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大戰(2)
戰事一直持續到了年底。以色列軍隊已推進到埃及邊境。面對軍事上的失利和聯合國的強大壓力,阿拉伯五國只好接受聯合國的調停,先後同以色列達成停戰協定。
第一次中東戰爭遂告結束。
然而,仇恨並沒有結束。由於戰爭使四五百萬原居住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流離失所,大戰的危險仍一觸即發。
1956年10月,以蘇伊士運河事件為導火線,又爆發了第二次中東戰爭。
蘇伊士運河是溝通印度洋與大西洋的重要水道,也是東南方海運的生命線。自19世紀中葉以來,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落到了英、法兩國手中。但納賽爾領導埃及革命勝利後,為了領土主權的完整和經濟建設的需要,於1956年7月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管理權。這一行動引起英、法等國的強烈恐慌,竟以發動戰爭相威脅。聯合國也未能就此做出有效決定。10月29日,以色列突然向埃及發動進攻,直逼蘇伊士運河。第二天,英、法兩國也對埃及宣戰,以空軍為先導,在對埃及重要城市進行狂轟濫炸之後,從塞得港登入,與以色列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埃及軍隊寡不敵眾,節節敗退。
但是,英、法、以等國的野蠻侵略行徑,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動。蘇聯、中國當即表示將派遣志願軍支援埃及。美國也反對戰事擴大。在各方面強大壓力下,11月6日,英、法不得不宣布停火。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隨後開進中東,監督英、法、以三國撤軍。
埃及儘管經受了戰爭的洗禮,但終於收回了運河的主權,此後十年中,阿拉伯國家的團結不斷加強,並廣泛訂立了軍事同盟。
1964年,在阿拉伯各國的支持下,喪失家園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67年5月22日,埃及總統納寨爾在阿拉伯國家的要求下,宣布封鎖亞喀巴灣的蒂朗海峽,禁止以色列船隻通行,導致了第三次中東戰爭的爆發。
亞喀巴灣是位於西奈半島與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的一個狹長海灣。在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後,亞喀巴灣已成為以色列通往紅海的唯一通道,也是以色列商品進出口的命脈。所以以色列立刻進入緊急戰備狀態,並推出“獨眼將軍”達揚為新任國防部長,達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去了左眼。但仍不失為優秀的軍事將領,也是第一、二次中東戰爭中的重要軍事指揮員。
6月5日,當各種和平努力未能奏效後,以色列在埃及、約旦和敘利亞三國邊境同時發起進攻。阿拉伯世界的十三個國家立即對以色列宣戰。從表面上看,雙方力量的對比十分懸殊,以色列的人口不過是阿拉伯十三國的1/42,土地僅及其1/500,軍隊和裝備的數量也遠遠低於阿拉伯國家。以色列深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打對抗戰、消耗戰,以色列必敗無疑,所以它採取了突襲快攻閃電戰法。5日凌晨,以色列空軍成功地偷襲了埃及、約旦和敘利亞的空軍基地,使這三個國家損失了數百架戰鬥機,基本上失去了制空權。接著,30萬以色列陸軍以坦克為先導,向西越過以、埃邊境,進入西奈半島,占領加沙走廊,把埃軍攆到蘇伊士運河對岸,完全控制了亞喀巴灣;向東攻入約旦,占領約旦河西岸大部地區,並攻陷了聖城耶路撒冷;向北則攻占了敘利亞的戰略要地戈蘭高地。開戰僅三天,以色列已占領了比其原領土大三倍的阿拉伯領土! 聯合國自6月5日起召開緊急會議,但爭論的結果只通過了要求雙方停火的決議。以色列立即表示歡迎。喪師失地的阿拉伯國家自然不甘心失敗,但承受不住戰爭壓力的約旦在7日接受了停火;8日,埃及停火;9日,敘利亞停火。到12日戰事完全平息。
歷時僅6天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使以色列獲得了巨大的領土利益,並且拒絕從被占領土上撤軍。結果撤軍問題成為國際上一場曠日持久的大爭吵,年復一年達不成有效的決議。這無疑是在海灣地區埋下了一顆定時 * 。此後阿、以雙方摩擦不斷,並終於在六年之後,爆發了第四次中東之戰——“贖罪日戰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