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焦山作歌三疊舊作韻原文
既是名山那無屋,譬人盎背必有腹。
頭陀應弟焦先兄,如氣相求相應聲。
東西雙峰秀拔水,在此曰此彼曰彼。
其實一脈地根連,何有於行暨夫止。
知之而復雲來游,斯則鄰非弗鄰是。
春和日麗正良辰,山僧速客意甚勤。
輕輿減從試攬勝,不教緹騎填紜紜。
羅漢岩傍得入路,瘞鶴崖畔尋遺文。
棧道步步入叢雲,青玉島俯江波氳。
由東而南漸夷曠,僧庵民舍相區分。
周覽原未消半日,回舟兩岸景吐吞。
江天一色遠莫辨,斷續鐘聲時尚聞。
詩詞問答
問:游焦山作歌三疊舊作韻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游焦山作歌三疊舊作韻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六十九
參考注釋
既是
既然是
既是幹不成,就算了吧
頭陀
原意為抖擻浣洗煩惱。佛教僧侶所修的苦行。後世也用以指行腳乞食的僧人。又作“馱都、杜多、杜荼”
焦先
漢 末隱士。字 孝然 , 河東 人。孑然無親,見 漢 室衰,遂不語。露首赤足,結草為裳,見婦人即避去。平時不踐邪徑,不取大穗,數日一食。或謂曾結廬於 鎮江 譙山 (即今 焦山 )。傳說死時百餘歲。參閱 晉 皇甫謐 《高士傳》卷下、 晉 葛洪 《神仙傳》。後因以指有道的隱士。 宋 蘇軾 《和雜詩》之三:“空餘 焦先 室,不傳 元化 方。”
相求
互相尋求。《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三國 魏 曹丕 《善哉行》之二:“離鳥夕宿,在彼中州;延頸鼓翼,悲鳴相求。” 唐 韋應物 《擬古》詩之十二:“芳樹自妍芳,春禽自相求。”
應聲
隨著聲音
應聲落馬。——明· 魏禧《大鐵椎傳》
零淚應聲落。——《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東西
(1) 泛指各種具體或抽象的事物
吃東西
寫東西
(2) 特指人或動物(常含喜愛或厭惡的情感)
這小東西真可愛
媽,別理這東西,小心吃了他們的虧。——曹禺《雷雨》
秀拔
美好特出;秀麗挺拔。《三國志·蜀志·彭羕傳》:“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陳書·蔡景歷傳》:“英才挺茂,雄姿秀拔,運屬時艱,志匡多難。”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國風漢魏六朝上》:“ 晉 宋 間詩人,造語雖秀拔,然大抵上下句多出一意。”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游五台山日記》:“ 關 內古松一株,枝聳葉茂,秀拔乾雲。” 徐遲 《井岡山記》:“同行人特地指給我看其中的一條標語,字跡秀拔,縱橫吞吐,寫得極好。”
其實
(1) 承上文轉折,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
畫家其實並非不懂世故
(2) 確實;的確
其實不是她說的那個意思
一脈
亦作“一脈”。1.河流或山脈的一支。 宋 惠洪 《同超然無塵飯柏林寺分題得栢字》:“勿輕一脈微,去漲萬頃澤。”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八:“ 太行 一脈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氣蹲。” 許地山 《換巢鸞鳳》:“ 和鸞 所住的屋子靠近山邊,屋後一脈流水,四圍都是竹林。”
(2).猶言一線,一縷。多用於連貫相承的事物。 元 張養浩 《秋日梨花》詩:“只知秋色千林老,爭信陽和一脈存。” 明 李贄 《與焦弱侯書》:“不知 孔子 教澤之遠,自然遍及三千七千,乃至萬萬世之同守斯文一脈者。” 清 萬玉卿 《瀟湘怨·撰誄》:“到今日呵,知他一脈情腸,兩下各千迴百折。” 魯迅 《華蓋集·忽然想到一》:“去年 北京 戒嚴時亦嘗恢復殺頭,雖延國粹於一脈乎,而亦不可謂非天下奇事之三也。”
(3).親族、師弟、詩文等前後相承的一系。《二刻拍案驚奇》卷三:“﹝ 娃娘 ﹞亦且認是自家中表兄妹一脈,甜言軟語,更不羞澀。” 清 鄭燮 《范縣署中寄舍弟墨》:“南門六家, 竹橫港 十八家, 下佃 一家,派雖遠,亦是一脈。” 清 阮元 《書梁昭明太子文選序後》:“是《四書》排偶之文,真乃上接 唐 、 宋 四六為一脈,為文之正統也。”
(4).中醫指一種脈象。《素問·陰陽別論》“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唐 王冰 註:“五陽謂五臟之陽氣也。五臟應時,各形一脈,一脈之內,包總五臟之陽,五五相乘,故二十五陽也。”
地根
猶地底。指大地的最低凹處。 唐 岑參 《與鄠縣群官泛渼陂》詩:“萬頃浸天色,千尋窮地根。”
何有
(1).有什麼。《詩·邶風·谷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鄭玄 箋:“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 崐山 何有?有瑤有珉。”
(2).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難。《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難。”《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漢 袁康 《越絕書·計倪內經》:“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於何有哉?” 晉 陶潛 《擬古》詩之一:“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憐惜、不愛重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 蒲 狄 乎!” 楊伯峻 註:“何有,古人習語,意義隨所施而異,此謂心目中無之也。”《呂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顏魯公碑亭記》:“其視卿相王侯與其國封邸第,曾不若脫屣,而何有於亭?”
(4).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關。《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討,國何有焉?” 杜預 註:“言討家臣,無與國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顛, 瑤 何有焉?”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
(5).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顧慮、不在乎。《左傳·昭公元年》:“ 吉 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於諸 游 ?” 楊伯峻 註:“言不必顧慮 游氏 諸人。” 明 李贄 《與周友山》:“士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於廢棄歟?”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卻未必都如此不淨;倘竟如此不淨,則即使‘授受不親’後來也就會‘瞟’,以至於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時便是一部《禮記》,也即等於《 * 》了,又何有於《蕙的風》?”
(6).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得。《左傳·僖公十五年》:“獲 晉侯 ,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預 註:“何有猶何得。”
(7).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文選·木華<海賦>》:“弘往納來,以宗以都。品物類生,何有何無?” 李善 註:“言諸品物以類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無?言其多也。”
(8).哪裡有,豈有。 漢 張衡 《西京賦》:“澤虞是濫,何有春秋?”《後漢書·賈琮傳》:“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聖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吳承恩 《贈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歲之水也,洪濤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與賦哉!”
之而
鬚毛。《周禮·考工記·梓人》:“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 戴震 補註:“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鬚鬣屬也。” 王引之 《經義述聞·周官下》:“而,頰毛也;之,猶與也。作其鱗之而,謂起其鱗與頰毛也……然則之為語詞,非實義所在矣。”與 戴 說不同。後人詩文中多用以形容鬚毛狀的東西或指雕刻的鳥、獸、龍等的鬚毛耆鬣。 宋 龔頤正 《芥隱筆記·荊公押而字》:“ 荊公 乃又作‘而’字二詩:‘采鯨抗波濤,風作鱗之而。’蓋用《周禮·考工記》。” 清 王士禛 《龍門閣》詩:“出爪作之而,神奇始何代。” 清 惲敬 《吳城萬壽宮碑銘》:“之而為禽,鄂不為華,鑿堅彫疏,旌旄委蛇。”
雲來
(1).如雲飛卷而來。 馬總 《意林》卷五引 漢 仲長統 《昌言》:“英辭雨集,妙句雲來。” 元 岑士貴 《凌煙閣賦》:“乘輿雲來,貴臣于于。”
(2).“雲孫”、“來孫”的並稱。泛指後代。 宋 蘇軾 《坤成節功德疏文》之七:“坐俟雲來之養,受祿無疆;屢觀甲子之周,與民同樂。” 宋 李綱 《謝親筆札子》:“顧臣煢然衰病,未知圖報之所。惟當什襲祕藏,刻之金石,傳示雲來,使天下後世知聖君不忘舊臣,樂取諸人以為善者。”
(3).傳說中的仙山 蓬萊山 的別稱。 晉 王嘉 《拾遺記·蓬萊山》:“ 蓬萊山 亦名 防丘 ,亦名 雲來 。”
春和
春日和暖。《漢書·文帝紀》:“方春和時,草木羣生之物皆有以自樂。” 晉 傅玄 《眾星》詩:“冬寒地為裂,春和草木榮。” 宋 范仲淹 《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元 柯丹丘 《荊釵記·就祿》:“天寒地冷,未可離鄉背井,且待春和款款行。”
麗正
(1).附著於正道。語本《易·離》:“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梁書·元帝紀》:“麗正居貞,大橫固祉。”
(2).絢麗雅正。 明 陶宗儀 《元氏掖庭記》:“五華兮如織,照臨兮一色。麗正兮中域,同樂兮萬國。”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五節:“大抵清新麗正的詞多出自民間。”
(3).見“ 麗正脩書院 ”。
良辰
美好的時光。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九:“良辰在何許,凝霜霑衣襟。” 唐 李商隱 《流鶯》詩:“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要知天道忌全,人情忌滿,美景不長,良辰難再。”
山僧
(1).住在山寺的僧人。 北周 庾信 《臥疾窮愁》詩:“野老時相訪,山僧或見尋。” 唐 劉長卿 《尋盛禪師蘭若》詩:“山僧獨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見少年。” 元 李宗冽 《題岳溪禪林精舍》詩:“山僧四五人,屢訪期識面。” 清 魏源 《武林紀游》詩之七:“百覓 理安寺 ,始與山僧晤。”
(2).僧人自稱的謙詞。《五燈會元·法眼宗·羅漢琛禪師》:“眾人既盡在此,山僧不可無言。”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師曰:‘山僧過矣!夫人言明日作排,非今日矣。’”
客意
離鄉在外之人的心懷、意願。 唐 杜甫 《送舍弟頻赴齊州》詩之二:“客意長東北, 齊州 安在哉。” 唐 溫庭筠 《西遊書懷》詩:“高秋辭故國,昨日夢 長安 。客意自如此,非關行路難。” 宋 蘇軾 《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谿小酌至晚》詩:“惟有暮鵶知客意,驚飛千片落寒條。”
輕輿
輕車。 晉 左思 《吳都賦》:“輕輿按轡以經隧,樓船舉颿而過肆。” 宋 曾鞏 《游 * 山》詩:“我馳輕輿豈知倦,倏忽遂覺窮嶔崟。”
從試
赴試;參加考試。 唐 韓愈 《復志賦》:“忽忘身之不肖兮,謂青紫其可拾……君之門不可逕而入兮,遂從試於有司。”
攬勝
盡情將勝景收攬於眼底
泰山攬勝
緹騎
(1).穿紅色軍服的騎士。泛稱貴官的隨從衛隊。 漢 執金吾下有緹騎二百人。《後漢書·百官志四》:“執金吾一人,中二千石……丞一人,比千石。緹騎二百人。” 王先謙 集解引 李祖楙 曰:“《説文》:‘緹,帛丹黃色。’蓋執金吾騎以此帛為服,故名。” 唐 劉禹錫 《送李尚書鎮滑州》詩:“ 黃河 一曲當城下,緹騎千重照路傍。”
(2).為逮治犯人的禁衛吏役的通稱。如 明 代錦衣衛校尉, 清 代步軍衙門番役等。 明 張溥 《五人墓碑記》:“緹騎按劍而前。”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草檄》:“ 三山街 ,緹騎狠,驟飛來,似鷹隼。” 柯靈 《<阿英散文選>序》:“例如題為《流離》的一九二七年日記選……樸實無華地記錄了一段不平常的日子:緹騎的追逐,星夜的逃亡。”
紜紜
形容多而亂
羅漢
(1) 佛教稱斷絕一切慾念,解脫一切煩惱的僧人;已達到涅槃的佛教和尚(阿羅漢之省,梵 arhat)
(2) 指矮胖、腰圍粗而神態莊嚴的人
瘞鶴
見“ 瘞鶴銘 ”。
崖畔
(1).山崖邊。《水滸傳》第九七回:“忽見崖畔樹林中,走出一個樵者。”
(2).界限,邊際。 三國 魏 郭遐叔 《贈嵇康》詩之三:“譬彼造化,抗無崖畔,封疆畫界,事利任難。”
遺文
(1).古人或死者留下的詩文。《史記·太史公自序》:“獵儒 墨 之遺文,明禮義之統紀,絶 惠王 利端,列往世興衰,作《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晉 葛洪 《抱朴子·尚博》:“雖有益世之書,猶謂之不及前代之遺文也。” 唐 元結 《<篋中集>序》:“已長逝者遺文散失,方祖師者不見近作。” 宋 蘇軾 《林子中以詩寄文與可及余與可既沒追和其韻》:“遺文付來哲,後事待諸友。” 魯迅 《南腔北調集·<兩地書>序言》:“﹝ 韋素園 ﹞病歿於 北平 同仁醫院了,大家想蒐集他的遺文,為他出一本紀念冊。”
(2).散逸的詩文。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 文宗 時, 鄭覃 侍講禁中,以經籍道喪,屢以為言。詔令祕閣,搜訪遺文。”
(3).前代留下的法令條文、禮樂制度。 宋 曾鞏 《太祖皇帝總序》:“至於舉賢良,崇孝弟,明考課,雖宇內初輯,然庶政大體,彌綸備具,遺文故事,施於後世,皆可為法。” 宋 蔡襄 《明禮》:“冠婚喪葬,禮之大者,冠禮今不復議,婚禮無復有古之遺文。”
棧道
在懸崖絕壁上鑿孔架木而成的窄路
步步
一步一步;每步。 南朝 宋 謝莊 《宋孝武宣貴妃誄》:“旌委鬱於飛飛,龍逶遲於步步。” 唐 李商隱 《南朝》詩:“誰言瓊樹朝朝見,不及金蓮步步來。”《敦煌曲子詞·獻忠心》:“望丹闕,步步淚,滿衣襟。”《花月痕》第七回:“偶然撲蝶粉牆東,步步纖痕印落紅。” 毛 * 《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不能步步後退,毫無原則,什麼都答應。”
叢雲
(1).聚集的雲。 唐 李嶠 《奉和天樞成宴夷夏群僚應制》:“山類叢雲起,珠疑大火縣。” 唐 任華 《明堂賦》:“遠而望之,若扶桑吐日生高岡;近而察之,若叢雲轉蓋陵昊蒼。”
(2).指 虞舜 所作《卿雲歌》。語本《尚書大傳》卷一下:“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雲》……於時八風循通,卿雲藂藂。”藂,同“ 叢 ”。 唐 李善 《上<文選注>表》:“ 媧 簧之後,掞叢雲之奧詞。”
青玉
(1).碧玉。《呂氏春秋·孟春》:“﹝天子﹞載青旂,衣青衣,服青玉。” 南朝 梁元帝 《言志賦》:“柱何用於黃金,案寧勞於青玉。”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石二·青玉》:“按《格古論》云:‘古玉以青玉為上,其色淡青,而帶黃色。’”
(2).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傷逝》:“ 庾文康 亡, 何揚州 臨葬云:‘埋玉樹箸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後因以“青玉”為敬稱他人遺體的套語。 宋 蘇軾 《書黁公詩後》詩:“霜顱隱白毫,鎖骨埋青玉。”
(3).喻青翠的植物。指綠竹。 唐 楊巨源 逸句:“一院緑錢童子拂,千竿青玉主人栽。” 宋 梅堯臣 《景純以侍兒病期與原甫月園為飲》詩:“腮肥頂瘦裁青玉,鑽鑿商聲五音足。” 元 楊維楨 《小遊仙》詞:“青玉參差嶰管裁,琯中吹得鳳凰來。”
(4).喻青翠的植物。指翠柏。 唐 駱浚 《題度支雜事典庭中柏樹》詩:“乾聳一條青玉直,葉鋪千疊緑雲低。”
(5).喻青翠的植物。指碧荷。 唐 元稹 《高荷》詩:“颭閃碧雲扇,團圓青玉疊。”
(6).喻竹蓆。 唐 曹松 《碧角簟》詩:“八尺碧天無點翳,一方青玉絶纖塵。”
江波
江水;江中波浪。《文選·左思<蜀都賦>》:“貝錦斐成,濯色江波。” 劉逵 注引 譙周 《益州志》:“ 成都 織錦既成,濯於江水。” 宋 朱熹 《次敬夫登定王台韻》:“山色愁無盡,江波去不回。” 明 黃哲 《過梁昭明太子墓》詩:“虎戰龍爭二十秋,江波日夜自東流。” 王統照 《遺音》:“江邊的風,受了水氣的調和,雖是秋末冬初,尚不十分冷冽,有時吹了些樹葉子落到江波上,便隨著微細的波花,無蹤影的流去。”
夷曠
襟懷夷曠
僧庵
佛寺;佛庵。 唐 陸龜蒙 《殘雪》詩:“何谿背林處,猶覆定僧庵。”
民舍
民家房舍。《漢書·五行志上》:“ 成帝 建始 三年夏,大水……壞官寺民舍八萬三千餘所。”《後漢書·西南夷傳·哀牢》:“ 哀牢 三千餘人攻 博南 ,燔燒民舍。” 唐 嚴維 《送薛居士和州讀書》詩:“ 楚 地 巢 城民舍少,煙村社樹鷺湖秋。”
區分
(1) 劃分;區別;辨別;分辨
不到四歲的小孩很難區分昨天和一星期以前這種時間的差別
(2) 處理;處置
本院依法區分
周覽
(1).遍覽;巡視。 戰國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賦》:“臣少曾遠遊,周覽九土,足歷五都。” 宋 司馬光 《進<資治通鑑>表》:“每患 遷 固 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徧,況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 清 林則徐 《體察洋面堵截情形折》:“擬於旬日之間,出赴中路之 虎門 澳門 等處,與水師提臣 關 ( 關天培 )乘船周覽,以便相機度勢,通計熟籌……隨時會同 鄧 ( 鄧廷楨 )等覈實辦理。”
(2).謂細看。 唐 韓愈 《答殷侍御書》:“辱賜書,周覽累日,竦然增敬。”
未消
不用,不要。《朱子語類》卷六五:“向前便是陽,纔收退便是陰;意思纔動便是陽,纔靜便是陰。未消別看,只是一動一靜便是陰陽。”《警世通言·萬秀娘仇報山亭兒》:“只聽得林子內大喊一聲,叫道:‘ 紫金山 三百個好漢且未消出來,恐怕諕了小員外共小娘子!’”
半日
(1) 一天之半
(2)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頗久
回舟
猶回船。 南朝 齊 謝朓 《新治北窗和何從事詩》:“迴舟方在辰,何以慰延頸。” 唐 包何 《婺州留別鄧使君》詩:“迴舟映沙嶼,未遠剩相思。”
兩岸
水流兩旁的陸地。《宋書·劉鍾傳》:“ 循 先留別帥 范崇民 以精兵高艦據 南陵 ,夾屯兩岸。” 唐 李白 《望天門山》詩:“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元 薩都剌 《江浦夜泊》詩:“棹歌未斷西風起,兩岸菰蒲雜雨聲。” 茅盾 《子夜》一:“現在沿這 蘇州河 兩岸的各色船隻都浮得高高地,艙面比碼頭還高了約莫半尺。”
吐吞
吞吐。常用以形容山水爭雄之勢。 唐 韓愈 《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山狂谷很相吐吞,風怒不休何軒軒。” 宋 王安石 《崑山慧聚寺》詩之二:“峰嶺互出沒,江湖相吐吞。” 明 張羽 《金川門》詩:“利石侔劍戟,風濤相吐吞。” 清 顧夢遊 《焦山紀游》詩:“直上轉蒼翠,雲際猶吐吞。”
江天一色
浩瀚的江水與天際融匯成一種顏色,不能分辨。形容江面寬闊,景色壯美
斷續
時而中斷,時而繼續
他一手扶著犁把,斷續地吆喝著牲口
時尚
當時的風尚;一時的習尚
仿照當時宮廷婦女服裝的樣式和時尚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夙昔吾何幸,龍門獲御公孫應時《挽曾原伯大卿》
- 有德無年亦可矜,臘鵝興謗竟難明徐鈞《昭明太子》
- 壯毛抽寸霜,烈膽磨尺鋼
- 陰律隨寒改,陽和應節生裴度《至日登樂遊園》
- 相知恨不早,乘興乃無恆
- 羈臣即今百憂集,永痛母氏崩心胸吳則禮《續百憂集行》
- 搔首賡險韻,杜陵不勝簪曹冠《涵碧亭三首》
- 歷晉更唐歲月多,玩珠龍尚枕山阿王邁《蓬萊閣》
- 東郡隄郡繇苦,曏來煙火疏
- 自然子母繁,翠蔓相連結劉子翬《劉致中惠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