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司空贈太師申國呂公四首·其一

作者:劉摯 朝代:宋代

原文

元祐飛龍日,淮南卓馬歸。

周人瞻赤舄,鄭國賦緇衣。

曠度銷群異,清言析萬微。

方依泰山重,俛仰失巍巍。

詩詞問答

問:《挽司空贈太師申國呂公四首·其一》的作者是誰?答:劉摯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微韻

參考注釋

飛龍

(1).飛的龍。《莊子·逍遙遊》:“ 藐姑射 之山,有神人居焉……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楚辭·九歌·湘君》:“駕飛龍兮北征,邅吾道兮 洞庭 。”《史記·趙世家》:“四年,王夢衣偏裻之衣乘飛龍上天。” 清 昭槤 《嘯亭續錄·端午龍舟》:“畫船簫鼓,飛龍鷁首。”

(2).比喻帝王。 唐 韓琮 《公子行》:“別殿承恩澤,飛龍賜渥窪。” 清 李漁 《玉搔頭·聞警》:“只要在風濤影里慰忠魂,誰想在雲霄頂上終日困飛龍。”參見“ 飛龍在天 ”。

(3).傳說中的人名。《呂氏春秋·古樂》:“帝 顓頊 好音,乃令 飛龍 作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雲’,以祭上帝。” 明 楊慎 《鳳賦》:“又采 飛龍氏 之篆,陳 帝鴻氏 之硯,書之右書,曰巾幾銘;圖之左圖,為帝命驗。”

(4).對人的美喻。《文選·蘇武<詩>之二》:“何況雙飛龍,羽翼臨當乖。” 張銑 註:“龍,美喻也。”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 蘇邁 克繩祖武,頗讀父書,詞苑飛龍,天孫為之奪彩。” 郭沫若 《東風集·人人學習林鳳瑞》:“你竟成為了 龍田 地區的空中飛龍!”

(5).鳥名。《文選·張衡<西京賦>》:“掛白鵠,聯飛龍。” 李周翰 註:“飛龍,鳥名。” 明 焦竑 《焦氏筆乘·飛龍》:“飛龍,鳥名,鳳頭龍尾,其文五色,以象五方,一名飛廉,一名龍準。”

(6).指駿馬。 漢 張衡 《南都賦》:“駟飛龍兮騤騤,振和鸞兮京師。”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馭飛龍於天衢,駕騏驥於萬里。”

(7).特指 唐 代御廄中右膊印飛字、左項印龍形的馬。

(8).樂章名。《文選·嵇康<琴賦>》:“若次其曲引所宜,則《廣陵》、《止息》、《東武》、《太山》、《飛龍》、《鹿鳴》、《鵾鷄》、《游弦》,更喝迭奏,聲若自然。” 李善 註:“《漢書》曰:房中祠樂有飛龍章。” 唐 李白 有《飛龍引》二首。

(9).即山魈。

(10).仙藥名。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下:“ 相州 棲靈谷 ,有 喬順 二子,於此得仙,服飛龍一丸,十年不飢。”

淮南

(1) 指淮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地區,特指安徽的中部

(2) 安徽省的地級市。位於安徽省中部偏北,面積2121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91平方公里;人口152萬,其中市區人口100萬。淮南煤礦是中國主要煤炭生產基地之一

國賦

國家規定的賦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奢 者, 趙 之田部吏也…… 平原君 以為賢,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國賦,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 清 劉大櫆 《義士吳君傳》:“君以 漢 上屯鹽六百餘萬石,匪惟商資,抑且國賦所出。”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二三:“國賦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勝栽禾?”

緇衣

(1).古代用黑色帛做的朝服。《詩·鄭風·緇衣》:“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 毛 傳:“緇,黑也,卿士聽朝之正服也。”

(2).泛指黑色衣服。《列子·說符》:“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 魯迅 《南腔北調集·為了忘卻的記念》:“我在悲憤中沉靜下去了,然而積習卻從沉靜中抬起頭來,湊成了這樣的幾句……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3).《詩·鄭風》篇名。《詩序》謂系讚美 鄭武公 父子之詩;一說為讚美 武公 好賢之詩。《禮記·緇衣》:“子曰:‘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 鄭玄 註:“《緇衣》《巷伯》皆《詩》篇名也……此衣緇衣者賢者也。” 唐 陸贄 《張延賞中書侍郎平章事制》:“式慰《甘棠》之思,且繼《緇衣》之美。”

(4).僧尼的服裝。 唐 韋應物 《秋景詣琅琊精舍》詩:“悟言緇衣子,蕭灑中林行。” 宋 彭乘 《續墨客揮犀·香山寺猴》:“多羣猴,至相呼沿掛簷楹之上……又常污僧緇衣。”《紅樓夢》第一一八回:“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 郭沫若 《孔雀膽》第四幕:“橋上走出一位以黑紗蒙面的僧人,身著緇衣,手敲金鐘,口念‘南無 阿彌陀佛 ’。”

(5).引申指佛教。 唐 沉亞之 《送洪遜師序》:“自佛行中國已來,國人為緇衣之學多,幾與儒等。” 宋 蘇軾 《與謝民師推官書》之一:“某啟,衰病枯槁,百念已忘,緇衣之心,尚餘此耳。” 清 方文 《廬山詩》之三一:“ 歐公 闢浮屠,晚乃好緇衣。”

(6).借指僧人。 唐 劉商 《題禪居廢寺》詩:“凋殘精舍在,連步訪緇衣。”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詬奸》:“丞相是當朝黃閣,小尼是出世緇衣。”

曠度

猶大度。 晉 夏侯湛 《東方朔畫贊》:“遠心曠度,贍志宏材。” 宋 陳師道 《送張支使》詩:“曠度逢知晚,高才處下難。” 明 屠隆 《綵毫記·汾陽報恩》:“老爺曠度超然,必能自遣,不至苦楚。”

清言

(1).高雅的言論。 晉 陶潛 《詠二疏》:“問金終寄心,清言曉未悟。” 唐 章八元 《酬劉員外月下見寄》詩:“獨謡聞麗曲,緩步接清言。” 王闓運 《羅季子誄》:“甲寅之秋,常接談燕,清言相酬,如對瓊樹。”

(2).指 魏 晉 時期 何晏 、 王衍 等崇尚《老》《莊》,擯棄世務,競談玄理的風氣。 晉 陶潛 《扇上畫贊》:“ 鄭叟 不合,垂釣川湄,交酌林下,清言究微。”《晉書·郭象傳》:“﹝ 郭象 ﹞少有才理,好《老》《莊》,能清言。” 清 姚鼐 《<莊子章義>序》:“余觀之,特 正始 以來,所謂清言耳!” 魯迅 《南腔北調集·小品文的危機》:“ 晉 朝的清言,早和它的朝代一同消歇了。”參見“ 清談 ”、“ 玄談 ”。

萬微

(1).猶萬幾。 宋 范仲淹 《上張侍郎啟》:“參萬微之景業,升九序之康歌。” 宋 蘇轍 《謝入伏早出狀》之二:“臣等猥以一介,獲覽萬微。”參見“ 萬幾 ”。

(2).指萬物變化之跡兆。 明 劉基 《擬連珠》之二一:“蓋聞制萬變者在乎專,察萬微者在乎定。”

泰山

(1) 東嶽,中國五嶽之首,中國名山,海拔1524米,位於山東泰安境內。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禪、祭告天地,多古蹟和文人墨跡,為旅遊勝地

(2) 古人把泰山作為高山的代表,常用來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寶貴的事物

有眼不識泰山

(3) 妻父的代稱

呼妻父為泰山,一說雲,泰山有丈人峰。—— 晁說之《晁氏客語》

俛仰

亦作“ 俛卬 ”。1.低頭抬頭。《墨子·節用中》:“俛仰週遊威儀之禮,聖王弗為。”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鴻》:“見其伸頸俛仰,吐出黃金半鋌。”

(2).指身體的屈伸。《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君有病,往四五日,君要脅痛不可俛仰,又不得小溲。”

(3).升降。《淮南子·原道訓》:“是故聖人將養其神,和弱其氣,平夷其形,而與道沉浮俛仰。” 高誘 註:“俛仰猶升降。”

(4).形容時間短暫。《莊子·在宥》:“其疾俛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漢書·晁錯傳》:“以大為小,以彊為弱,在俛卬之間耳。” 宋 蘇軾 《徐州賀河平表》:“未有收狂瀾於既潰,復故道於將堙,俛仰而成,神速若此。”

(5).俯視和仰望。 明 歸有光 《周弦齋壽序》:“俛仰今昔,覽時事之變化,人生之難久長如是,是不可不舉觴而為之賀也。”

(6).應付;周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言敢近舍明公遠希 嵇 阮 ” 南朝 梁 劉孝標 注引 晉 鄧粲 《晉紀》:“ 伯仁 儀容弘偉,善於俛仰應答,精神足以蔭映數人。” 宋 秦觀 《陳偕傳》:“嘻,今老矣,顧家貧無以給衣食之奉,聊復俛仰於其間,至於得失精粗,不復經意也。”《明史·高穀胡濙王直傳贊》:“皆力持正議,不隨眾俛仰,故能身負碩望。”

巍巍

高大壯觀的樣子

巍巍乎可畏。——明· 劉基《賣柑者言》

詩詞推薦

  • 送楊議卿赴舉

    文同宋代〕寒日照殘樹,新霜結衰草。有客奉高薦,策馬奔遠道。聲名近轉大,文字素已好。壯歲雖可恃,榮科亦宜早。勉自
    挽司空贈太師申國呂公四首·其一原文_挽司空贈太師申國呂公四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
  • 元人鳩雀圖

    乾隆清代〕瓦雀棲花樹,錦鳩傍水石。托體雖不同,意各適其適。
  • 池上居·其二

    乾隆清代〕書屋臨流坐臥便,一泓恰對月窗圓。源頭句詠朱夫子,池上居同白樂天。畫本別教摹大匠,詩筒頻遞走中涓。可知
  • 示法震頭陀

    釋宗演宋代〕頭陀事眾已多年,華藏無衣可得傳。劈面三拳仁義絕,陳州人出許州門。
    挽司空贈太師申國呂公四首·其一原文_挽司空贈太師申國呂公四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
  • 有以事來請者俲康節體作詩以答之

    辛棄疾宋代〕未能立得自家身,何暇將身更為人。借使有求能盡與,也知方笑已生嗔。器才滿後須招損,鏡太明時易受塵。終日
  • 昭州

    陶弼宋代〕峽束江盤天影隨,輕船雙下幾危機。初晴古木猿三叫,未晚陰崖日半規。篁竹數家何處縣,清溪一曲幾篇詩。
    挽司空贈太師申國呂公四首·其一原文_挽司空贈太師申國呂公四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
  • 送項倅

    周南宋代〕昨者搜賢詔下來,旌蒲紛遝起蒿萊。誰人肯厭承明直,我輩休汙世俗埃。天近須回宣室召,時難倍愴渭城杯。殷勤
  • 宣召看紅木犀賜宴索詩並謝恩

    曹勛宋代〕九霞深借曉光披,粟粟輕紅蔭碧枝。不逐秋香勻菊艷,要烘花色並彤墀。涼雲收雨頒慈惠,寶幄中天拜宴私。折得
  • 菊花新

    吾邱瑞明代〕生上:一官寥落誤儒紳。枘鑿方圓迕世情。直道不容人。寧棄朝簪歸隱。
  • 曲逆故城·其二

    乾隆清代〕王呂詭隨羽翼增,仍騰巧語勝王陵。娥姁已死軍左袒,待此安劉孰不能。
  • 蓬島瑤台

    乾隆清代〕蓬島瑤台福海中,往來祇藉舟相通。昨近冰脆魚陟負,拖床弗可舟艱沖。還宮四日倏瞥眼,再來春水呈溶溶。鳴榔
  • 挽李制乾子誠

    林光朝宋代〕文字紛紛更問兵,秋燈束髮尚青熒。便令三子成門戶,卻許諸孫說典型。隔水忽傳朝露曲,行人長數夕陽亭。河東
  • 廉溪

    楊傑宋代〕山為羌仙傳舊姓,溪因廉士得新名。願持一勺去南海,直使貪泉千古清。
  • 村居即事

    陸游宋代〕長笛圜鼙曲調新,東家西舍送迎神。不因豐歲人情樂,淡殺溪頭老病人。
  • 東方朔

    張方平宋代〕不獨岩扃與市塵,金門亦可晦吾真。孤風大義人誰見,宣室聊曾抗倖臣。
  • 讀史

    范成大宋代〕堂堂列傳冠元功,紙上浮雲萬事空。我若材堪當世用,他年應只似諸公。
    挽司空贈太師申國呂公四首·其一原文_挽司空贈太師申國呂公四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
  • 海棠

    吳芾宋代〕靚妝濃艷雨蒙茸,高下池台細細風。卻恨韶華偏蜀土,更無顏色似川紅。尋芳只恐三春暮,把酒欣逢一笑同。子美
    挽司空贈太師申國呂公四首·其一原文_挽司空贈太師申國呂公四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
  • 延興門外作

    韋莊唐代〕芳草五陵道,美人金犢車。綠奔穿內水,紅落過牆花。馬足倦遊客,鳥聲歡酒家。王孫歸去晚,宮樹欲棲鴉。
    挽司空贈太師申國呂公四首·其一原文_挽司空贈太師申國呂公四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
  • 白蓮

    楊公遠宋代〕橫塘清淺藕花開,綽約冰姿絕點埃。雨過渾疑湯餅試,風生卻訝玉山頹。未經太液承恩去,先向東林結社來。銓次
  • 送慎大卿解官侍親

    徐鉉唐代〕聖朝無事九卿閒,藹藹東門彩服還。舊日高名齊汲鄭,今朝至行似曾顏。更憐霜髩垂玄發,猶恨深居遠舊山。老鶴
挽司空贈太師申國呂公四首·其一原文_挽司空贈太師申國呂公四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