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憤四首·其三原文
茫茫西北幾交兵,那見滄溟跋浪鯨。
直恨未曾填大海,可憐無益築長城。
戈船下瀨濤聲伏,炮石飛車地道平。
萬古中華無此禍,古人何事不遲生。
詩詞問答
問:遣憤四首·其三的作者是誰?答:毛澄
問:遣憤四首·其三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遣憤四首·其三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庚韻
參考注釋
茫茫
遼闊曠遠的樣子;模糊不清楚
長天茫茫。——唐· 李朝威《柳毅傳》
野茫茫。——《樂府詩集·雜歌謠辭·敕勤歌》
夫之茫茫。——明· 顧炎武《復庵記》
茫茫的前景
別時茫茫江浸月。——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西北
方位名,介於西和北之間。特指中國西北部
泰山西北。—— 清· 姚鼐《登泰山記》
交兵
交戰
兩國交兵
滄溟
(1).大海。《漢武帝內傳》:“諸仙玉女,聚居滄溟。” 唐 元稹 《俠客行》:“此客此心師海鯨,海鯨露背橫滄溟。” 清 譚嗣同 《報貝元徵》:“一泛滄溟,即暈眩嘔噦,不能行立。” 趙朴初 《憶江南》詞之八:“ 青 藏 雪,到此出滄溟。”
(2).蒼天,高遠幽深的天空。 元 鄭光祖 《周公攝政》第一折:“天地為盟,上有滄溟。” 明 無名氏 《鳴鳳記·二相爭朝》:“邊城塵土暗滄溟,勒石 燕然 未有人。” 清 陳夢雷 《登屴崱峰》詩之二:“泉歸洞壑聲聞靜,天入滄溟法界空。”
跋浪
破浪;踏浪。 唐 杜甫 《短歌行贈王郎司直》:“豫章翻風白日動,鯨魚跋浪滄溟開。”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積水潭》:“是夜聞有跋浪聲,平旦視之,已徙去矣。” 陳毅 《淮河晚眺》詩:“雲山入眼碧空盡,我欲騎鯨跋浪歸。”
未曾
不曾
臣未曾聞也。——《戰國策·魏策》
這樣的豐收年,我活了八十歲也未曾見過
大海
外海,並不封閉在海岬之間或不包括在海峽之內的那部分海洋
可憐
(1) 值得憐憫
露出一副可憐相
(2) 數量少或質量壞得不值一提
可憐的家產
無益
沒有益處
無益的享樂
長城
(1) 中國古代的偉大工程,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河北山海關,全長6700公里。公元前3世紀秦統一中國後,聯結戰國時燕、趙、秦之城並延長,始成長城。長城不但是中國最重要的歷史文物,而且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
(2) 堅不可摧的力量或防禦物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戈船
古代戰船的一種。《漢書·武帝紀》:“遣伏波將軍 路博德 出 桂陽 ,下 湟水 ;樓船將軍 楊僕 出 豫章 ,下 湞水 ; 歸義越侯 嚴 為戈船將軍,出 零陵 ,下 離水 。” 顏師古 注引 臣瓚 曰:“《伍子胥書》有戈船,以載干戈,因謂之戈船也。”《西京雜記》卷六:“ 昆明池 中有戈船、樓船各數百艘。樓船上建樓櫓,戈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毦。旍葆麾蓋,照灼涯涘,余少時猶憶見之。” 唐 李百藥 《和許侍郎游昆明池》:“年深平館宇,道泰偃戈船。” 清 顧炎武 《常熟歸生晟陳生芳績書來以詩答之》:“海上戈船連 滬瀆 , 石頭 烽火照 秦淮 。”
下瀨
(1). 漢 代將軍名號。《漢書·南粵傳》:“故歸義 粵 侯二人為戈船、下瀨將軍,出 零陵 ,或下 離水 ,或抵 蒼梧 。”
(2).指水軍。 唐 李嶠 《軍師凱旋自邕州順流舟中作》詩:“尚想 江陵 陣,猶疑下瀨師。” 唐 張仲素 《漲昆明池賦》:“獱獺呈形,有類於文身之俗;鳧鷖亂響,如習乎下瀨之師。”
(3).指下瀨船。 清 吳偉業 《桃核船》詩:“ 漢 家水戰習 昆明 , 曼倩 偷來下瀨橫。”詳“ 下瀨船 ”。
濤聲
(1) 浪濤拍岸的聲響
(2) 聽起來像拍岸浪聲的某物,或被認為像拍岸浪聲的某物
炮石
亦作“礮石”。古代用炮拋射的石頭。《文選·潘岳<閒居賦>》:“礮石雷駭,激矢蝱飛。” 李善 註:“礮石,今之拋石也。”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五:“ 李允則 , 真廟 時知 滄州 。虜圍城,城中無礮石,乃鑿冰為礮,虜解去。”《元史·唵木海傳》:“攻城以砲石為先,力重而能及遠故也。”《水滸傳》第一一三回:“城上列著踏弩、硬弓、擂木、砲石。”
飛車
(1).傳說中乘風飛行的車。 晉 皇甫謐 《帝王世紀》:“ 奇肱氏 能為飛車,從風遠行。” 唐 韓愈 《感春》詩之二:“誰能駕飛車,相從歡海外?” 宋 蘇軾 《金山妙高台》詩:“我欲乘飛車,東訪 赤松子 。”
(2).疾駛如飛的車。 清 吳偉業 《即事》詩:“新傳使者出皇都,十道飛車算國租。”
(3).指火車。 嚴復 《論世變之亟》:“跨海之汽舟不來,縮地之飛車不至,則神州之眾,老死不與異族相往來。” 黃侃 《哀貧民》:“有所適,則巨舶飛車萬里如門戶。”
地道
(1) 沒有異物;純正的,未攙雜的
寫的是地道的幽默文章
(2) 完全限於某一特定音樂風格之內的;未經潤色的
地道的搖擺舞曲
(3) 真正是有名產地出產的
地道藥材
(4) (工作、活兒等)實在;夠標準
萬古
萬世
萬古長青
中華
(1)
(2) 古代華夏族多建都於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皆稱中華,後也借指中國
振興中華
(3) 指中原
(4) 古時對華夏族、漢族的稱謂
古人
泛指前人,以區別於當世的人
何事
(1).什麼事;哪件事。 南朝 齊 謝朓 《休沐重還道中》詩:“問我勞何事?沾沐仰清徽。” 唐 方乾 《經周處士故居》詩:“愁吟與獨行,何事不傷情?”《朱子語類》卷八:“陽氣發處,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2).為何,何故。 晉 左思 《招隱》詩之一:“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新唐書·沉既濟傳》:“若廣聰明以收淹滯,先補其缺,何事官外置官?” 宋 劉過 《水調歌頭》詞:“湖上 新亭 好,何事不曾來?” 清 李漁 《奈何天·狡脫》:“不解天公意,教人枉猜謎:何事痴呆漢,到處逢佳麗?”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四界打量量不盡,及時耕種待秋風釋心月《偈頌一百五十首》
- 太平人閒袖手
- 雁自飛飛水自流,西風不寄小銀鉤馮去非《所思》
- 對床工覓句,達旦見新編宋寧宗《瀟湘八景瀟湘夜雨》
- 游雲四山幕,止水萬象鏡李彌遜《白水寺》
- 繼作郡齋什,遠贈荊山珍
- 草屋沖門任窮困釋智圓《瑪瑙院居戲題三首》
- 用心常合道,出語或傷時
- 曾榜武夷九曲,何如桂嶺七星方信孺《龍隱岩》
- 岳僧有烈劑,倒篋得餘惠趙師秀《哀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