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別陳本容·其三原文
囊里惟藏鳥篆文,江湖誰不識夫君。
北游燕趙南吳楚,奇字偏勞問子云。
詩詞問答
問:贈別陳本容·其三的作者是誰?答:佘翔
問:贈別陳本容·其三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贈別陳本容·其三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佘翔的名句有哪些?答:佘翔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文韻
參考注釋
鳥篆
(1).篆體古文字。形如鳥的爪跡,故稱。《後漢書·酷吏傳·陽球》:“或獻賦一篇,或鳥篆楹簡,而位升郎中,形圖丹青。” 李賢 註:“八體書有鳥篆,象形以為字也。”《晉書·索靖傳》:“ 倉頡 既生,書契是為科斗鳥篆,類物象形。” 唐 韓愈 《喜雪獻裴尚書》詩:“陣勢魚麗遠,書文鳥篆奇。”
(2).指形如篆書的鳥的爪跡。 宋 張耒 《和晁應之大暑書事》:“青引嫩苔留鳥篆,緑垂殘葉帶蟲書。” 宋 陸游 《新涼書事》詩:“臥看鳥篆印蒼苔,窗戶涼生亦樂哉!” 元 鮮于樞 《湖上新居》詩:“樹古蟲書葉,莎平鳥篆汀。”
不識
(1).不知道,不認識。《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閔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魯迅 《<集外集>序言》:“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識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指誤殺。《周禮·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識。” 鄭玄 註:“識,審也。不審,若今仇讎當報甲,見乙,誠以為甲而殺之者。”
夫君
(1) 舊時妻對夫的尊敬親愛稱呼
(2) 朋友
北游
往北方遊歷。游,也寫作“游”。《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家貧,假貸無所得,迺北游 燕 、 趙 、 中山 ,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 三國 魏 應璩 《與從弟苗君胄書》:“閒者北游,喜歡無量,登 芒 濟 河 ,曠若發蒙。” 晉 陸機 《苦寒行》:“北游 幽 朔 城,涼野多險難。” 明 陶宗儀 《輟耕錄·龐居士》:“ 元和 六年,北游 襄 漢 ,隨處而安。”
燕趙
(1).指 戰國 時 燕 趙 二國。亦泛指其所在地區,即今 河北省 北部及 山西省 西部一帶。《史記·春申君列傳》:“王之地一經兩海,要約天下,是 燕 趙 無 齊 楚 , 齊 楚 無 燕 趙 也。” 唐 崔湜 《景龍二年春日赴襄陽途中言志》詩:“余本 燕 趙 人,秉心愚且直。” 明 章美中 《秋思》詩:“涼風起 燕 趙 ,萬里浮雲陰。” * 《太行春感》詩:“從來 燕 趙 多豪傑,驅逐 倭 兒共一樽。”
(2).《古詩十九首·東城高且長》有“ 燕 趙 多佳人,美者顏如玉”句,後因以“燕趙”指美女或舞女歌姬。 南朝 梁武帝 《戲作》詩:“長袂必留客,清哇鹹繞樑。 燕 趙 羞容止, 西 妲 慚芬芳。” 宋 蘇舜欽 《昇陽殿故址》詩:“髑髏今成堆,皆昔 燕 趙 面。”
吳楚
(1). 春秋 吳國 與 楚國 。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 吳 楚 憑 江 ,負固 方城 。”
(2).泛指 春秋 吳 楚 之故地。即今 長江 中、下游一帶。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君 吳 楚 之士,亡國之餘,有何異才,而應斯舉?” 唐 杜甫 《登岳陽樓》詩:“ 吳 楚 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明 許宗魯 《登齊山樓》詩:“ 淮 淝 山色尊前出, 吳 楚 江流畫裡看。” 陳毅 《詠三峽》詩:“總嫌太狹窄, 吳 楚 天地寬。”
(3).指 吳 地和 楚 地。比喻不同區域。 唐 李復言 《續玄怪錄·定婚店》:“雖讎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 吳 楚 異鄉,此繩一繫,終不可逭。”
(4).指 漢高祖 分封的 吳 楚 諸侯國。《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吳 楚 反,聞。”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然 高祖 封建,地過古制,大者跨州兼域,小者連城數十,上下無別,權侔京室,故有 吳 楚 七國之患。” 清 姚鼐 《賈生明申商論》:“﹝ 景帝 ﹞其資如此,而 鼂錯 又以 申 商 進之,何怪有 吳 楚 之難。”
奇字
(1). 漢 王莽 時六體書之一,大抵根據古文加以改變而成。《漢書·揚雄傳下》:“間請問其故,乃 劉棻 嘗從 雄 學作奇字, 雄 不知情。” 顏師古 註:“古文之異者。”《隋書·經籍志一》:“ 漢 時以六體教學童,有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鳥。”
(2).泛指古文字。 傅尃 《周鼎》詩:“腹中奇字隱約見,刻畫屈曲蟠虬龍。”參閱 漢 許慎 《<說文解字>敘》。
勞問
慰問。《漢書·張延壽傳》:“ 永始 、 元延 間,比年日蝕,故久不還 放 ,璽書勞問不絶。”《明史·陳亨傳》:“ 成祖 還軍,親詣 亨 第勞問。” 清 張履 《意苕山館詩序》:“余送客江中,還過君齋,兵燹患難之餘,握手相勞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