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佛鑒大師寄韞玉爐

作者:李彭 朝代:宋代

謝佛鑒大師寄韞玉爐原文

道人力參具正眼,古廟香爐心已灰。

平生厚我習氣在,索書常逐征鴻來。

深藏山谷實高蹈,下視萬象遺塵埃。

遣奴餉我此長物,不比珍簟餘嫌猜。

摩娑溫潤侔玉德,荊山抱璞真良材。

妙香起處侑茶鼎,媒孽萬壑生風雷。

忽言與君隔千里,對此了了聞談諧。

詩詞問答

問:謝佛鑒大師寄韞玉爐的作者是誰?答:李彭
問:謝佛鑒大師寄韞玉爐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五部

參考注釋

道人

(1)

(2) 舊時對道士的尊稱

(3) 稱道教徒為道人

(4) 和尚的舊稱

正眼

眼睛向正前(看)

她連驚險的雜技都不敢正眼看一下

香爐

燒香用的器具,尤指用於宗教儀式中吊在鏈子上擺動的有蓋香爐

平生

(1) 終身;一生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婚姻是一個人的平生大事

(2) 向來;素來

他平生是很勤儉的

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清· 林覺民《與妻書》

習氣

不良的習慣或作風

官僚習氣

征鴻

即征雁。 南朝 梁 江淹 《赤亭渚》詩:“遠心何所類,雲邊有徵鴻。” 宋 陳亮 《好事近》詞:“懶向碧雲深處,問征鴻訊息。” 明 劉基 《自都回至通州》詩之二:“西風吹青冥,征鴻暮蕭蕭。” 清 龔自珍 《賀新涼》詞:“儂有詞場雲水外,但憑欄送盡征鴻字。”參見“ 征雁 ”。

山谷

兩山之間狹窄低凹的地方

不論在河灘、平原、丘陵、山谷或高山都能生長。——《楊樹》

高蹈

(1) 遠遊

魯人之皋,數年不覺,使我高蹈。——《左傳·哀公二十一年》

(2) 過隱居的生活

嘉遯龍盤,玩世高蹈。——晉· 張協《七命》

下視

(1).由高處往下看。《墨子·非儒》:“高拱下視。” 漢 揚雄 《甘泉賦》:“攀琁璣而下視兮,行游目乎 三危 。”《舊唐書·王方慶傳》:“山徑危險,石路曲狹,上瞻駭目,下視寒心。”

(2).輕視,看不起。 宋 范仲淹 《議守》:“ 匈奴 屢變,往往犯塞,殺戮吏民,不勝其酷。至於書問傲慢,下視中國。”《三國志平話》卷下:“ 曹相 下視 張松 。” 明 李贄 《定林庵記》:“子欲學,幸毋下視 周安 。”

萬象

一切事物或景象

包羅萬象

遺塵

(1).指前人行動所留的痕跡。《後漢書·黨錮傳序》:“蓋前哲之遺塵,有足求者。” 晉 左思 《魏都賦》:“且 魏 地者,畢昴之所應, 虞 夏 之餘人,先王之桑梓,列聖之遺塵。” 唐 宋之問 《過史正議宅》詩:“舊交此零落,雨泣訪遺塵。”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三章:“聽離鸞別鵠之音,覩月缺花飛之慘,遺塵在簟,破鏡闇然,仰視雙翔,能無淚下。”

(2).指殘留的灰塵。比喻未盡去除的塵思俗念。《文選·孫綽<游天台山賦>》:“盪遺塵於旋流,發五蓋之游蒙。” 李善 註:“雖遣而未能盡,故曰遺。《中論》曰: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3).指遺棄的灰塵。形容輕微之極。 唐 李白 《陳情贈友人》詩:“薄德中見捐,忽之如遺塵。” 元 無名氏 《凍蘇秦》第四折:“覰朋友若遺塵,沒半點話溫存。” 明 李東陽 《讀唐史》之十二:“其所言者旋已棄如遺塵,過如飄風。”

(4).謂遺棄塵俗;拋棄塵念。 唐 張喬 《題玄哲禪師影堂》詩:“吾師視化身,一念即遺塵。” 明 屠隆 《綵毫記·仙官列奏》:“盪景神宇澄,遺塵太霄逈。” 清 王夫之 《牧萬先生暨吳太恭人合祔墓表》:“先生孝自天豐,文因通勝,遺塵雲迥,抗志霜清。”

長物

原指多餘的東西,後來也指象樣的東西

別無長物

不比

不同於,有差異,不可相比

不想今年不比往年。——劉半農《擬擬曲》

珍簟

精美的竹蓆。 南朝 宋孝武帝 《傷宣貴妃擬漢武李夫人賦》:“寶羅暍兮春幌垂,珍簟空兮夏幬扃。” 宋 程垓 《小桃紅》詞:“已安排、珍簟小胡牀,待日長閒坐。” 明 許然明 《步步嬌·題情》套曲:“簾捲西風重門掩,落葉閒珍簟。”

嫌猜

猜疑;嫌忌

交朋友不能嫌猜

摩娑

見“ 摩挲 ”。

溫潤

(1) 指人的性情、言語溫和

性情溫潤

(2) 溫暖濕潤

氣候溫潤

玉德

古謂玉有五德,後常以喻素質之美。《梁書·王僧辯傳》:“維爾世基 武子 ,族懋 陽元 ,金相比映,玉德齊溫。” 唐 白居易 《雪中即事寄微之》詩:“潤含玉德懷君子,寒助霜威憶大夫。” 宋 蘇軾 《龍尾硯歌》:“君看龍尾豈石材,玉德金聲寓於石。”

荊山

(1).山名。在今 湖北省 南漳縣 西部。 漳水 發源於此。山有 抱玉岩 ,傳為 楚 人 卞和 得璞處。《書·禹貢》:“導 嶓冢 ,至於 荊山 。” 孔 傳:“ 荊山 在 荊州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江水二》:“《禹貢》:‘ 荊 及 衡陽 惟 荊州 。’蓋即 荊山 之稱,而制州名矣。故 楚 也。”

(2).山名。在今 陝西省 富平縣 西南。相傳 禹 鑄鼎於此。《書·禹貢》:“導 岍 及 岐 ,至於 荊山 。” 孔穎達 疏:“《地理志》云:《禹貢》北條 荊山 在 馮翊 懷德縣 南。”《後漢書·郡國志一·馮翊》 劉昭 注引 晉 皇甫謐 《帝王世紀》:“ 禹 鑄鼎於 荊山 ,在 馮翊 懷德 之南,今其下﹝有﹞ 荊渠 也。”

(3).山名。在今 河南省 靈寶縣 閿鄉 南。相傳 黃帝 采 首山 銅鑄鼎於此。亦名 覆釜山 。《史記·封禪書》:“ 黃帝 采 首山 銅,鑄鼎於 荊山 下。”

(4).山名。在今 安徽省 懷遠縣 西南。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淮水》:“《郡國志》曰:‘ 平阿縣 有 當塗山 , 淮 出於 荊山 之左, 當塗 之右,奔流二山之間,西揚濤北注之。’”《資治通鑑·後周世宗顯德四年》:“帝馳至 荊山洪 ,距 趙步 二百餘里。” 胡三省 註:“ 荊山 在 濠州 鍾離縣 西八十三里,即 梁武帝 築堰之地,今 懷遠軍 正治 荊山 。”

抱璞

(1). 春秋 時, 楚 人 卞和 獻璞玉於 厲王 ,玉工說:“石也。” 厲王 以 和 為誑,斷其左足。 武王 時復獻之,又以為石,斷其右足。 文王 即位, 和 抱璞哭泣於 楚山 之下,淚盡繼之以血。 文王 乃使玉工剖其璞,得美玉。見《韓非子·和氏》。後因以“抱璞”喻懷才不遇。 漢 東方朔 《七諫》:“ 和 抱璞而泣血兮,安得良工而剖之。”《晉書·應詹傳》:“四門開闢,英彥鳧藻,收春華於京輦,採秋實於巖藪,而 泓 抱璞 荊山 ,未剖 和 璧。” 明 梅鼎祚 《玉合記·贈處》:“雙璧產 荊山 ,望如虹,氣如煙,悠悠抱璞空流怨。” 郁達夫 《雜感》詩之一:“俊逸靈奇宰相才, 卞和 抱璞古今哀。”亦作“ 抱玉 ”、“ 抱璧 ”。 漢 王充 《論衡·講瑞》:“美玉隱在石中, 楚王 、令尹不能知,故有抱玉泣血之痛。” 宋 梅堯臣 《汝南江鄰幾雲鄎南並淮浮光山有張隱居故江有慕之作予輒次其韻》:“且奉采蘭養,應無抱玉啼。” 明 何景明 《種麻篇》:“斷金俟同志,抱玉難自宣。” 明 王錂 《春蕪記·說劍》:“自笑投珠,誰憐抱璧雙刖。”

(2). 戰國 齊宣王 欲用 顏斶 , 斶 辭曰:“夫玉生於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斶 願得歸。”見《戰國策·齊策四》。後因以“抱璞”指保持本色,不為爵祿所惑。 漢 蔡邕 《釋誨》:“僕不能參跡於若人,故抱璞而優遊。” 宋 王禹偁 《聖人無名賦》:“惟澹惟默,固抱璞以含章;不識不知,豈命氏而考姓。”

良材

(1) 好木材

(2) 有用的人才

妙香

(1).佛教謂殊妙的香氣。《楞嚴經》卷五:“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塵氣倐滅,妙香密圓。” 唐 杜甫 《大雲寺贊公房》詩之三:“燈影照無睡,心清聞妙香。” 清 魏源 《天台紀游》詩之六:“妙香浮慮靜,鐘梵夢魂寂。”

(2).特指美妙的花香。 宋 陳師道 《次韻蘇公竹間亭小酌》:“鳥語帶餘寒,竹風回妙香。”

起處

猶起居。 清 王晫 《今世說·言語》:“ 毛稚黃 負才善病,六載起處,不離牀榻。人以為憂。 毛 自若曰:‘病味頗亦佳,第不堪為躁熱人道耳。’” 羅家倫 《是愛情還是苦痛》:“人家都說他是一位賢惠的少奶奶。我設如生在三十年前,也何曾不心滿意足。但是我現在雖然同他一同起處,精神方面,總覺隔著一個 太平洋 。”參見“ 起居 ”。

媒孽

亦作“ 媒糵 ”。亦作“ 媒孼 ”。酒母。比喻借端誣罔構陷,釀成其罪。《漢書·司馬遷傳》:“今舉事壹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 顏師古 注引 臣瓚 曰:“媒謂遘合會之,孽謂生其罪舋也。”《漢書·李陵傳》作“媒糵”。《周書·宇文孝伯傳》:“臣知 齊王 忠於社稷,為羣小媒孽,加之以罪。” 宋 陳亮 《王珪確論如何》:“君既知而用之矣,同列之人相與媢其長而媒孽其短,周旋四顧,無與共此樂者。” 明 徐元 《八義記·宮掖幽思》:“恁讒臣媒孼生奸計,直交打散鴛鴦侶。” 清 俞正燮 《岳武穆獄論》:“自 宋 以後,文臣疾視武臣。 宋 之 曹瑋 、 狄青 、 曲端 , 明 之 戚繼光 、 李如松 、 毛文龍 皆為當世偽名雅人君子者所媒糵。”

生風

(1) 颳風

(2) 挑起事端

無故生風

千里

指千里馬

先王之千里。——《呂氏春秋·察今》

了了

心裡明白;清清楚楚;通達

不甚了了

心中了了

勾畫了了。——明· 魏學洢《核舟記》

談諧

說笑。 晉 陶潛 《乞食》詩:“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元 無名氏 《百花亭》第一折:“我那孩兒生的十分聰明智慧,談諧歌舞,搊箏撥阮,品竹分茶,無般不曉,無般不會。” 朱祖謀 《<半塘定稿>序》:“一藝成,賞奇攻瑕,不隱不阿,談諧閒作,心神洒然。”

詩詞推薦

謝佛鑒大師寄韞玉爐原文_謝佛鑒大師寄韞玉爐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