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顧棟高·其一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賜顧棟高·其一原文

老不中書尚著書,皤然鶴髮被簪裾。

澹辭待詔來金馬,榮為通經到玉除。

詎曰宸嚴常穆若,欲咨民隱便傷如。

題屏合仿王家例,一語還淳足起予。

詩詞問答

問:賜顧棟高·其一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賜顧棟高·其一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賜顧棟高·其一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魚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三十一

2. 棟高雍正年間曾為中書

參考注釋

不中

(1).不符合。《禮記·檀弓下》:“三臣者廢輴而設撥,竊禮之不中者也,而君何學焉。” 孫希旦 集解:“不中謂不合法式。”《莊子·逍遙遊》:“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促織》:“又劣弱,不中於款。”

(2).不適合,不適當。《論語·子路》:“刑罰不中, * 無所措手足。”《後漢書·崔駰傳》:“嗟呼!刑罰不中,乃陷人於穽。”

(3).不行;不成。《孟子·離婁下》:“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 宋 楊萬里 《白菊》詩:“霜後黃花頓不中,獨餘白菊鬦霜濃。” 元 喬吉 《金錢記》第三折:“這個先生實不中,九經三史幾曾通?” 馮金堂 《挖壙》:“你光想著美的事,不考慮裡邊的困難總不中。”

(4).猶不堪。 唐 王建 《春去曲》:“老夫不比少年兒,不中數與春別離。”

(5).沒有中目標。《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樂 ( 欒樂 )射之,不中;又注,則乘槐本而覆。” 漢 賈誼 《君道》:“夫射而不中者,不求之鵠,而反修之於己。”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李孝女》:“誘女誓神前,口齧其面,抽佩刀刺之不中。”

(6).指科舉落第。《清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尚》:“有個渾家 王氏 ,見丈夫試不中歸來,把複姓為題,做個詞兒。”

《易》卦六爻,分為上下卦,第二爻居下卦之中,第五爻居上卦之中。不在二、五兩爻之位的謂之不中。《易·乾》:“九三,重剛而不中。” 孔穎達 疏:“不中者,不在二五之位,故不中也。” 高亨 註:“九三不居上下卦的中位,是為‘不中’。”

著書

撰寫著作。

皤然

白貌。多指鬚髮。《南史·范縝傳》:“年二十九,髮白皤然,乃作《傷春詩》、《白髮詠》以自嗟。” 唐 權德輿 《渭水》詩:“ 呂叟 年八十,皤然持釣鉤。” 宋 洪邁 《夷堅甲志·竇道人》:“有老道人來,年八九十矣,鬢鬚皤然,曲僂豐下。” 明 梁辰魚 《浣紗記·交戰》:“看皤然一老,鎮終朝矜伐舊功勞。” 夏衍 《掌聲與哀聲》:“不知皤然此老聽到他同黨們拍掌聲的時候,也曾聽過海德公園中千萬人民怒吼之聲否?”

鶴髮

白髮。 南朝 梁 庾肩吾 《八關齋夜賦四城門·第三賦南城門老》:“鶴髮辭軒冕,鮐背烹葵菽。” 唐 劉希夷 《代悲白頭翁》詩:“宛轉娥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四:“矮小的 張仲老 把他的童顏愈見漲紅起來,星眼愈見睜圓起來,鶴髮似乎有要直豎的形勢。”

簪裾

古代顯貴者的服飾。借指顯貴。《南史·張裕傳》:“而 茂陵 之彥,望冠蓋而長懷; 渭川 之甿,佇簪裾而竦嘆。” 北周 庾信 《奉和永豐殿下言志》之二:“ 星橋 擁冠蓋, 錦水 照簪裾。” 唐 裴守真 《奉和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之二:“絲竹揚帝熏,簪裾奉宸慶。” 清 方文 《久不得子留訊息》詩:“嗟爾有頑父,所志在簪裾。”

澹辭

謂口才敏捷善辯。《漢書·東方朔傳》:“ 朔 之進對澹辭,皆此類也。” 顏師古 註:“澹,古贍字也。贍,給也。”

待詔

(1).等待詔命。《文選·揚雄<甘泉賦>序》:“ 孝成帝 時,客有薦 雄 文似 相如 者……召 雄 待詔 承明 之庭。” 張銑 註:“待詔,待天子命也。” 唐 王績 《晚年敘志示翟處士》詩:“明經思待詔,學劍覓封侯。” 清 惠士奇 《送蔣樹存之官餘慶》詩:“待詔吾留 金馬門 ,修書君上 南薰殿 。”

(2).官名。 漢 代徵士未有正官者,均待詔公車,其特異者待詔 金馬門 ,備顧問,後遂以待詔為官名。《漢書·王莽傳中》:“ 莽 誅滅待詔,而封告者。” 唐 有翰林待詔,負責四方表疏批答、應和文章等事。後改為翰林供奉。 明 清 翰林院屬官有待詔,秩從九品,掌校對章疏文史,為低級事務官。

(3).待命供奉內廷的人。 唐 代不僅文詞經學之士,即醫卜技術之流,亦供直於內廷別院,以待詔命。因有醫待詔、畫待詔等名稱。 宋 元 時對手藝工匠尊稱為待詔,本此。《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裱褙鋪里﹞ 璩待詔 問:‘府幹有何見諭?’虞候道:‘無甚事,閒問則個。’”《水滸傳》第四回:“ 智深 走到鐵匠鋪門前看時,見三個人打鐵。 智深 道:‘兀那待詔,有好鋼鐵么?’”《醒世恆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看那娘子,正與澆蠟燭待詔説話。”

(4).舊時農村里稱理髮師為“待詔”。 李劼人 《 * 》第一部第二章:“ 楚用 幾個人早都交卷完畢,在理髮室找待詔梳了髮辮。”

金馬

(1).金制的馬匹。《漢書·張騫傳》:“天子既好 宛 馬,聞之甘心,使壯士 車令 等持千金及金馬以請 宛王 貳師城 善馬……﹝ 宛王 ﹞遂不肯予 漢 使。 漢 使怒,妄言,椎金馬而去。”

(2).指 金馬門 。《文選·揚雄<解嘲>》:“ 公孫 創業於 金馬 ,驃騎發跡於 祁連 。” 李善 注引 孟康 曰:“ 公孫弘 對策於 金馬門 。” 宋 葉適 《題費肅校書遺事》詩:“郤辭 金馬 直,歸臥 錫山 峯。” 清 黃宗羲 《與陳介眉庶常書》:“若復使之待詔 金馬 , 魏野 所謂斷送老頭皮也。”

(3).指 漢 代國家藏書之所。 漢 班固 《兩都賦》序:“內設 金馬 石渠 之署,外興樂府協律之事。”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匡贊》:“聖上好文,書籍之盛事,自古未有…… 前漢 有 金馬 、 石渠 , 後漢 有 蘭臺 、 東觀 。”

(4).指朝廷或帝都。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詩案》:“自家 章惇 ……鼠鑽倖穴,因而位列銅螭;孤假權門,自此威行金馬。” 康有為 《和臨桂周黻卿翰林有感》:“蹉跎夢金馬,感愴泣銅駞。”

(5).借指翰林院。亦指翰林。 宋 徐鉉 《柳枝》詞:“ 金馬 詞臣賦小詩,梨園弟子唱新詞。” 明 何景明 《春雪諸翰林見過》詩之二:“置酒邀金馬,開軒對玉珂。” 清 龔自珍 《洞仙歌》:“又七載低顏軟塵紅,向 金馬 詞場,訊他榮悴。”參見“ 金馬玉堂 ”。

(6).我國 福建省 沿海 金門 、 馬祖 兩島的並稱。

通經

(1).通曉經學。《後漢書·儒林傳序》:“ 東京 學者猥眾,難以詳載,今但録其能通經名家者,以為《儒林篇》。” 唐 韓愈 《潮州請置鄉校牒》:“ 趙德 秀才,沉雅專靜,頗通經,有文章。”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經三》:“而翰林院亦有秀才名色,當精選深於經術者為博士,招集天下能通經者皆隸焉。”

(2).解釋經旨。《後漢書·蔡邕傳》:“昔 孝宣 會諸儒於 石渠 , 章帝 集學士於 * ,通經釋義,其事優大,文武之道,所宜從之。” 唐玄宗 《<孝經>序》:“是以道隱小成,言隱浮偽,且傳以通經為義,義以必當為主。”

(3).中醫指用藥物、針灸等使月經通暢。 清 蒲松齡 《草木傳·梔子鬥嘴》:“捎元參治浮火清理咽喉,捎丹參理崩漏益血通經。”

玉除

(1).玉階,用玉石砌成或裝飾的台階。亦用作石階的美稱。《文選·曹植<贈丁儀>詩》:“凝霜依玉除,清風飄飛閣。” 李善 註:“玉除,階也。” 南朝 梁簡文帝 《看摘薔薇》詩:“倡女倦春閨,迎風戲玉除。” 清 納蘭性德 《西苑雜詠和蓀友韻》:“香引輕颸散玉除,下簾聲徹退朝初。”

(2).借指朝廷。 唐 白居易 《答馬侍御見贈》詩:“謬入金門侍玉除,煩君問我意何如?” 宋 楊億 《受詔修書述懷感事三十韻》:“紬繹資金匱,規模出玉除。”

宸嚴

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之南徐州刺史辭闕表》:“託慕宸嚴,載惟感戀。” 唐 白居易 《為崔相陳情表》:“蹐地仰天,不勝感咽,披陳誠懇,煩瀆宸嚴。”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六:“冒犯宸嚴,不勝戰越。” 李劼人 《 * 》第一部第一章:“人君至尊無上,你無故冒犯了宸嚴,當然就蒙了大不敬的重罪。”

穆若

和美貌。 南朝 梁 蕭統 《<文選>序》:“頌者所以游揚德業,襃讚成功。 吉甫 有穆若之談, 季子 有至矣之嘆。” 宋 王禹偁 《送張詠序》:“波映 鸚洲 ,煙藏 鶴樓 。白雲芳草,思古悠悠。堂有鳴琴,足以振穆若之風;樽有醇醪,足以養浩然之氣。”

民隱

民眾的痛苦。《國語·周語上》:“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 韋昭 註:“隱,痛也。” 南朝 宋 顏延之 《赭白馬賦》:“振民隱,脩國章。” 清 姚鼐 《聖駕南巡賦》序:“皇帝承基,至仁究物,念東南之幽阻,懼民隱之不聞。” 鄭觀應 《盛世危言·日報》:“太史採風,行人問俗,所以求通民隱達民情者,如是其亟亟也。”

王家

(1).猶王室,王朝,朝廷。《書·武成》:“至於 大王 ,肇基王跡, 王季 其勤王家。” 孔穎達 疏:“ 王季 修 古公 之道,諸侯順之,是能纘統 大王 之業,勤立王家之基本也。” 唐 呂溫 《道州律令要錄序》:“太尉侍中勤勞王家,惠於生人。” 宋 強至 《上參政趙侍郎啟》:“十載台路,一心王家。” 王國維 《頤和園長詞》:“上相留都擁大牙,東南諸將翊王家。”

(2).王侯之家。《後漢書·梁冀傳》:“又多拓林苑,禁同王家。” 南朝 梁 沉約 《彌勒贊》:“脫屣王家,來承寶位。”

還淳

回復到原來的淳樸狀態。《南齊書·明帝紀》:“永覽玄風,兢言集愧,思所以還淳改俗,反古移民。” 唐 杜甫 《上韋左相二十韻》:“廟堂知至理,風俗盡還淳。” 明 李詡 《戒庵老人漫筆·張羅峰》:“今乃人人侈用,一變至此,誠不可不反正還淳。”

起予

(1).《論語·八佾》:“子曰:‘起予者, 商 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 孔子 言 子夏 能發明我意,可與共言《詩》。”後因用為啟發自己之意。 唐 韓愈 《量移袁州張韶州端公以詩相賀因酬之》詩:“將經貴郡煩留客,先惠高文謝起予。” 宋 蘇軾 《答任師中家漢公》詩:“我時年尚幼,作賦慕 相如 。侍立看君談,精悍實起予。” 清 顧炎武 《與友人論學書》:“且以區區之見,私諸同志而求起予。”

(2).指啟發他人。《文選·應璩<與廣川長岑文瑜書>》:“ 周 征 殷 而年豐, 衛 伐 邢 而致雨,善否之應,甚於影響,未可以為不然也。想雅思所未及,謹書起予。” 呂向 註:“恐其不致至誠,不知善否之應,故以書起發其章。”

詩詞推薦

賜顧棟高·其一原文_賜顧棟高·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