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綱目繼春秋涑水司馬公賴筆削而史書不謬 由問學盡德性廬山白鹿洞辨異同而聖道始明

書院

對聯全文

上聯:作綱目繼春秋涑水司馬公賴筆削而史書不謬
下聯:由問學盡德性廬山白鹿洞辨異同而聖道始明

對聯備註:

(汪繹題湖北紫陽書院)

參考注釋

綱目

[detailed outline(of a subject)] 概要或細則。如《本草綱目》

必須給予時間,必須有調查綱目,還必須口問手寫,並同到會人展開討論。——《 <農村調查>序言》

春秋

(1) [a year]∶一年,四季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詩·魯頌·閟宮》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

(2) [age]∶年齡

(3)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我國古代名,指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國諸侯國爭霸的時代

(4)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史書名。儒家經典之一,相傳孔子根據魯國的編年史修訂而成

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涑水

指 宋 司馬光 。 司馬光 為 山西省 夏縣 涑水鄉 人,故稱。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四》:“ 涑水 語見《梁溪漫志》。” 清 鈕琇 《觚賸·芥葊自怡編序》:“焚膏檢較 涑水 《通鑑》。” 沉惟賢 《<萬國演義>序》:“雖有 涑水 之才,欲網羅散失,以為《泰東西通鑑》,未之或逮也。”

馬公

(1).公馬。 清 蔡奭 《官話匯解·禽獸魚蟲》:“馬公:兒騷。”

(2).神名。 清 顧張思 《土風錄》卷十八:“巫覡家私祀 馬公 ,見 明 錢希言 《獪園淫祀類》,雲 蘇州 花筵中以插花 馬公 為 五郎 部下傷官,巫祝稱為 馬總管 ,俗呼 馬阿公 ,別設矮席,先祀之,匆匆送去,肰後登謌。相傳 馬阿公 , 葑門 人,名 福 ,以賣菱為業,每晨擔菱出 閶門 ,過 宋相公 祠,必擇一雙為供。後與人爭擔不勝,登 滅渡橋 投水死,適 宋相公 神舟至此,因收作帳前驅使。是則其事本出 吳 中,巫家私相尊奉,遂及吾地,且為立廟,宜有司之禁止也。” 清 錢泳 《履園叢話·鬼神·馬公宋相》:“或雲 馬公 、 宋相 俱是 五通神 部下傷官, 湯文正公 滅燬淫祀時……惟 馬公 、 宋相 兩像,終不能動,問是何神,廟祝詭以財神對,乃釋之,至今鄉人猶存其祀。”

筆削

[improve;raise a literary composition to a better quality] 敬稱。請人修改文章

留情筆削,敦悅‘丘、墳’。——《晉書·皇甫謐傳》

史書

[historical records] 歷史書:記錄歷史的文獻

據史書記

問學

(1).求知;求學。《禮記·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 鄭玄 註:“問學,學誠者也。” 唐 蘇鶚 《蘇氏演義》卷上:“《學記》云:‘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小者則小鳴,叩之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謂善問學者,必待盡其詞理委曲之意。” 明 宋濂 《故紹慶路儒學正柳府君墓志銘》:“府君為兒時,重遲不戲,潛心於問學,及壯,益孳孳自治。”

(2).猶學問。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六:“試將此酒反觀我,胸中問學當日新。”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五》:“ 用修 自以工考訂饒問學,而 仲弘 、 天挺 ,屢以無辜遭劇詆,不亦寃哉。” 吳佐清 《中國仿行西法紡紗織布應如何籌辦俾國家商民均獲利益論》:“鯫生問學素陋,聞見不多,拉雜成篇,不知有當於萬一否。”

德性

(1) [moral character]∶道德品性

思言“尊德性”,而歸於“道問學”。——清· 劉開《問說》

(2) [disgusting]∶同“德行”( déxíng)

廬山

[Lushan Mountain] 山名,為中國著名避暑勝地。位於江西省九江以南,主峰海拔1474米,夏季涼爽,多霧,風景秀美,ya4熱帶作物茂盛

白鹿洞

洞名。在 江西省 星子縣 北 廬山 五老峰 下。 唐 貞元 中 李渤 與兄 涉 隱居讀書於此,畜一白鹿,因名。 唐 王建 《題別遺愛草堂兼呈李十君》詩:“君家 白鹿洞 ,聞道亦生苔。”《續資治通鑑·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 白鹿洞 在 廬山 之陽,常聚生徒數百人。”

異同

(1) [where two things coincide and where they do not;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相同和不同之處

分別異同

(2) [objection;dissent]∶異議

(3) [different]∶不一樣,不一致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諸葛亮《出師表》

聖道

(1).聖人之道。也特指 孔子 之道。《莊子·天道》:“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 漢 揚雄 《法言·問明》:“甚矣,聖道無益於庸也。”《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始自 秦 世,不師聖道,私以御職,姦以待下。” 唐 韓愈 《請復國子監生徒狀》:“今聖道大明,儒風復振,恐須革正,以贊鴻猷。”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見聖道之全者惟 顏子 。”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我出世的時候是 清 朝末年, 孔夫子 已經有了‘ 大成至聖文宣王 ’這一個闊得可怕的頭銜,不消說,正是聖道支配了全國的時代。”

(2).佛教謂出離生死煩惱之道。即“四聖諦”與“八正道”的合稱。《成實論·四無畏品》:“謂修聖道不能盡結,既不盡結,何能離苦?” 唐 道綽 《安樂集》卷上:“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聖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浄土。” 宋 陸游 《自警》詩:“聖道功殊淺,塵緣習未除。”參見“ 八正道 ”。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