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螳螂形異小蜘蛛,何謂螵蛸之母乎。
大抵方言原各判,未精爾雅舛相呼。
中郎博物知機早,御者開君喻理殊。
一介陰蟲能識節,仲舒三策語非誣。
詩詞問答
問:《月令七十二候詩·五月芒種節三候·其二十五·螳螂生》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虞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五十七
2. 鄭注云螳螂螵蛸母也按蠨蛸毛傳謂之長踦引郭璞曰小蜘蛛長腳者陸璣雲一名長腳其形與螳螂絕不類何雲是其母乎若螵蛸著木形如半繭尚未化成更不得以螳螂為母也
參考注釋
螳螂
螳螂屬或者有關屬(螳螂總科)的昆蟲,具有長的前胸,取食其它昆蟲,用前肢抱握好像念經但是對人類無害
蜘蛛
動物名。節肢動物門,蛛形綱,蛛形目的動物。身體長圓形,分頭胸和腹兩部,有腳四對。 * 尖端能分泌粘液,在空氣中凝成絲,用以結網捕食昆蟲
何謂
(1)
(2) 什麼叫做;什麼是
何謂靈感?
(3) 指什麼;是什麼意思。用於詢問(後面常帶“也”字)
此何謂也?
螵蛸
螳螂的卵塊,螳螂產卵子的房,又名蜱蛸。產生桑樹上的名桑螵蛸,可入藥。烏賊魚骨也叫螵蛸
大抵
大概;大致
方言
一種語言中跟標準語有區別,主要用在口語上或口頭上的地區性或區域性的語言變體
爾雅
中國古代最早解釋詞義的專著,漢代學者綴輯而成。《漢志·爾雅》30篇,傳至今只有19篇。後世經學家多用以考證解釋儒家經典的 義意,遂成為《十三經》之一,注釋《爾雅》的有晉人郭璞(注)、宋人邢昺(疏)、清人邵晉涵(爾雅正義)、郝懿行(爾雅義疏)
中郎
(1).官名。 秦 置, 漢 沿用。擔任宮中護衛、侍從。屬郎中令。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署長官稱中郎將,省稱中郎。 漢 蘇武 、 蔡邕 曾任中郎將,後世均以中郎稱之。 唐 杜甫 《送顧八分文學適洪吉州》詩:“ 中郎 石經後, 八分 蓋憔悴。” 宋 劉克莊 《沁園春·十和林卿得女》詞:“ 中郎 傳業, 蔡琰 詞章。”此指 蔡邕 。 元 張翥 《上京秋日》詩:“ 中郎 節在仍歸 漢 ,校尉城空罷護 羌 。”此指 蘇武 。
(2).次子。 元 成廷珪 《戚戚行》:“大郎荷鍤北開河,中郎買刀南討賊。”
博物
(1) 舊時對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學科的總稱
(2) 知道許多事物
博物洽聞
知機
同“ 知幾 ”。《素問·離合真邪論》:“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掛以髮,不知機者扣之不發。” 王冰 註:“機者動之微,言貴知其微也。” 唐 崔顥 《古遊俠呈軍中諸將》詩:“少年負膽氣,好勇復知機。”《警世通言·喬彥傑一妾破家》:“世事紛紛難訴陳,知機端不誤終身。” 魯迅 《偽自由書·從幽默到正經》:“所以知機的人,必須也和大家一樣哭喪著臉,以免於難。”參見“ 知幾 ”。
御者
(1).駕御車馬的人。《儀禮·既夕禮》:“御者執策,立於馬後。”《孟子·滕文公下》:“御者且羞與射者比。”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爾廼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覩一麗人,於巖之畔,廼援御者而告之。”
(2).侍從。《儀禮·既夕禮》:“御者四人皆坐持體。” 鄭玄 註:“御者,今時侍從之人。”《韓非子·內儲說下》:“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後漢書·梁冀傳》:“ 壽 見 宮 ,輒屏御者,託以言事,因與私焉。”《資治通鑑·漢哀帝建平元年》:“帝與昭儀坐,使御者 於客子 解篋緘,未已。” 胡三省 註:“御者,侍者也。”
(3).謂值班的小吏。《禮記·文王世子》:“雞初鳴而衣服,至於寢門外,問內監之御者曰:‘今日之安否何如?’” 鄭玄 註:“御,如今小史直日矣。”
一介
一個
一介之使。——《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陰蟲
(1).冰蠶。 王嘉 《拾遺記·虞舜》附 南朝 梁 蕭綺 錄:“陽燎出於冰木,陰蟲生於炎山。”
(2).秋蟲,如蟋蟀之類。 南朝 宋 顏延之 《夏夜呈從兄散騎車長沙》詩:“夜蟬當夏急,陰蟲先秋聞。” 宋 梅堯臣 《夏日晚霽》詩:“寳氣無入發,陰蟲入夜鳴。”
(3).蝦蟆。 晉 陸機 《漏刻賦》:“伏陰蟲以承波,吞恆流其如挹。”《文選·陸倕<新漏刻銘>》:“靈虬承注,陰蟲吐噏。” 李周翰 註:“陰蟲謂蝦蟆。”
仲舒
漢 哲學家、今文經學家 董仲舒 。專治《春秋公羊傳》,強調“天人之際,合而為一”之說。 三國 魏 應璩 《與侍郎曹長思書》:“才劣 仲舒 ,無下帷之思;家貧 孟公 ,無置酒之樂。”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仲舒 專儒, 子長 純史。” 唐 張說 《酬崔光祿冬日述懷贈答》詩:“才雄 子云 筆,學廣 仲舒 帷。”舊題 明 王世貞 《鳴鳳記·秋夜女工》:“不用 仲舒 謀,權回 范蠡 舟,舊江山都是新愁。”
三策
(1).三道計謀。《史記·蘇秦列傳》:“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計也。”
(2). 漢 董仲舒 以賢良對天人三策,為 武帝 所賞識,任為 江都 相。後用為典實,借指經世良謀。 宋 范成大 《乙未元日書懷》詩:“縱有百年今過半,別無三策但當歸。” 明 汪廷訥 《種玉記·贈玉》:“空埋沒天人三策,枉思量談笑封侯。”
(3).三篇策論。《西遊記》第九回:“及廷試三策, 唐王 御筆親賜狀元,跨馬遊街三日。”
標籤:芒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