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志高-岳飛
岳飛(1103~1142),宇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屢建奇功,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將。
岳飛出身於一個農民家庭。祖上世世代代都在黃土地上勤懇耕作。父親岳和是個忠厚的莊稼人。他家省吃儉用,常常用節省的糧食幫助饑民度過荒年。鄰居有侵占岳家耕地的,岳和乾脆割給他;有借錢不還的,也就不要了。
這種忠厚治家的傳統直接影響了岳飛。傳說岳飛降生時,有一隻像大雁一樣的大鳥飛鳴而過,所以父親為他起名叫鵬舉。岳飛沒滿月,黃河決口,母親姚氏抱著岳飛坐到一個大沙瓮里,才幸免於難。
岳飛小時候,家裡很貧窮。母親含辛茹苦,親自教他讀書。沒有錢買紙筆,就用樹枝作筆,沙地作紙,在地上練習寫字。他寡言少語,但學習十分用功。尤其喜歡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崇拜諸葛孔明等濟世名臣。
他小時還曾寫聯寄志:“諸葛大名垂宇宙,元戎小隊出郊圻。”表明他將來要像諸葛武侯那樣報效國家,拯救人民,建功立業。他曾遊歷泰山,寫下“流水崇山懷作者,春蘭幽竹契風人”,寄託了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對名人志士的仰慕。
岳飛不僅用功讀書,精心學習兵法,而且刻苦練習武藝。傳說中他生就一身神力,未成年就能拉開300斤的弓,8石的弩;向周同學習箭法,能左右開弓,箭無虛發。其實,岳飛這身武藝完全是練出來的。
岳飛生活的時代,正是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時代。國難當頭,匹夫有責,岳飛決心練好武藝,保家衛國。他12歲那年,投到一位外號“搬不動”
的老師門下。“搬不動”並不教他武藝,卻每天讓他手拿鎬钁、肩挑扁擔,在山下挖坑擔水栽樹。一連兩個多月,滿山遍坡全栽滿了樹。可“搬不動”
還不說教習武藝的事。岳飛心想,我為報效國家,前來求師學武,不能光栽樹呀。“搬不動”看出岳飛的心事,笑笑說:“功夫志中來,志在耐中磨。”
過了三個多月,樹栽完了,他幫師傅乾雜括,師傅還是不提學武。岳飛掛念老母,提出回去看望老母,“搬不動”說:“要學武藝,功在苦中練;要想衛國,須先舍小家,哪有學不到武藝,就中途退卻的道理?”從此岳飛再也不提回家了。
春節將臨,“搬不動”把岳飛叫來說:“你來到我這裡共栽了三千六百棵樹,從明天早上開始,你去把這些小樹一棵棵挨個兒搖一搖,不準折斷一枝,不準漏掉一棵,太陽不出來,就得搖完。”從此,岳飛半夜就起床,打水掃地伺候好師傅就去搖樹。開始,累得腰酸腿疼,太陽出來,剛剛搖完。
到第十天,離日出還有一個時辰,岳飛就搖完了,腰不酸,氣不喘。正好“搬不動”也來到了,他撫著岳飛的頭說:“鵬舉呀,俗話說,功夫,功夫,全在工夫。沒有工夫,哪有功夫!看來,你跟我一年,功夫學得差不多了,明天可以回你母親那裡去了。”岳飛很奇怪,說:“師傅,你還沒教我武藝呢!”
“搬不動”搖搖頭說:“武藝我不教,我只是教你一點武藝之外的功夫,有了這點根基,你學什麼都不難了。”
岳飛辭別了“搬不動”,回到家後又跟周同師傅學習箭法,後來果然練就一身絕技。
宣和四年(1022),岳飛應募出征,母親在他背上用衣針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10年後,岳飛已經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元帥了。他在《滿江紅》一詞里寫道:“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抒發了他不慕功名,不圖利祿,以身報國,只爭朝夕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