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東風忽作羊角轉,坐看波面纖羅卷。
日腳明邊白島橫,江勢吞空客帆遠。
倚欄心緒風絲亂,蒼茫初見疑鳧雁。
漸覺危檣隱映來,此時增損憑詩眼。
詩詞問答
問:《宋迪作八境絕妙人謂之無聲句演上人戲余曰道人能作有聲畫乎因為之各賦一首·遠浦歸帆》的作者是誰?答:釋德洪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釋德洪的名句有哪些?答:釋德洪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七部
參考注釋
東風
(1) 從東方吹來的風
小樓昨夜又東風。——南唐· 李煜《虞美人》
(2) 春天的風
(3) 比喻革命的巨大力量或高漲的革命氣勢
東風吹向天地外,盪盡人間群魔妖。——《天安門詩八首》
羊角
羊的角。借指彎曲向上的旋風
羊角風旋天地黑,黃沙漠漠雲陰澀。——《水滸傳》
坐看
(1).猶行看,旋見。形容時間短暫。 唐 李白 《古風》之二六:“坐看飛霜滿,凋此紅芳年。” 唐 杜甫 《鳳凰台》詩:“坐看彩翮長,縱意八極周。”
(2).謂旁觀而無行動。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三章第一節:“ 張清 對部下說:‘上將掌握兵權,坐看我們危急而不救,一定已有異心。’”
纖羅
(1).細薄透氣的絲織品。《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於是 鄭 女曼姬,被阿錫,揄紵縞,襍纖羅,垂霧縠。” 漢 傅毅 《舞賦》:“珠翠的皪而炤燿兮,華袿飛髾而雜纖羅。” 南朝 梁 何遜 《和劉諮議守風》:“纖羅若不御,跂予中上澤。”
(2).細眼網。《後漢書·馬融傳》:“矰碆飛流,纖羅絡縸。”
日腳
見“ 日腳 ”。
亦作“ 日腳 ”。1.太陽穿過雲隙射下來的光線。 唐 岑參 《送李司諫歸京》詩:“雨過風頭黑,雲開日腳黃。” 宋 范成大 《眼兒媚·萍鄉道中乍晴臥輿中困甚小憩柳塘》詞:“酣酣日腳紫煙浮,妍暖試輕裘。” 高雲覽 《小城春秋》第三九章:“一天,當日腳在外面圍牆的鐵絲網上消逝,黃昏開始到來的時候,隔壁牢房的同志們在低啞的唱歌。”
(2).方言。猶日子。日期;時間。《水滸傳》第七四回:“大哥休怪,正是要緊的日腳,先説得明白最好。”《何典》第八回:“他娘甚喜歡,便端一肩行李,揀個入學日腳,來到 鬼谷先生 家住下。” 巴人 《證章》:“你們瞧,不把人員派個適合的工作,卻叫他來空數日腳,還全以為自己主見不錯咧。”
(3).方言。猶日子。生活或生計。 王西彥 《曙》:“你說這日腳是人過的嗎?”
江勢
江水的流勢。 唐 宋之問 《自湘源至潭州衡山縣》詩:“漸見 江 勢闊,行嗟水流漫。” 唐 劉禹錫 《題招隱寺》詩:“地形臨渚斷,江勢觸山回。”《宋史·蘇軾傳》:“今 三吳 多水,欲鑿挽路、為千橋,以迅江勢。” 元 黃溍 《八詠樓》詩:“秋陰垂野薄,江勢抱城斜。”
客帆
(1).客船上的帆。 唐 孟浩然 《夜泊宣城界》詩:“湖平津濟闊,風止客帆收。” 唐 鄭谷 《訪姨兄王斌渭口別墅》詩:“客帆懸極浦,漁網曬危軒。” 宋 趙汴 《向晚》詩:“林疏僧屋露,風轉客帆斜。”
(2).借指客船。 唐 韓翃 《送劉評事赴廣州使幕》詩:“為報 蒼梧 雲影道,明年早送客帆歸。”
倚欄
亦作“ 倚闌 ”。憑靠在欄幹上。 唐 趙嘏 《宿靈岩寺》詩:“倚欄香徑晚,移石 太湖 秋。” 宋 周邦彥 《一落索》詞:“欲知日日倚欄愁,但問取、亭前柳。” 清 安夏 《雜興》詩:“有竹深藏屋,無花強倚闌。”
緒風
餘風
唉秋冬之緒風。——《楚辭·屈原·涉江》
蒼茫
空曠遼遠
蒼茫大地
暮色蒼茫
初見
初次會見 ;初次面見
初見魯迅
鳧雁
亦作“ 鳧鴈 ”。1.野鴨與大雁。有時單指大雁或野鴨。《荀子·富國》:“然後飛鳥鳧雁若煙海。”《楚辭·九辯》:“鳧鴈皆唼夫粱藻兮,鳳愈飄翔而高舉。”
(2).鴨與鵝。 唐 溫庭筠 《商山早行》詩:“因思 杜陵 夢,鳧雁滿回塘。”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朱雀門外街巷》:“近東即 迎祥池 ,夾岸垂楊、菰蒲、蓮荷,鳧雁游泳其間。”
危檣
(1).高的桅桿。 南朝 陳 陰鏗 《渡青草湖》詩:“行舟逗遠樹,度鳥息危檣。” 宋 王安石 《夏夜舟中頗涼有感》詩:“扁舟畏朝熱,望夜倚危檣。”
(2).指帆船。 清 孫枝蔚 《曹娥江舟中》詩:“路轉危檣急,沙回亂草浮。”
隱映
掩映
奇花異卉互相隱映
此時
這時候。《後漢書·劉玄傳》:“﹝ 韓夫人 ﹞輒怒曰:‘帝方對我飲,正用此時持事來乎!’” 唐 白居易 《琵琶記》:“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三回:“此時已經四更天光景了。”
增損
增加或減少。多指文字上的修改。《史記·呂不韋列傳》:“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阿耆尼國》:“文字取則 印度 ,微有增損。”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一》:“讀之閎肆沉雄,浩乎 司馬 之氣矣,而左規右矩,一字增損末由也。”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四篇:“然今所傳諸小説,皆屢經後人增損,真面殆無從復見矣。”
詩眼
(1).詩人的賞鑒能力、觀察力。 宋 蘇軾 《次韻吳傳正<枯木歌>》:“君雖不作丹青手,詩眼亦自工識拔。” 金 元好問 《繼愚軒和黨承旨雪詩》之四:“ 愚軒 具詩眼,論文貴天然。” 明 袁宏道 《與伯修書》:“近來詩學大進,詩集大饒,詩腸大寬,詩眼大闊。”
(2).指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亦指一篇詩的眼目,即體現全詩主旨的精采詩句。《朱子語類》卷二三:“只用他這一説,便瞎卻一部詩眼矣。” 清 施補華 《峴傭說詩》:“五律須講鍊字法, 荊公 所謂詩眼也。” 秦牧 《藝海拾貝·茅台、花雕瓶子》:“那個‘詩眼’一點上去,就像畫龍點睛似的,通篇詩都突然光采煥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