來事,賢者亦能,非獨聖也。” 清 王筠 《菉友肊說》:“ 顧氏 本篆文,有以 大徐 本改之者,有以 段氏 説改之者,有放像鐘鼎以改之者。”

南方

位於一特定的或暗示的方位點以南的地區或國家(在我國指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區)

今南方(川之西南、滇之北部)已定。——諸葛亮《出師表》

貞元

(1).純正。語本《易·乾》:“元亨利貞。” 高亨 註:“乾,卦名,天也。元,善也。亨,美也。利,利物也。貞,正也。天有善、美、利物、貞正之德……《文言》謂君子亦有此德。” 南朝 梁 江淹 《五侍中為南蠻校尉詔》:“侍中領祕書監驍騎將軍 奐 ,秉心貞元,志局開亮,績譽之美,在公屢彰。”

(2).古以元亨利貞喻春夏秋冬,故借指時令的周而復始和天道人事的轉換。 明 張居正 《賀冬至表》:“紀貞元而應度,按時令以承禧。” 清 葉廷琯 《梅孫以甲乙元旦詩見示依韻和之》:“世事偶然成剝復,天心於此見貞元。”參見“ 貞下起元 ”。

王道

(1) 古時指以仁義統治天下的政策

(2) 利害;嚴厲

勤政

勤勞於政事。 晉 成公綏 《賢明頌》:“王用勤政,萬國以虔。” 清 葉廷琯 《吹網錄·三河縣遼碑》:“是時 耶律氏 國勢已衰,而縣令猶知勤政愛民。”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世祖畫牛》:“ 章皇 勤政之暇,尤善繪事。”

務本

(1).致力於根本。《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禮記·學記》:“三王之祭川也,皆先 河 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元 關漢卿 《裴度還帶》第四折:“習詩書,學禮易,從先進君子務本。忘食發憤,能正其身。” 清 李漁 《閒情偶寄·頤養·卻病》:“有務本之法,止在善和其心。”

(2).指務農。《管子·禁藏》:“故先慎於己而後彼,官亦慎內而後外,民亦務本而去末。”《漢書·文帝紀》:“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醒世恆言·大樹坡義虎送親》:“你今年已大長,不思務本作家,日逐遊蕩,有何了日!” 清 顧炎武 《錢糧論上》:“昔人之論取民者,且以錢為難得也,以民之求錢為不務本也,而況於銀乎。”

禎祥

(1).吉祥的徵兆。《禮記·中庸》:“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孔穎達 疏:“禎祥,吉之萌兆。祥,善也。言國家之將興,必有嘉慶善祥也。” 漢 王充 《論衡·吉驗》:“凡人稟貴命於天,必有吉驗見於地。見於地,故有天命也。驗見非一,或以人物,或以禎祥,或以光氣。”《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夫神以知來,不追以往,禎祥先見,而後興廢從之。”《雲笈七籤》卷五:“先生忘情於身而慈於人,禎祥屢應。”

(2).吉祥,幸福。 漢 陸賈 《新語·道基》:“改之以災變,告之以禎祥。”《後漢書·曹褒傳》:“﹝聖人﹞功成作樂,化定製禮,所以救世俗,致禎祥,為萬姓獲福於皇天者也。”《西遊記》第二六回:“人間數次降禎祥,世上幾番消厄願。”

慎終如始

結束時仍然慎重,就同開始時一樣。指做事從頭至尾小心謹慎。《老子》:“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漢 劉向 《說苑·談叢》:“慎終如始,常以為戒。” 晉 陶潛 《命子》詩:“肅矣我祖,慎終如始。”亦作“ 慎終承始 ”。 明 劉基 《春秋明經·公會齊侯云云盟於牡丘宋人伐曹楚人敗徐於婁林》:“常謂 齊 內以治外者善謀也,慎終以承始者善道也。”

白傅

唐 詩人 白居易 的代稱。 白 晚年曾官太子少傅,故稱。 五代 齊己 《同光歲送人及第東歸》詩:“春官如 白傅 ,內試似 文皇 ( 唐太宗 )。” 宋 蘇軾 《次韻韶守狄大夫見贈》之二:“ 白傅 閒游空誦句,拾遺窮老敢論親。” 清 袁枚 《續詩品·滅跡》:“ 白傅 改詩,不留一字。” 汪洋 《壽靜仁先生四十三初度即步原韻》:“ 白傅 流風猶想像, 紫陽 遺愛未銷磨。”

蒼蠅

即家蠅。種類很多,能傳染多種疾病

庸何

何,什麼。《左傳·文公十八年》:“人奪女妻而不怒,一抶女,庸何傷?” 王引之 《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中》:“庸亦何也。” 楊伯峻 註:“庸何,同義詞連用。” 宋 范成大 《次韻嚴子文春雪》:“圍尺庸何傷?袤丈乃非瑞!”

詩詞推薦

  • 冬夜宿演都院

    葛密宋代〕槭槭嚴風夕,煙含蕙炷清。燈生花里艷,雨作雪時聲。旅夢回殘角,吟懷繞廢城。寂然群動息,吾亦世紛平。
  • 太宗永熙陵

    宋祁宋代〕 * 晨湍迥,青龍夕霧和。漢陵人易識,流水記岥岮。
  • 木香

    張耒宋代〕紫皇寶輅張珠幰,玉女熏籠覆繡衾。萬紫千紅休巧笑,人間春色在檀心。
  • 過洞庭二首·其二

    歐陽元功元代〕媧星摶五擲虛空,屹立君山面勢雄。一畫犠圖天地骨,九江鯨觀鬼神功。裾飄帝子蒼茫外,樂奏鉤天傾洞中。頗恨
  • 僧緘示王處厚

    佚名唐代〕周士同成,二王殊名。王居一焉,百日為程。
    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六·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原文_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六·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的賞析_古詩文
  • 留別

    上元夫人唐代〕蕭郎不顧鳳樓人,雲澀回車淚臉新。愁想蓬瀛歸去路,難窺舊苑碧桃春。
  • 別龍安

    釋德洪宋代〕朅來幕阜峰前寺,彌勒同龕兩見秋。今 * 山生遠念,何年此地復重遊。主人有道忘欣厭,閒客無求任去留。索紙
  • 經古行宮(一作經華清宮)

    杜牧唐代〕台閣參差倚太陽,年年花發滿山香。重門勘鎖青春晚,深殿垂簾白日長。草色芊綿侵御路,泉聲嗚咽繞宮牆。先皇
    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六·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原文_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六·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的賞析_古詩文
  • 新橋行

    真德秀宋代〕去年龜壽君時,龜清溪無梁龜涉者危龜。今年壽君時,長虹臥波指可期。珍材遠林天發隱,文石象玉神效奇。蛟龜
    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六·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原文_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六·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的賞析_古詩文
  • 趙山甫居玉壺盡得湖山之勝醉後和其韻二章

    杜范宋代〕占盡春光好,湖山一覽余。著身蓬島里,縱目畫屏如。我計還知錯,君謀定不疎。它年同到此,卜築莫躊躇。
    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六·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原文_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六·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的賞析_古詩文
  • 伯虎扮乞兒,作詩騙酒

    唐寅明代〕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直到高山上。舉頭紅日白雲低,四海五湖皆一望。
    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六·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原文_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六·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的賞析_古詩文
  • 次韻余司理

    陳造宋代〕一從荊楚役,八數昏旦星。剸裁有瑣碎,觴詠無頻仍。世故未焚券,官曹方治經。客或嗤臞儒,下亦安聾丞。過日
  • 張玉軒南園

    朱南傑宋代〕南園不與昔時同,綿亘規模十里通。萬古倚山如踞虎,一亭跨水似垂虹。虛堂舊占梅邊月,曲徑新添竹外風。詩料
    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六·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原文_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六·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的賞析_古詩文
  • 望江南/憶江南

    蔡真人宋代〕闌乾曲,紅揚繡簾旌。花嫩不禁縴手捻,被風吹去意還驚。眉黛蹙山青。鏗鐵板,閒引步虛聲。塵世無人知此曲,
  • 中秋次韻答太虛

    王冕元代〕江湖漂泊久,發白不知年。世遠人何在?天空月自圓。山河清有影,草木淨無煙。誰恤蒼生苦?移憂到酒邊。
    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六·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原文_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六·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的賞析_古詩文
  • 嘆花

    杜牧唐代〕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陰子滿枝。: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 到梅山處三首

    陳著宋代〕斜陽已在古松閒,杯酒相留未放還。此是古人真率處,誰知今日有梅山。
    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六·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原文_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六·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的賞析_古詩文
  • 雜興二首

    高翥宋代〕二十年前欲住山,不禁寂寞掩柴關。如今寂寞禁當得,欲掩柴關又卻難。
    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六·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原文_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六·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的賞析_古詩文
  • 梓栗杖送人

    齊己唐代〕禪家何物贈分襟,只有天台杖一尋。拄去客歸青洛遠,采來僧入白雲深。游山曾把探龍穴,出世期將指佛心。此日
    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六·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原文_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六·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的賞析_古詩文
  • 神廠

    廖厚初清代〕元酒半瓶酬駿德;朱弦一曲頌鴻功。
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六·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原文_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十六·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