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心殿原文
氣澄景已清,雨霽山愈翠。
位置本人工,歲久足幽致。
詎祗春陰佳,請看秋光媚。
瓊島映峭茜,太液披清泌。
遠俗得靜怡,味道資深契。
可以減芻豢,孰雲非禮義。
詩詞問答
問:悅心殿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悅心殿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六十四
參考注釋
霽山
雨後青山。 宋 張先 《畫堂春》詞:“外潮蓮子長參差,霽山青處鷗飛。”
位置
(1) 所在或所占的地方
按指定位置放木料
(2) 實際所處的地位
《紅樓夢》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高自位置。——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3) 處理;安置
等他平平氣,方好位置他
本人
(1) 說話人指自己
我本人非常贊成這個主張
(2) 指當事人自己或前邊所提到的人自己
這件事他本人並不知道
幽致
(1).幽雅別致;幽靜雅致。 唐 殷璠 《河嶽英靈集·岑參》:“‘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宜稱幽致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列朝二·齋宮》:“內亭曰 錦芳 ,曰 翠芳 ,流泉石樑,頗甚幽致。” 許地山 《綴網勞蛛》:“地方雖然不大,風景倒還幽致。”
(2).猶幽趣。 唐 白居易 《睡後茶興憶楊同州》詩:“睡足摩挲眼,眼前無一事。信腳遶池行,偶然得幽致。” 明 周履靖 《清嘯》詩之十一:“ 梁園 崇侈麗,幽致屬山家。”
(3).深奧的道理。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渭水三》:“神道茫昧,理難辨測,故無以精其幽致矣。” 唐 王勃 《上吏部裴侍郎啟》:“蓋有識天人之幽致,明國家之大體。”
春陰
(1).春季天陰時空中的陰氣。 南朝 梁簡文帝 《侍游新亭應令詩》:“沙文浪中積,春陰江上來。” 宋 陳與義 《寓居劉倉廨中晚步過鄭倉台上》詩:“世事紛紛人易老,春陰漠漠絮飛遲。”
(2).指春季陰天。 魯迅 《彷徨·長明燈》:“春陰的下午, 吉光屯 唯一的茶館子裡的空氣又有些緊張了。”
(3).春日的時光。 唐 鄭谷 《水軒》詩:“楊花滿牀席,搔首度春陰。”
(4).春日花木的蔭翳。 唐 杜甫 《假山》詩:“慈竹春陰覆,香爐曉勢分。” 元 虞集 《正月十一日朝回即事》詩:“宮樹春陰合,霓旌拂曙來。”
秋光
(1).秋日的陽光。 唐 李商隱 《商於》詩:“ 商於 朝雨霽,歸路有秋光。” 清 劉大櫆 《吳氏節母墓志銘》:“懸皎日之秋光,傾 岷江 以滌也。”
(2).秋日的風光景色。 唐 陳子昂 《秋日遇荊州府崔兵曹使宴》詩:“秋光稍欲暮,歲物已將闌。” 唐 司空圖 《重陽山居》詩:“滿目秋光還似鏡,殷勤為我照衰顏。” 宋 王安石 《鍾山西庵白蓮亭》詩:“野艷輕明非傅粉,秋光清淺不憑材。” 明 楊慎 《賦得千山紅樹圖送楊茂之》:“畫作千山紅樹圖,行色秋光兩瀟灑。”
瓊島
海南島
太液
(1).古池名。 漢 太液池 ,在 陝西省 長安縣 西。 武帝 元封 元年(公元前110年)開鑿,周回十頃。池中築 漸台 ,高二十餘丈;又起三山,以象 瀛洲 、 蓬萊 、 方丈 三神山,刻金石為魚龍奇禽異獸之屬。 漢 班固 《西都賦》:“前唐中而後 太液 。”參閱《三輔黃圖》卷四。
(2).古池名。 唐 太液池 ,在 大明宮 中 含涼殿 後,中有 太液亭 。 唐 李白 《宮中行樂詞》之八:“鶯歌聞 太液 ,鳳吹遶 瀛洲 。”參閱 清 《嘉慶一統志·西安府二·大明宮》。
(3).古池名。 元 、 明 、 清 太液池 即今 北京 故宮 西華門 外的 北海 、 中海 、 南海 三海。 元 時名 西華潭 。 清 稱 太液池 。南北四里,東西二百餘步,池上跨長橋,舊有石牌坊,東西對峙,東曰玉蝀,西曰金鼇。橋北稱 北海 ,橋南稱 中海 ,其中 瀛台 以南稱 南海 。上源自 玉泉山 合西北諸水,由 地安門 水門流入。
遠俗
避世;遠離世俗。 唐 李白 《送長沙陳太守》詩之二:“莫小二千石,當安遠俗人。” 宋 劉摯 《謝青州到任表》:“簡禮去煩,稍究前修之治;推仁宣澤,庶求遠俗之安。”
味道
(1) 滋味
櫻桃的味道真好
(2) 意味;趣味
這首詩寫得有點味道
(3) 體味道理
味道守真
(4) ;體味道的哲理
深契
深厚的交情。 唐 王績 《薛記室收過莊見尋率題古意以贈》詩:“故人有深契,過我蓬蒿廬。”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王貞白》:“﹝ 貫休 與 王貞白 ﹞遂訂深契。” 清 吳偉業 《送何省齋》詩:“同事有 何郎 ,英懷托深契。”
可以
(1) 表示可能或能夠
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漢· 賈誼《論積貯疏》
(2) 表示許可
現在你可以走了
(3) 不壞;還好
她的英文還可以
(4) 很;厲害
這真閒得可以
芻豢
指牛羊豬狗等牲畜
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史記·貨殖列傳》
非禮
(1).不合禮儀制度。《論語·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知己》:“ 越石父 免於羈束,未旋踵而責以非禮,善窺其合而已矣。” 清 譚嗣同 《仁學》七:“ 湘 人士……方自以為巍巍然尊,任我以非禮施設,而莫余敢止。”
(2).指違禮之事。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 素娥 ﹞正色峻拒曰:‘與官人無緣,安得為非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