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壤原文
泰和民如何,戲適因塊壤。
相從雜稚耋,峙立越尋丈。
乘平初側一,得雋終殺兩。
徒歌足歡愉,至意自融盎。
帝力既不知,大德日蕩蕩。
爾來幾千年,古俗遂長往。
雖雲遺制在,淳風邈難想。
誰能陶真樂,返古如指掌。
懷哉壤父歌,三復有遺響。
詩詞問答
問:擊壤的作者是誰?答:王禎
問:擊壤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注釋
1. 押養韻
參考注釋
泰和
(1).太平。 漢 揚雄 《法言·孝至》:“或問泰和。曰:其在 唐虞 、 成周 乎?” 宋 光宗 《策問》:“其為朕稽古今之宜,推治化之本,凡可以同風俗,清刑罰,成泰和之效者,悉意而條陳之。朕將親覽。”參見“ 太和 ”。
(2).天地間沖和之氣。 明 徐渭 《梅賦》:“先則渾淪龐篤,含泰和而獨飽,酸則甘辛醎苦,受何味而弗便。”參見“ 太和 ”。
(3).和睦。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蔡專使元培代表布 * 文》:“其至少數抱猜忌之見,騰離間之口者,皆將為泰和所同化,而無復纖翳之留。”參見“ 太和 ”。
如何
(1)
(2) 用什麼手段或方法
在退休制下如何提高津貼的問題
(3) 方式、方法怎樣
接下去的問題是如何表明我們的意思
(4) 在什麼情況下
姐妹三人如何再相會
(5) 怎么,怎么樣
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後如何。——《水滸傳》
(6) “如……何”,表示’把……怎么樣”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列子·湯問》
戲適
遊戲消遣。《南史·王僧虔傳》:“父 曇首 ,與兄弟集會子孫,任其戲適。 僧達 跳下地作彪子;時 僧虔 累十二博棊,既不墜落,亦不重作; 僧綽 採蠟燭珠為鳳凰。”
相從
(1).跟隨,在一起。《史記·日者列傳》:“ 宋中 為中大夫, 賈誼 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相從論議。”《漢書·食貨志上》:“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宋 蘇軾 《送千乘千能兩侄還鄉》詩:“相從結茆舍,曝背談金鑾。”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獸類·狸》:“弟與之相從半年,且賴渠拯恤,義均伉儷,難誣以鬼也。”
(2).相交往;相合併。 宋 蘇軾 《岐亭》詩序:“凡余在 黃 四年,三往見 季常 ,而 季常 七來見余,蓋相從百餘日也。”《元朝秘史》卷一:“大凡女孩兒生了,老在家裡的理無,我將女兒與你兒子,你兒子留在這裡做女婿,兩家相從了。”
稚耋
老少;老人與幼兒。 唐 韓愈 《劉統軍碑》:“塗其榛棘,稚耋嬉遨。”
峙立
聳立
兩山隔河峙立
尋丈
泛指八尺到一丈之間的長度。《管子·明法》:“有尋丈之數者,不可差以長短。”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八:“ 柳公權 親筆啟草二紙,皆小楷,字僅盈分,而結體遒媚,意態舒遠,有尋丈之勢。”
得雋
見“ 得儁 ”。
徒歌
指唱歌時沒有伴奏,即清唱
歡愉
歡樂愉快
歡愉的笑容
至意
(1).極深遠的用意。《漢書·鮑宣傳》:“覽五經之文,原聖人之至意,深思天地之戒。”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內板經書紀略》:“豈我祖宗求遺書於天下,垂典則於萬世之至意乎!”
(2).極誠摯的情意。《後漢書·孔融傳》:“苦言至意,終身誦之。” 宋 曾鞏 《<梁書>目錄序》:“有好之之心而不能樂之,未可也,故加之至意以樂之。” 明 李贄 《與河南吳中丞書》:“昨冬獲讀與 晉老 書,欲僕速離 武昌 ,甚感遠地惓惓至意。”
(3).志意。心意;情意。至,通“ 志 ”。《荀子·正論》:“ 桀 紂 者,其知至險也,其至意至闇也。” 楊倞 註:“至意,當作志意。”《詩·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漢 鄭玄 箋:“好合,至意合也。” 阮元 校勘記:“小字本、相臺本至作志。案志字是也。”
帝力
(1).帝王的作用或恩德。《漢書·張耳傳》:“且先王亡國,賴皇帝得復國,德流子孫,秋豪皆帝力也。” 唐 高適 《別楊山人》詩:“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宋 范仲淹 《寄贈林逋處士》詩:“未能忘帝力,猶待補天均。”
(2).指皇權統治。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 普式庚 少時欲畔帝力,一舉不成,遂以鎩羽。”
不知
是指對於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大德
(1) 大功德;大恩
吾且不以一眚掩大德。——《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2) 品德高尚
(3) 德行高尚的人
(4) 大節,堅定地按照道德、藝術和其他價值準則辦事
蕩蕩
浩大貌;空曠貌。《韓詩外傳》卷二:“盪盪乎其義不可失也,磏乎其廉而不劌也。”《漢書·郊祀志下》:“及言世有僊人,服食不終之藥……聽其言,洋洋滿耳,若將可遇;求之,盪盪如係風捕景,終不可得。” 顏師古 註:“盪盪,空曠之貌也。”
(1).廣大貌;博大貌。《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論語·泰伯》:“大哉 堯 之為君也……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朱熹 集註:“蕩蕩,廣遠之稱也。”《漢書·禮樂志》:“大海蕩蕩水所歸,高賢愉愉民所懷。” 顏師古 註:“蕩蕩,廣大貌也。” 元 揭傒斯 《賦得海上雲送良上人歸徑山》:“蕩蕩無邊涯,悠悠何所之?”
(2).心胸寬廣貌。《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荀子·非十二子》:“士君子之容……蕩蕩然,是父兄之容也。”
(3).水奔突涌流貌。《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孔 傳:“蕩蕩,言水奔突有所滌除。”《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異態,東西南北,馳騖往來。” 呂延濟 註:“蕩蕩,流貌。”《晉書·孫綽傳》:“中夏蕩蕩,一時橫流,百郡千城,曾無完郛者,何哉?”
(4).恣縱貌;無所約束貌。《詩·大雅·盪》:“蕩蕩上帝,下民之辟。”《吳子·料敵》:“敵人之來,蕩蕩無慮。旗旌煩亂,人馬數顧。一可擊十,必使無措。”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君不名教,臣不名謀,民不名使,官不名事,國中蕩蕩,無有政令。” 宋 陶穀 《清異錄·酒漿》:“酒國安恬,無君臣貴賤之拘,無財利之圖,無刑罰之避,陶陶焉,蕩蕩焉,其樂可得而量也。”
(5).飄蕩貎;吹拂貌。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乙編卷六:“今枯骨朽腐……化為朽壤,蕩蕩游塵,豈能與生者相感,以致禍福乎?”《清平山堂話本·西湖三塔記》:“風蕩蕩,翠飄紅,忽南北,忽西東。”《白雪遺音·起字呀呀喲·逛花園》:“和風蕩蕩春日暖,碧桃枝頭鳥聲喧。”
(6).空無所有貌。《東觀漢記·馬援傳》:“譬如嬰兒頭多蟣蝨,而剃之蕩蕩,蟣蝨無所復依。” 漢 荀悅 《漢紀·成帝紀三》:“及言世有僊人,服食不終之藥……聽其辭洋洋滿耳,若將可遇;求之蕩蕩,若繫風捕影不可得。”
(7).光亮明淨貌。《史記·滑稽列傳》:“漆城雖於百姓愁費,然佳哉!漆城蕩蕩,寇來不能上。” 宋 蘇軾 《廬山二勝·開先潄玉亭》詩:“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 清 龔自珍 《天琴頌》:“ 重華 在堂, 周公 在下,蕩蕩有日月而無風雨。”
爾來
自那時以來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諸葛亮《出師表》
千年
極言時間久遠。 晉 陶淵明 《輓歌詩》:“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蓋百代之儀表,千年之領袖。” 唐 盧照鄰 《中和樂章·歌登封》:“山稱萬歲,河慶千年。” 毛 * 《浪淘沙·北戴河》詞:“往事越千年, 魏武 揮鞭。”
遂長
生長;成長。《莊子·馬蹄》:“禽獸成羣,草木遂長。”《淮南子·修務訓》:“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穀得遂長。” 高誘 註:“遂,成也。” 唐 韓愈 《賀冊尊號表》:“三光順軌,草木遂長,可謂經緯天地矣。”
遺制
亦作“ 遺製 ”。1.指前代留傳下來的典章制度或成規。《孔子家語·觀周》:“今 孔子 將適 周 ,觀先王之遺制。” 唐 白居易 《二王后》詩:“備威儀,助郊祭, 高祖 太宗 之遺制。”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八:“ 唐 大夫如 白居易 輩,蓋有遇此三齋月,杜門謝客,專延緇流作佛事者。今法至此月亦減去食羊錢,蓋其遺制。” 宋 崔伯易 《感山賦》:“孰察諸刊剝水火之遺製,孰恤乎豎穉曲直之所宜。”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三篇第二章楔子:“但此遺制若采一夫一婦制的觀點則斷難說明。”
(2).指前人或死者生前的製作物。《陳書·儒林傳·張譏》:“ 譏 幼喪母,有錯綵經帕,即母之遺製。”《南史》作“遺制”。 唐 張九齡 《歲除陪王司馬登薛公逍遙台序》:“故郡城有荒臺焉,雖層宇落構,而遺製巋然。”
(3).指前代製作物的形式。《新唐書·禮樂志十二》:“琵琶圓體修勁而小,號曰‘秦漢子’,蓋絃鞀之遺製。”《遼史·儀衛志一》:“ 遼國 自 太宗 入 晉 之後,皇帝與南班 漢 官用 漢 服……其 漢 服即 五代 、 晉 之遺制也。” 元 王禎 《農書》卷一:“後世言天文之家,如 洛下閎 、 鮮于 妄人輩,述其遺制,營之度之,而作渾天儀,歷家推步,無越此器。” 明 葉子奇 《草木子·雜制》:“官民皆帶帽,其簷或圓,或前圓後方,或樓子,蓋兜鍪之遺制也。”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二》:“ 唐 《玄怪録》載 岑順 事,可見當時象棋遺製。”
(4).猶遺詔。《舊唐書·褚遂良傳》:“ 神龍 元年, 則天 遺制復 遂良 及 韓瑗 爵位。”《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二》:“ 兀欲 宣 德光 遺制曰:‘ 永康王 , 大聖皇帝 之嫡孫, 人皇王 之長子,可於 中京 即皇帝位。’”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六:“正月二日,先帝不豫。二月五日,遽宣遺制。”
(5).指前代遺留下來的著作。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一》:“《漢藝文志》兵書,稱《黃帝》、《風后》,不下十餘種,安知非先 秦 遺製,後世易名以為《陰符》乎?”
見“ 遺制 ”。
淳風
淳厚樸實的風土人情
陶真
(1).流行於 宋 代的一種說唱伎藝,用鼓伴奏。從 元 明 以至 清 代,民間還在演唱,但已改用琵琶伴奏。它以演唱小說、歷史故事為主。一般認為是彈詞的前身。本作“淘真”。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餘·熙朝樂事》:“ 杭州 男女瞽者,多學琵琶,唱古今小説平話,以覓衣食,謂之‘陶真’。大抵説 宋 時事,蓋 汴京 遺俗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說稗·文武解元》:“直省並禮部,皆許文武互試,中式者雖寥寥,然 孫少司馬 外,尚有其人。 徐本仙 , 胡瑨 是也。 胡 鄉試當在壬戌以前,自停止迄今,已百四十年,人遂不知有此舊例。氍毹弄弦索陶真,多以不經目之矣。”參見“ 淘真 ”。
(2).指民間說唱的蓮花落。 明 高明 《琵琶記·義倉賑濟》:“單單只有第三個孩兒本分,常常搶去了老夫的頭巾,激得我老夫性發,只得唱個陶真。[醜]呀,陶真怎的唱。[浄]呀,到被你聽見了。也罷,我唱你打和。[醜]使得。[浄]孝順還先孝順子。[醜]打打咍蓮花落。”
指掌
(1).比喻事理淺顯易明或對事情非常熟悉了解。語出《論語·八佾》:“或問禘之説。子曰:‘不知也。知其説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朱熹 集註:“指其掌,弟子記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 晉 葛洪 《抱朴子·對俗》:“苟得其要,則八極之外,如在指掌;百代之遠,有若同時。” 宋 司馬光 《劉道原<十國紀年>序》:“坐聽其談,滾滾無窮,上下數千載間,細大之事如指掌。”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舒梁阿三公遠見》:“嘗見 梁文莊 詩正 掌戶部時上疏稿,核計度支盈絀,如在指掌。”
(2).比喻事情容易辦。語出《禮記·仲尼燕居》:“明乎郊社之義,嘗禘之禮,治國其如指諸掌而已乎?”《三國志·魏志·鍾會傳》:“ 蜀 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今我伐之,如指掌耳。” 唐 白行簡 《李娃傳》:“生亦自負,視上第如指掌。”《遼史·太宗紀下》:“非 汴州 炎熱,水土難居,止得一年,太平可指掌而致。”
(3).手指和手掌。 晉 葛洪 《抱朴子·君道》:“文則琳琅墮於筆端,武則鉤鉻摧於指掌。” 晉 葛洪 《抱朴子·詰鮑》:“是猶闢滔天之源,激不測之流,塞之以撮壤,障之以指掌也。”
(4).抵掌,擊掌。 漢 徐幹 《中論·譴交》:“然擲目指掌,高談大語。” 晉 道恆 《釋駁論》:“或指掌空談,坐食百姓。”《明史·奸臣傳·馬士英》:“ 大鋮 掀髯指掌,日談兵, 國安 甚喜。”
壤父
傳說中 堯 時的一個田野老人。 晉 皇甫謐 《高士傳》卷上:“ 帝堯 之世,天下太和,百姓無事。壤父年八十餘而擊壤於道中。觀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於我哉?’”參見“ 壤歌 ”。
三復
猶言三遍。《新唐書·忠義傳中·張巡》:“讀書不過三復,終身不忘。”
謂反覆誦讀。 晉 陶潛 《答龐參軍》詩序:“三復來貺,欲罷不能。” 唐 李白 《任城寺大鐘銘》:“天書褒榮,輝之簡牘,稽首三復,子孫其傳。” 金 宇文虛中 《姑蘇滕惇禮榜所居閣曰齋心》詩:“老夫未涉天游趣,三復《南華》第四篇。” * 《我國抗戰四周年之民主政治》:“‘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這兩句古語,值得政府當局三復的。”參見“ 三復白圭 ”。
遺響
(1).猶餘音。 漢 王褒 《洞簫賦》:“吟氣遺響,聯緜漂撇,生微風兮。” 宋 蘇轍 《真興寺閣》詩:“蕭然倚楹嘯,遺響入雲霄。”《花月痕》第五回:“瑟彈 湘女 ,落遺響於三秋;環認 韋郎 ,結相思於再世。” 梁啓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二章第二節:“《九歌》、《天問》等篇,蓋猶胚胎時代之遺響焉。”
(2).指前人作品的氣韻風格。 明 胡應麟 《詩藪·古體下》:“《木蘭歌》是 晉 人擬古樂府……尚協 東京 遺響。”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十:“ 義山 之詩,乃詩人之緒音, 屈 宋 之遺響,蓋得 子美 之深而變出之者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詩話·費鹿峰詩箋》:“泛然酬應之作,猶是七子遺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