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文津閣原文
玉琴軒後文津閣,石洞過臨咫尺間。
既喜晴和宜步屧,遂探書史寄心閒。
一天六地義斯取,深棟寬梁制有關。
仿自范家刱自此,七言紀始那能刪。
詩詞問答
問:題文津閣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題文津閣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題文津閣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刪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八十三
2. 自玉琴軒而北不數武即假山過石洞為方池池之北即文津閣假山之東岡曰月台西岡曰趣亭有似米芾書帖所云寶晉齋東則月台西則西山之槩
參考注釋
玉琴
玉飾的琴。亦為琴的美稱。 南朝 齊 王融 《詠幔》:“每聚金爐氣,時駐玉琴聲。” 唐 常建 《江上琴興》詩:“江上調玉琴,一絃清一心。” 清 納蘭性德 《菩薩蠻》詞:“無處不傷心,輕塵在玉琴。”
軒後
即 黃帝 軒轅氏 。 唐 魏徵 《奉和正日臨朝應詔》:“百靈侍 軒後 ,萬國會 塗山 。” 宋 王禹偁 《園陵犬賦》:“ 秦皇 採藥,島中之士未廻; 軒後 鍊丹,湖上之龍已去。” 清 朱彝尊 《御試省耕詩二十韻》:“吉日 宣王 禱,空同 軒後 齋。”
文津閣
清 代專藏《四庫全書》的書閣之一。 乾隆 四十年(1775年)仿 寧波 范氏 天一閣 建築,建於 承德 避暑山莊 。1915年藏書運至 北京 ,今藏於北京圖書館。
石洞
岩洞。 北周 庾信 《明月山銘》:“風生石洞,雲出山根。” 唐 曹唐 《小遊仙詩》之八三:“石洞沙溪二十年,向明杭日夜朝天。” 元 劉詵 《征夫嘆》:“賊來多如雲,石洞穿千嶅。”《廣西風物誌·榕蔭古渡》:“對岸一山,卓然獨秀,山上有一天然貫穿的石洞,名叫 穿岩 。”
過臨
前往拜望。《漢書·敘傳上》:“ 趙飛燕 為皇后, 伯 遂稱篤。久之,上出過臨候 伯 , 伯 惶恐,起眡事。” 宋 曾鞏 《送程公闢使江西》詩:“過臨有幸破氛霧,奮厲方欣入陶冶。” 明 俞貞木 《太常高先生與仆別久矣勉用韻以寫我心》詩:“賴有同里士,乘間每過臨。”
咫尺
(1) 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違顏咫尺。——《左傳·僖公九年》
咫尺之遙
(2) 比喻微小
無咫尺之功
晴和
天氣晴朗,氣候溫和
天氣晴和
步屧
(1).行走;漫步。《南史·袁粲傳》:“﹝ 袁粲 ﹞又嘗步屧白楊郊野間,道遇一士大夫,便呼與酣飲。” 唐 杜甫 《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詩:“步屧隨春風,村村自花柳。” 宋 陸游 《新秋往來湖山間》詩:“車似雞棲舟似葉,百里何曾勞步屧。”
(2).腳步聲或指腳步。 宋 蘇軾 《和鮮于子駿鄆州新堂月夜》:“起觀河漢流,步屧響長廊。” 明 王世貞 《莫參政子良張山人攜飲天寧寺作》詩:“東風依步屧,愛此禪房幽。”
書史
(1).記事的史官。亦指掌文書等事的吏員。 晉 王嘉 《拾遺記·周穆王》:“ 穆王 即位三十二年,巡行天下……有書史十人,記其所行之地。” 宋 朱翌 《猗覺寮雜記》卷上:“故 唐 人無不善書,遠至邊裔書史、里儒,莫不書字有法。” 宋 文天祥 《<集杜詩·蕭資>序》:“閤門路鈴 蕭資 ,本書史也。”
(2).典籍,指經史一類書籍。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顏延之<侍宴>》:“揆日粲書史,相都麗聞見。” 唐 韓愈 《此日足可惜贈張籍》詩:“閉門讀書史,窗戶忽已涼。”《醒世恆言·劉小官雌雄兄弟》:“ 劉奇 對 對方 道:‘賢弟如此美質,何不習些書史?’”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昌齡藏書》:“﹝ 昌齡 ﹞性耽書史,築 謙益堂 ,丹鉛萬卷。”
寄心
寄託心意。 漢 劉向 《說苑·談叢》:“枝無忘其根,德無忘其報,見利必念害身,故君子留精神寄心於三者,吉祥及子孫矣。”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於君王。” 晉 陶潛 《扇上畫贊》:“美哉 周子 ,稱疾閒居,寄心清尚,悠然自娛。” 唐 崔曙 《對雨送鄭陵》詩:“寄心海上雲,千里常相見。”《雲笈七籤》卷一○五:“或有棲遁冥契而不獲登山者,寄心啟願,精意向真,亦與身詣名山者無異。”
一天
(1) 一晝夜
(2) 二十四小時
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有人值班
(3) 有一天,有朝一日
一天,老李談起他參加紅軍的經過
(4) 〈方〉∶一個白天
忙碌了一天
(5) 〈方〉∶一天到晚
六地
原謂上下四方,引申指大地。《劉知遠諸宮調·知遠探三娘與洪義廝打》:“六地權牙牀,這麻科假做青羅帳。”
有關
有關係;關涉,涉及
同這個問題有關的事實
七言
(1).指七字詩句。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句》:“六言七言,雜出《詩》、《騷》。”《隋書·音樂志上》:“《需雅》,八曲,七言。” 清 沉復 《浮生六記·閒情記趣》:“主考出五七言各一句,刻香為限,行立構思……十六對中取七言三聯,五言三聯。” 清 趙翼 《甌北詩話·杜少陵詩》:“凡七言多上四字相連,而下三字足之。” 魯迅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
(2).指七言詩。《漢書·東方朔傳》:“ 朔 之文辭,此二篇最善。其餘有《封泰山》……八言、七言上下,《從公孫弘借車》,凡 向 所録 朔 書具是矣。” 顏師古 注引 晉灼 曰:“八言、七言詩,各有上下篇。”《陳書·江總傳》:“好學,能屬文,於五言七言尤善。”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七言起於 漢武 柏梁 。”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十:“不知 唐 人五言工,不必再工七言也;古體工,不必再工近體也。”
那能
方言。怎么樣。
出處:章炳麟 《新方言·釋詞》:“凡諸形狀皆謂之態,亦謂之能; 蘇州 問何如曰那能,那即若字,能即態字,猶通語言曾(俗作怎)么樣矣。”
例句:殷夫 《監房的一夜》:“ 小王 說:‘老和尚後來那能了呢?’說著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