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仙岩原文
絕棧浮晴靄,磨崖極目賒。
飛檐擎逝水,坐鳥話平沙。
棋押波心月,瀑濺木末花。
仙真何處是,塵世即煙霞。
詩詞問答
問:題仙岩的作者是誰?答:吳士驥
問:題仙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題仙岩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麻韻 出處:古今圖書集成
參考注釋
晴靄
清朗的雲氣。 唐 李鹹用 《富貴曲》:“畫藻雕山金碧彩,鴛鴦疊翠眠晴靄。” 宋 蘇軾 《夜直秘閣呈王敏甫》詩:“瓦弄寒暉鴛臥月,樓生晴靄鳳盤雲。” 郭沫若 《塔·喀爾美蘿姑娘》:“ 瑞華 的表情就好像雨後的秋山一樣,是很靜穆的,而她的是玫瑰色的春郊的晴靄。”
磨崖
亦作“ 磨厓 ”。1.山崖石壁上鐫刻的文字。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南屏興教磨崖》:“今 南屏山 興教寺 磨崖,《家人》卦、《中庸》、《大學》篇, 司馬公 書,《新圖經》不載。” 元 馬致遠 《哨遍·張玉嵓草書》套曲:“通三昧,磨崖的本,畫贊初碑。”
(2).磨平山崖石壁鐫刻文字。 明 郭貞順 《上俞將軍》詩:“但屬壺民歌太平,磨厓勒盡 韓山 石。” 清 顧炎武 《浯溪碑歌》:“ 真卿 作大字,筆法名天下,磨厓勒斯文,神理遺來者。” 金松岑 《文學上之美術觀》:“異日者龍跳虎臥,磨崖 昆崙 之巔;波涌雲垂,張樂 洞庭 之澤。”
(3).磨擦山崖。 宋 蘇軾 《黃牛廟》詩:“山下耕牛苦磽確,兩角磨崖四蹄溼。”
極目
遠望,盡目力所及
平原遠而極目兮。——王粲《登樓賦》
極目四望。——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義律極目遠望。——《廣東軍務記》
飛檐
亦作“ 飛簷 ”。我國傳統建築檐部形式之一。屋檐上翹,若飛舉之勢。常用於亭、台、樓、閣、廟宇、宮殿等建築上。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香亭三間五座,三面飛簷,上舖各色琉璃竹瓦,龍溝鳳滴。” 秦牧 《社稷壇抒情》:“這壇後的宮殿是華麗的,飛檐、斗拱、琉璃瓦、白石階……真是金碧輝煌!”
見“ 飛檐 ”。
逝水
(1).指一去不返的流水。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光陰可惜,譬諸逝水。” 唐 許渾 《重遊練湖懷舊》詩:“榮枯盡寄浮雲外,哀樂猶驚逝水前。” 清 俞蛟 《夢廠雜著·遊蹤選勝·萬柳堂記》:“幾曾逝水留雲住,猶記殘花撲酒香。”
(2).比喻流逝的光陰。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舞衫歌扇,儀態萬方,彈指繁華,總隨逝水。”
平沙
(1).指廣闊的沙原。 南朝 梁 何遜 《慈姥磯》詩:“野雁平沙合,連山遠霧浮。” 唐 張仲素 《塞下曲》:“朔雪飄飄開 雁門 ,平沙歷亂轉蓬根。”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桂林集句》詞:“平沙細浪欲盡,陡起忽千尋。”
(2).含沙量一般的沙地。對“輕沙”、“重沙”而言。《清史稿·食貨志一》:“ 河南 沙荒地三萬三千餘頃。可墾者分三等:曰輕沙,曰平沙,曰重沙。”
心月
佛教語。謂明淨如月的心性。語本《菩提心論》:“照見本心,湛然清淨,猶如滿月,光遍虛空,無所分別。”《五燈會元·青原信禪師法嗣· * 希明禪師》:“心月孤圓,自生違背,何異家中捨父,衣內忘珠。” 宋 蘇軾 《謝蘇自之惠酒》詩:“我今不飲非不飲,心月皎皎長孤圓。”
木末
樹梢。《楚辭·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漢 張衡 《西京賦》:“陵重巘,獵昆駼,杪木末,擭獑猢。” 南朝 梁 劉孝標 《東陽金華山棲志》:“夫鳥居山上,層巢木末;魚潛淵下,窟穴泥沙。” 明 王守仁 《宏上人所蓄秋山圖》詩:“仙槎影沒銀漢遠,木末芙蓉為誰剪?” 清 鄭珍 《江邊老叟詩》:“君不見壬寅 松滋 決七口,閭殫為江 * 吼;北風三日更不休,十室登船九翻覆。老夫無船上木末,稚子衰妻復何有!”
仙真
道家稱昇仙得道之人。 唐 李白 《上雲樂》詩:“生死了不盡,誰明此胡是仙真?” 宋 晏殊 《拂霓裳》詞:“禱仙真。願年年今日,喜長新。”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白雲觀》:“相傳十八日夜內必有仙真下降,或幻遊人,或化乞丐。”
何處
哪裡,什麼地方。《漢書·司馬遷傳》:“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唐 王昌齡 《梁苑》詩:“萬乘旌旗何處在?平臺賓客有誰憐?”《宋史·歐陽修傳》:“ 脩 論事切直,人視之如仇,帝獨奬其敢言,面賜五品服。顧侍臣曰:‘如 歐陽脩 者,何處得來?’” 茅盾 《一個女性》五:“但是何處有愛呢?何處是愛呢?”
塵世
佛教、道教等指人世間,現實世界
煙霞
煙霧和雲霞,也指“山水勝景”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勿以朝野殊,窮通理不隔李流謙《贈聽聲上官術士》
- 龐眉八十老,扶杖來蹣跚張栻《陪安國舍人勞農北郊分韻得闌字》
- 昔年雙頡頏,池上靄春暉
- 山林豈真遁,江海詎忘君趙蕃《訪梅仙宅》
- 謙居髯松下,優在良梓前陳棣《再次韻柏桐軒》
- 吟得詩成還未吐,要留此景著胸中方恬《無題》
- 惆悵懷平素陸機《詩》
- 隙影窺蟾滴,芸香散篋書鄭括蒼《水國》
- 之子西南秀,名在賢能書權德輿《送密秀才吏部駁放後歸蜀,應崔大理序》
- 左平右墄,上圓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