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頂講寺六度萬行妙道凝玄幽贊法華秘典 圓覺道場一心三觀法流湛寂恢弘智顗初門

佛教

對聯全文

上聯:華頂講寺六度萬行妙道凝玄幽贊法華秘典
下聯:圓覺道場一心三觀法流湛寂恢弘智顗初門

對聯備註:

(劉操南題天台國清寺大雄寶殿)

參考注釋

講寺

(1).佛教語。指講經說法的寺院。《魏書·釋老志》:“夫山海之深,怪物多有,姦淫之徒,得容假託,講寺之中,致有凶黨。”

(2).特指區別於禪寺和律寺的“教寺”。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餘·方外玄蹤》:“為僧之派有三:曰禪,曰教,曰律。今之講寺,即 宋 之教寺也。”

六度

(1).謂天、地、春、夏、秋、冬乃萬物之制度。《淮南子·時則訓》:“制度,陰陽大制有六度:天為繩,地為準,春為規,夏為衡,秋為矩,冬為權。繩者,所以繩萬物也;準者,所以準萬物也;規者,所以員萬物也;衡者,所以平萬物也;矩者,所以方萬物也;權者,所以權萬物也。”

(2).佛教語。又譯為“六到彼岸”。“度”是梵文pāramitā(波羅蜜多)的意譯。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槃(寂滅)之彼岸的六種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精慮(禪定)、智慧(般若)。 南朝 梁 王屮 《頭陁寺碑文》:“彼岸者,引之於有,則高謝四流,推之於無,則俯弘六度。” 唐 姚合 《贈王山人》詩:“既能施六度,了悟達雙林。” 清 錢謙益 《陸孟鳧墓志銘》:“方外之友 石林源 公合掌太息曰:君儒者也,於吾師之六度有合焉。”

妙道

至道;精妙的道理。《莊子·齊物論》:“夫子以為孟浪之言,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 漢 枚乘 《七發》:“今太子之病可無藥石、針刺、灸療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説而去也。” 宋 陸游 《感懷》詩:“妙道本自得,至言初不煩。”

幽贊

亦作“ 幽讚 ”。1.謂暗中受神明佐助。語出《易·說卦》:“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 高亨 註:“言聖人作《易》,暗中受神明之贊助,故生蓍草,以為占筮之用。”《隋書·音樂志下》:“降景福,凴幽贊。” 宋 蘇轍 《北京開二股河罷散日道場朱表》:“仰祈幽贊之功,式遏橫流之禍。”

(2).謂使隱微難見者明著。《漢書·兒寬傳》:“六律五聲,幽贊聖意。” 三國 魏 曹植 《王仲宣誄》:“彊記洽聞,幽讚微言。”

見“ 幽贊 ”。

秘典

含義深奧的典籍。 漢 仲長統 《昌言·損益》:“嗣 周氏 之祕典,續 呂侯 之祥刑。” 隋 江總 《皇太子太學講碑》:“紫臺祕典,緑帙奇文……靡不飾以鉛槧,彫以緗素。此文教之脩也。” 唐 慧淨 《雜言》詩:“龍宮祕典海中探,石室真言山處仰。” 元 吳萊 《寄柳博士》詩:“討論抽祕典,扈從得良臣。” 清 龔自珍 《為龍泉寺募造藏經樓啟》:“ 明 之士大夫席承平之清暇,往往探祕典,問玄文, zhi8那 盛有述作。”

覺道

(1).佛教指成佛正覺之路。 唐 岑參 《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浮圖》詩:“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2).猶覺得。《醒世恆言·白玉娘忍苦成夫》:“ 玉娘 也十數夜未睡,覺道甚勞倦。”《水滸傳》第四二回:“ 宋江 覺道這酒馨香馥郁,如醍醐灌頂,甘露灑心。”

一心

(1) [wholeheartedly;heart and soul]∶全心全意地;專心;一心一意

一心為革命

(2) [of one mind;be at one]∶齊心;同心

萬眾一心

三觀

佛教語。天台宗的基本教義之一。謂從事物緣起中觀悟空、假、中三諦。 隋 智顗 《摩訶止觀》卷五上:“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總中觀也。即《中論》所説不可思議一心三觀。” 明 破慳道人 《一文錢》:“立三觀,破三惑,成三德,捐思絶議,自證菩提。”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二二:“車中三觀夕惕若,七藏靈文電熠若。”

法流

(1).佛教語。相續不絕的佛法。 南朝 梁元帝 《謝敕送齊王瑞像還啟》:“身持淨戒,心抃法流。” 唐 王維 《為舜闍黎謝御題大通大照和尚塔額表》:“宿修梵行,願在法流者,覆以慚媿之衣,落其煩惱之髮。”

(2).佛教語。佛法流傳。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序》:“然法流東土,蓋由傳譯之勛。”

湛寂

沉寂。 唐太宗 《大唐三藏聖教序》:“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 唐 王季友 《鑒止水賦》:“疑金鏡之湛寂,若琉璃之至虛。”

恢弘

(1) [vast]∶寬闊;博廣

胸中幾雲夢,餘地多恢弘。——蘇軾《次韻程正輔游碧落洞》

氣度恢弘

(2) [stimulate]∶發揚

恢hong8志士之氣。——諸葛亮《出師表》

恢弘士氣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