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網>> 故事大全>> 名人故事>> 僅有的“自由”正文

僅有的“自由”

1840 年 2 月,在德國杜伊茨一個黑洞洞的軍營暗堡里,一個嬰兒誕生了。
他,就是後來成為國際 * 主義活動家的奧古斯特·倍倍爾。
倍倍爾出身貧寒,父母早亡,為了謀生,他十四歲就進了一個手工作坊當上镟工學徒。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的德國,手工工場正向著機器生產過渡,資本主義在迅速發展。資本家為了加強競爭,殘酷地從工人和學徒身上榨取血汗。倍倍爾的學徒生活當然逃脫不了整個社會環境的制約。他每天早晨五點鐘開始幹活,一直乾到晚上七點,中間沒有休息。他唯一能夠外出的時間是星期天上午——作坊主準許他上教堂做禮拜。倍倍爾像一隻囚禁在籠子裡的小鳥,當然不願將僅有的“自由”時間消磨在教堂里。為了免被識破,他總是先去教堂打聽唱哪首讚美詩,由哪個牧師講道,然後溜出去遊玩。
有一個星期天遇到了不測。吃晚飯時,作坊主問他:“倍倍爾,今天去教堂了嗎?”
“去了!”他大膽地回答。
“唱的是什麼讚美詩?”
“第十五號讚美詩。”這一說,引得作坊主的兩個女兒在一旁咯咯地笑了起來。
“哪位牧師講道?”
“馬丁牧師”。又答錯了,引起鬨堂大笑。原來,這天上午,倍倍爾到教堂的時候,因為太早,教堂職員還沒有把當天的讚美詩的號碼掛出來,倍倍爾看到的是上一次的號碼。
由於這個疏忽,作坊主再也不允許他上教堂了。從此,倍倍爾喪失了僅有的這一點“自由”時間。
僅有的“自由”0

精彩推薦:

  • 向警予智爭上學權
  • 把總丟醜
  • 三隻小板凳
  • 人民的反抗
  • 科西嘉來的“鄉下佬”
  • 諷刺“小傻瓜”
  • 窮人不好惹
  • 巴金哪兒去了?
  • 不讓同學掉隊
  • 祖國到處是戰士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