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一曲精廬原文
向晚多餘暇,筍輿尋山陽。
一曲致幽闃,頗有讀書堂。
坐席曾弗暖,枕葄愧縹緗。
寓目實稱佳,清流帶池塘。
不異鏡中行,蘭亭泛禊觴。
此陽彼則陰,略異右軍王。
詩詞問答
問:山陽一曲精廬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山陽一曲精廬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陽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九十六
參考注釋
向晚
臨近晚上的時候
向晚的風很涼爽
筍輿
竹輿。 宋 王安石 《台城寺側獨行》詩:“獨往獨來山下路,筍輿看得緑陰成。” 宋 陸游 《大醉歸南禪弄影月下有作》詩:“天風吹筍輿,快若凌空游。” 清 趙翼 《山行雜詩》:“我老不能行,筍輿代步履。”
山陽
山坡向陽的一面;山的南側
曲致
(1).曲折的情致。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神思》:“至於思表纖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筆固知止。”
(2).詳盡表達。《醒世姻緣傳》引起:“雖是父母兄弟是天合之親,其中畢竟有許多行不去説不出的話,不可告父母兄弟;在夫妻間可以曲致。” 清 小虹橋居士 《<十洲春語>序》:“倡條冶葉,曲致其 * ;風語華言,自成其馨逸。”
幽闃
靜寂。 宋 王禹偁 《黃州新建小竹樓記》:“遠吞山光,平挹江瀨,幽闃遼夐,不可具狀。” 金 辛願 《題游彥明林園》詩:“城郭繁華斷往還,林園幽闃養高閒。”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游日記六》:“峽路漸翳,叢箐橫柯,遂成幽闃,然已漸逼絶頂之下矣。”
讀書
(1) 看著書本出聲讀或默讀
(2) 正式學習一個科目或課程
她讀書很用功
坐席
(1) 宴會時就坐入席
(2) 泛指赴宴用餐
枕葄
猶枕藉。引申謂沉迷。 清 王韜 《<幽夢影>序》:“惟知枕葄簡編,沉酣典籍。”
縹緗
指書卷。縹,淡青色;緗,淺黃色。古時常用淡青、淺黃色的絲帛作書囊書衣,因以指代書卷。 南朝 梁 蕭統 《<文選>序》:“詞人才子,則名溢於縹囊;飛文染翰,則卷盈乎緗帙。” 元 關漢卿 《竇娥冤》楔子:“讀盡縹緗萬卷書,可憐貧殺 馬相如 。” 清 陳夢雷 《贈臬憲於公》詩:“縹緗雄麗藻,韋布富經綸。鵬奮摶豐翮,螭蟠起巨鱗。” 柯靈 《香雪海·春節書紅》:“規模宏大的東方圖書館毀於炮火,萬卷縹緗付之一炬。”
寓目
看一下,過目
請與君之士戲,君憑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這些情況我都大概寓目
清流
(1).清澈的流水。《漢書·補樂志》:“ 鄭 衛 之聲興則淫辟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樸家給,猶濁其源而求其清流,豈不難哉!” 晉 左思 《吳都賦》:“樹以青槐,亘以緑水,玄蔭耽耽,清流亹亹。” 宋 蘇軾 《和子由聞子瞻將如終南太平宮溪堂書》:“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四·內江石壁魚》:“後破之,乃有一魚躍出,其中泓然清流也。” 瞿秋白 《餓鄉紀程》三:“ 環溪 的清流禾稼,也曾托我的奇思遐想。”
(2).喻指德行高潔負有名望的士大夫。《三國志·魏志·桓階陳羣等傳評》:“ 陳羣 動仗名義,有清流雅望。” 宋 歐陽修 《朋黨論》:“ 唐 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 昭宗 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 黃河 ,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而 唐 遂亡矣。” 清 顧炎武 《梓潼篇贈李中孚》:“讀書通大義,立志冠清流。” 李大釗 《混充牌號》:“社會上有一二清流學者,很得大眾的信仰。”
(3).晚 清 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政治派別的名稱。他們評議時政,上疏言事,彈劾大臣,指斥宦官,對外反對列強蠶食,對內主張整飭紀綱。 中 法 戰爭前後,清流繁衍為前後兩輩。前清流奉軍機大臣 李鴻藻 為魁首,後清流以戶部尚書 翁同龢 為支柱。 光緒帝 親政後,他們以擁帝相標榜,稱為帝黨,以別於當權的後黨。
(4).比喻政治清明。《後漢書·楊震傳》:“臣伏惟陛下以邊境未寧,躬自菲薄,宮殿垣屋傾倚,枝柱而已,無所興造,欲令遠近鹹知政化之清流, 商邑 之翼翼也。”
池塘
(1) 蓄水的坑池,較小而淺
(2) 澡塘中的浴池
不異
沒有差別;等同。 晉 羊祜 《讓開府表》:“雖歷內外之寵,不異寒賤之家。” 唐 杜甫 《兵車行》:“況復 秦 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宋 朱熹 《劉十九府君墓志銘》:“蓋與先生不異,而溫厚謹良則又過之。”
中行
(1).行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論語·子路》:“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
(2).泛指中庸之道。 清 姚鼐 《方侍廬先生墓志銘》:“先生默默,獨守中行。”
(3).中等德行。《荀子·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
(1).中軍。《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晉侯 作三行以御 狄 , 荀林父 將中行。”《吳越春秋·夫差內傳》:“ 范蠡 在中行,左手提鼓,右手操枹而鼓之。”參見“ 三行 ”。
(2).中列。《吳子·勵士》:“於是 武侯 設坐廟廷,為三行饗士大夫。上功坐前行,餚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餚席器差減。”
(3). 唐 宋 時,尚書省分六部為三行。以兵、吏及左右司為“前行”,刑、戶為“中行”,工、禮為“後行”。見 宋 王溥 《唐會要·尚書省諸司上》。
(4).複姓。 漢 有 中行說 。見《史記·匈奴列傳》。
蘭亭
(1).亭名。在 浙江省 紹興市 西南之 蘭渚山 上。 東晉 永和 九年(公元353年) 王羲之 之 謝安 等同游於此, 羲之 作《蘭亭集序》。
(2).指《蘭亭帖》。 唐 李約 《蕭子云飛白蕭字贊序》:“比獲《蘭亭》之書,世情觀之,未若野人之塊,不闕於世,在世為無用之物,苟適余意,於余則有用已多。” 宋 陸游 《太平時》詞:“臨罷《蘭亭》無一事,自修琴。” 明 陶宗儀 《<蘭亭集>刻》:“《蘭亭》一百一十七刻,裝褫作十冊,乃 南宋 理宗 內府所藏,每版有內府圖書鈐縫玉池上,後歸 賈平章 。” 郁達夫 《寄映霞》詩之二:“欲撰 西泠 才女傳,苦無椽筆寫《蘭亭》。”
(3).見“ 蘭亭春 ”。
右軍
(1). 周 制,天子有三軍,稱中軍、左軍、右軍。亦泛指右翼部隊。《左傳·桓公五年》:“王為中軍, 虢公 林父 將右軍。”《史記·趙世家》:“攻 中山 。 趙袑 為右軍, 許鈞 為左軍, 公子章 為中軍,王並將之。”《國語·吳語》:“ 越王 乃中分其師以為左右軍……亦令右軍銜枚踰 江 五里以須。”《北史·周紀上·太祖文帝》:“帝率右軍 若干惠 ,大破 神武 軍,悉虜其步卒。”
(2). 晉 王羲之 曾任右軍將軍,後稱 羲之 為“右軍”。 張彥遠 《法書要錄》卷一引 南朝 齊 王僧虔 《論書》:“ 庾征西翼 書,少時與 右軍 齊名。” 唐 高適 《途中寄徐錄事》詩:“空多篋中贈,長見 右軍 書。” 清 姚鼐 《題二王帖》詩之三:“地下 右軍 如可作,詎將知己許 文皇 。”
(3).相傳 王羲之 愛鵝,後以“右軍”作為鵝的別名。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譏謔》:“ 吳 人多謂梅子為‘曹公’,以其嘗望梅止渴也。又謂鵝為‘右軍’,以其好養鵝也。有一士人遺人醋梅與燖鵝,作書云:‘醋浸“曹公”一甏,湯燖“右軍”兩隻,聊備一饌。’” 宋 高承 《事物紀原·蟲魚禽獸·右軍》:“ 晉 右將軍 王羲之 好鵝。在 會稽 山陰 ,道士養群鵝, 羲之 每就玩之。道士曰:為寫《黃庭經》,當以相贈。 羲之 欣然寫畢,籠鵝而去。今人誤以鵝為‘右軍’,緣此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