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本而後有文,讀三代兩漢之書,養其根,俟其實; 舍希賢莫由希聖,守先正大儒之說,尊所聞,行所知。

名人名家書院

對聯全文

上聯:先有本而後有文,讀三代兩漢之書,養其根,俟其實;
下聯:舍希賢莫由希聖,守先正大儒之說,尊所聞,行所知。

對聯備註:

(清-呂璜《秀峰書院講堂聯》;呂月滄題廣西秀峰書院講堂)

參考注釋

而後

[then;after that] 以後;後來;然後

鳴呼!今而後(以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清· 袁枚《祭妹文》

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志。—— 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大家先議一議,而後正式表決

三代

[the three ancient Chinese dynasties——Hsia, Shang and Chou]∶指中國古代夏、商、周三個朝代

兩漢

[Western Ha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 指西漢和東漢(1066—221 B.C.)

其實

(1) [actually;in fact]∶承上文轉折,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

畫家其實並非不懂世故

(2) [really]∶確實;的確

其實不是她說的那個意思

希賢

(1).謂仰慕賢者,願與之齊等。 宋 周敦頤 《通書·志學》:“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

(2).指效法賢人。 明 徐霖 《繡襦記·剔目勸學》:“賣釵收古典,勸郎希聖希賢,窮理義坐青氊。”

希聖

效法聖人;仰慕聖人。 三國 魏 李康 《運命論》:“文章之貴,棄於 漢祖 ,雖…… 孟軻 、 孫卿 ,體二希聖。” 宋 范仲淹 《上張右丞書》:“希聖者,亦聖人之徒也,從容正道,不能維其末。” 宋 周敦頤 《通書·志學》:“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乾稱上》:“希聖友賢,成身以順親,即所以順天。”

先正

(1).亦作“ 先政 ”。前代的賢臣。《書·說命下》:“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 孔 傳:“正,長也,言先世長官之臣。”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惟祖惟父,股肱先正,其孰恤朕躬。” 晉 陸機 《辯亡論下》:“山川之險易守也,勁利之器易用也,先政之策易循也。”《北齊書·高勱傳》:“臣以蒙幼,濫叨拔擢,雖竭庸短,懼忝先政。” 宋 岳飛 《御書屯田三事跋》:“臣聞先正 司馬光 有言:德勝才,謂之君子。”

(2).泛指前代的賢人。 宋 邵博 《聞見後錄》卷三:“世謂先正論三江以味別,自 孔子 刪定《書》以來,學者不知也。” 明 宋濂 《題鄭北山追復誥後》:“會予有千里之役,始獲見此卷,走筆識之,殊不暇詳。若夫公之大節與賊 檜 ( 秦檜 )之姦,諸先正已極論之,亦不待詳也。” 清 惲敬 《<誦芬錄>序》:“《誦芬録》者,録 滎陽 鄭氏 自 浦江 遷 歸安 諸先正之言行也。” 章炳麟 《與人論國學書》:“及其自抒膺臆,糾葛不馴,虛張類例,以奮筆施評於先正。”

(3).前代的君長。《禮記·緇衣》引逸《詩》:“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 鄭玄 註:“先正,先君長也。”

大儒

[learned and famous scholar] 舊時指學問淵博著名的學者

所聞

所聽到的;所知道的。《商君書·更法》:“夫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漢書·劉向傳》:“臣幸得託肺附,誠見陰陽不調,不敢不通所聞。” 晉 陶潛 《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漢 ,無論 魏 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孫文定公》:“人君耳習於所聞,則喜諛而惡直。”

行所

即行在所。 漢 班固 《西都賦》:“行所朝夕,儲不改供。”《魏書·術藝傳·徐謇》:“ 高祖 幸 懸瓠 ,其疾大漸,乃馳驛召 謇 ,令水路赴行所,一日一夜行數百里。”《南史·宋紀上·武帝》:“師旋, 晉 帝遣侍中黃門,勞師於行所。”參見“ 行在所 ”。

舊時同行組織的公所。《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擬抵制禁例策》:“行有行所,有行長,會議於行所,總制於行長。”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