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梵寺次韻原文
春林如繡暮雲平,蒼玉痕中擁化城。
荒堞尚存三國壘,妙香能澹六時情。
亂山斜矗松間影,喧鳥遙傳竹里聲。
憩寂不知花雨散,道心己對石床生。
詩詞問答
問:浮梵寺次韻的作者是誰?答:任天成
問:浮梵寺次韻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浮梵寺次韻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庚韻 出處:古今圖書集成
參考注釋
玉痕
指淚痕。 唐 張文琮 《昭君詞》:“玉痕垂粉淚,羅袂拂胡塵。”
化城
(1).一時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佛欲使一切眾生都得到大乘佛果。然恐眾生畏難,先說小乘涅槃,猶如化城,眾生中途暫以止息,進而求取真正佛果。見《法華經·化城喻品》。 南朝 宋 謝靈運 《緣覺聲聞合贊》:“厭苦情多,兼物志少。如彼化城,權可得寳。誘以涅槃,救爾生老。” 唐 朱子奢 《豳州昭仁寺碑》:“慧刀已裂,化城斯引。” 清 龔自珍 《 * 古德遺書序》:“導之也有師,扶持之也有相,尚猶慮夫涉之也有淺深,閲之也有久暫,則有諸境以為之策,有化城以為之止息,乃有大事因緣以為之歸墟。”
(2).指幻境。 元 張仲深 《送全上人》詩:“自知浮世一化城,願結跏趺面牆坐。”
(3).指佛寺。 唐 王維 《登辨覺寺》詩:“竹徑從初地,蓮峰出化城。” 唐 劉禹錫 《賈客詞》:“邀福禱波神,施財游化城。” 明 何景明 《賢隱寺次劉朝信》詩:“化城依宿處,自學此身閒。”
(4).指海市蜃樓。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四:“若九春三秋,天景清麗,必有素霧自岊起,須臾粉堞青甃,彌亘數里,樓臺轇葛,殊木異葩,數息中,霧氣散漫,不復見矣,謂之化城。”
(5).古寺名。廢址在今 安徽 當塗 。 唐 李白 《陪族叔當塗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風亭》詩:“ 化城 若化出,金榜天宮開。” 王琦 注引《太平府志》:“古 化城寺 ,在府城內 向化橋 西 禮賢坊 , 吳大帝 時建,基址最廣。”
尚存
現在還存在
辦事處的遺蹟尚存
三國
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公元222—280)
妙香
(1).佛教謂殊妙的香氣。《楞嚴經》卷五:“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塵氣倐滅,妙香密圓。” 唐 杜甫 《大雲寺贊公房》詩之三:“燈影照無睡,心清聞妙香。” 清 魏源 《天台紀游》詩之六:“妙香浮慮靜,鐘梵夢魂寂。”
(2).特指美妙的花香。 宋 陳師道 《次韻蘇公竹間亭小酌》:“鳥語帶餘寒,竹風回妙香。”
六時
(1).攻伐他國的六種時機。《逸周書·武紀》:“伐國有六時、五動、四順。間其疏,薄其疑,推其危,扶其弱,乘其衰,暴其約,此謂六時。”
(2).佛教分一晝夜為六時:晨朝、日中、日沒、 * 、中夜、後夜。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乃起九層磚墖,形相巍然,六時虔拜。” 吳兆宜 註:“《龍樹十住論》:菩薩晝夜各有三時,於此六時禮拜十方諸佛。”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六時合成一日一夜,晝三夜三。” 唐 李商隱 《題白石蓮華寄楚公》詩:“白石蓮花誰所共?六時長捧佛前燈。” 清 錢謙益 《仙壇倡和詩》之三:“已悔六時違淨業,誰傳四始立詩宗。”
(3).古分一晝夜為十二時,晝夜分言,則謂“六時”。常以指白日。《南齊書·武帝紀》:“喪禮每存省約,不須煩民。百官停六時入臨,朔望祖日可依舊。”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五娘到京知夫行蹤》:“七寶樓晶光耀日,六時里頻響洪鐘。” 清 周亮工 《須江延醫》詩:“過嶺人傳多瘴癘,六時茗粥自兢兢。”
遙傳
公眾議論或通過公眾議論而散布的說法;被隨意重複的而且普遍相信的故事或說法
不知
是指對於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花雨
(1).花季所降的雨。 前蜀 貫休 《春山行》詩:“重疊太古色,濛濛花雨時。” 宋 向子諲 《水龍吟·紹興甲子上元有懷京師》詞:“更冥冥,一簾花雨。” 元 張雨 《次孫大方仙興詩韻》:“花雨掃塵鸞帚溼,島雲承韈蜃樓昬。”
(2).佛教語。諸天為讚嘆佛說法之功德而散花如雨。《仁王經·序品》:“時無 * 雨諸香華,香如須彌,華如車輪。”後用為讚頌高僧頌揚佛法之詞。 唐 李華 《潤州鶴林寺故徑山大師碑銘》:“十里花雨,四天香雲,幢幡葢網,光蔽日月。” 唐 李白 《尋山僧不遇作》詩:“香雲徧山起,花雨從天來。” 趙光榮 《里湖紀游》詩:“花雨散諸天,慈雲廣蔭庇。”
(3).落花如雨。形容彩花紛飛。 郭沫若 《雙倍的春天》詩序:“ 北京 市民夾道歡迎,花雨滿天,歡雷震地,人人臉上都煥發出無上的喜意。”
道心
(1).指天理,義理。《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蔡沉 集傳:“心者,人之知覺,主於中而應於外者也。指其發於形氣者而言,則謂之人心,指其發於義理者而言,則謂之道心。”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上:“道心者,喜怒哀樂之未發者也。”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大心》:“其直指人心見性,妄意天性,不知道心,而以惟危之人心為性也。” 馮友蘭 等註:“ 宋 儒認為道心就是天理,人心就是人慾。天理是精微的,人慾是危險的。”
(2).客觀事物最基本的精神。 漢 王充 《論衡·薄葬》:“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空言虛語,難得道心,人猶不信。”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原道》:“爰自 風 姓,暨於 孔氏 ,玄聖創典,素王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 陸侃如 註:“道是自然之道,那么道的心應該指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
(3).佛教語。菩提心;悟道之心。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解四·釋道溫》:“義解足以析微,道心未易可測。”《壇經·般若品》:“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西遊記》第一回:“只見那班部中忽跳出一個通臂猿猴,厲聲高叫道:‘大王若是這般遠慮,真所謂道心開發也。’”
石床
(1).供人坐臥的石制用具。《西京雜記》卷六:“ 魏襄王 冢,皆以文石為槨……中有石牀,石屏風,婉然周正。”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夷水》:“村人 駱都 少時到此室邊採蜜,見一仙人坐石牀上,見 都 凝矚不轉。”《南史·宋紀上·武帝》:“帝素有熱病……坐臥常須冷物,後有人獻石牀,寢之,極以為佳,乃嘆曰:‘木牀且費,而況石耶!’即令毀之。” 唐 許渾 《寄題南山王隱居》詩:“更憶前年醉,松花滿石牀。” 明 王守仁 《龍岡漫興》詩之五:“白雲晚憶歸岩洞,蒼蘚春應通石床。”
(2).鍾乳水下滴而成的筍狀凝積物。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石一·殷孽》﹝附錄﹞引 蘇恭 曰:“石床……生鍾乳堂中,采無時,鍾乳水滴下凝積,生如筍狀,久漸與上乳相接為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