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壯從戎,秉一腔義憤,血戰酬勛,數千里縱橫掃蕩,平寇平夷,功在江漢南北; 烈士年雖暮,念三朝隆恩,鞠躬盡瘁,卅余載休戚悲愉,為民為國,澤流粵海東西。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先生壯從戎,秉一腔義憤,血戰酬勛,數千里縱橫掃蕩,平寇平夷,功在江漢南北;
下聯:烈士年雖暮,念三朝隆恩,鞠躬盡瘁,卅余載休戚悲愉,為民為國,澤流粵海東西。

對聯備註:

(清-彭永彪《挽彭玉麟聯》)

參考注釋

先生

(1) [Mr.]

(2) 一般在一個男子姓氏後所用的一個習慣性的表示禮貌的稱呼

對杜先生講話

(3) 稱別人丈夫或對人稱自己的丈夫

(4) 舊時稱管帳的人

在商號當先生

(5) 舊時稱以說書、相面、算卦、看風水等為職業的人

算命先生

(6) 對長者的尊稱

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7) [teacher]∶老師

從先生授經。——清· 袁枚《祭妹文》

(8) [doctor]∶醫生

從戎

[enlist] 參軍

投筆從戎

一腔

(1).滿腹;滿胸。 元 關漢卿 《竇娥冤》第三折:“若果是一腔怨氣噴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滾似綿。”《西遊記》第八二回:“你看他做出那千般嬌態,萬種風情。豈知 三藏 一腔子煩惱。” 清 陳天華 《警世鐘》:“一腔無限同舟痛,獻與同胞側耳聽。” 郭小川 《大海浩歌》:“好,一腔膽略,好,一身風采。”

(2).表數量。用於宰殺的牲體,如羊、豬等。 唐 張鷟 《朝野僉載》卷四:“ 唐 姜晦 為吏部侍郎,眼不識字,手不解書,濫掌銓衡,曾無分別。選人歌曰:‘今年選數恰相當,都由座主無文章,案後一腔凍豬肉,所以名為 姜侍郎 。’”《水滸傳》第二回:“宰了一腔大羊,殺了百十箇鷄鵝。”《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少保大喜,賞了他一腔羊,一罎酒。”

義憤

[righteous indignation]基於正義公理激發的憤怒或對非正義的事情引起的憤慨

滿腔義憤

血戰

[bloody(或sanguinary)battle] 殘酷激烈的戰鬥

酬勛

亦作“酧勛”。見“ 酬勛 ”。

亦作“醻動”。亦作“酧勛”。對有功勳的人給以爵位等獎賞。 漢 史岑 《出師頌》:“介珪既削,列壤酬勛。”《明史·沉束傳》:“雖晉秩,未醻勛,宜贈封爵延子孫。” 清 秦松齡 《雜感》詩之二:“當日酧勛原異數,至今除患屢分防。”

千里

[the winged steed] 指千里馬

先王之千里。——《呂氏春秋·察今》

縱橫

(1) [in length and breadth;lengthwise and sidewise;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豎和橫互相交錯

眾壑縱橫。——《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猶有曲挺縱橫者。

刀戟縱橫。——《廣東軍務記》

(2) [with great ease;freely]∶奔放自如

筆意縱橫

(3) [move about freely;overrun]∶賓士無阻

縱橫四海

(4) [unbridled;unscrupulous]∶放肆;無所顧忌

(5) [rival political theories]∶指合縱連橫

掃蕩

[mop up;annihilate;exterminate;liquidate wipe out] 掃除滌盪;泛指徹底清除

掃蕩叛匪

假如提起一支屠城的筆,掃蕩了文壇上一切野草,那自然是快意的。——魯迅《“說不出”》

平夷

(1).平坦。《漢書·溝洫志》:“ 孫禁 所欲開者,在 九河 南 篤馬河 ,失水之跡,處勢平夷,旱則淤絶,水則為敗。” 漢 王粲 《初征賦》:“野蕭條而騁望,路周達而平夷。”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平》:“予後至 昌化縣 ,過一山,其下甚峻,至頂而平夷,名 走馬平 。”

(2).猶平安。《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是故循車馬,比卒乘,以備戎事。有難則以備不虞,平夷則以給朝事。” 明 郎瑛 《七修類稿·事物·沉氏藥》:“紛紛墓土黃金屑,片片段預告飛白玉芝,君主一斤臣四兩,調和服下即平夷。”

(3).平和;平易。 唐 柳宗元 《零陵三亭記》:“君子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寧平夷,恆若有餘,然後理達而事成。” 宋 張表臣 《珊瑚鉤詩話》卷一:“﹝詩﹞以平夷恬淡為上,怪險蹶趨為下。”

(4).蕩平;毀平。《南史·梁哀太子大器傳》:“吾自度死必在賊前,若諸叔外來,平夷 羯 寇,必前見殺,然後就死。” 唐 蘇頲 《壠上記·聞角聲》:“ 郗方回 葬婦於 驪山 ,使 會稽 郡吏 史澤 治墓,多平夷古墳。”

江漢

(1). 長江 和 漢水 。《書·禹貢》:“ 江 漢 朝宗於海。”《詩·小雅·四月》:“滔滔 江 漢 ,南國之紀。” 朱熹 集傳:“ 江 漢 ,二水名。” 北周 庾信 《周柱國大將軍紇乾弘神道碑》:“ 江 漢 之間,不驚雞犬; 樊 襄 之下,更多冠蓋。” 清 黃景仁 《黃鶴樓用崔韻》:“欲把登臨倚長笛,滔滔 江 漢 不勝愁。”

(2).指 長江 與 漢水 之間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區。古 荊楚 之地,在今 湖北省 境內。 晉 陸機 《演連珠》之四十:“ 江 漢 之君,悲其墜屨, 少原 之婦,哭其亡簪。”《後漢書·荀彧傳》:“ 紹 既新敗,眾懼人擾,今不因而定之,而欲遠兵 江 漢 ,若 紹 收離糾散,乘虛以出,則公之事去矣。”《文選·江淹<望荊山>詩》:“奉義至 江 漢 ,始知 楚 塞長。” 李善 註:“ 江 漢 , 荊 楚 之境也。”

(3).指 長江 與 漢水 之間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區。古 巴 蜀 之地。今 四川省 的東部地區。 唐 杜甫 《枯棕》詩:“嗟我 江 漢 人,生成復何有?” 仇兆鰲 註:“ 江 漢 ,指 巴 蜀 。”

(4).指 長江 與 漢水 之間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區。今 湖北省 及其附近地區。 陳毅 《吟fan1形勢》:“ 江 漢 飛傳 劉 鄧捷,中原重見 李 鄭 回。”

南北

(1) [north and south]∶北方和南方

(2) [from north to south]∶南端到北端之間的距離

烈士

(1) [martyr; fallen hero]∶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的人

烈士紀念

(2) [a person of high endeavor]∶有抱負、志向高遠的男子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三朝

(1).正月一日。為歲、月、日之始,故曰三朝。《文選·班固<東京賦>》:“春王三朝,會同 漢 京。” 李善 註:“三朝,歲首朔日也。”《漢書·孔光傳》:“歲之朝,曰三朝。” 顏師古 註:“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 唐 耿湋 《元日早朝》詩:“九陌朝臣滿,三朝候鼓賒。” 宋 楊萬里 《誠齋荊溪集序》:“戊戌三朝,時節賜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詩。”

(2).謂三日。 唐 李白 《上三峽》詩:“三朝上 黃牛 ,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3).舊時婚後或出生後第三日均稱“三朝”。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嫁娶》:“三日,女家送冠花、彩段、鵝蛋……並以茶餅鵝羊果物等合送去壻家,謂之‘送三朝禮’也。”《四遊記·玉帝起賽寶通明會》:“卻説那小公子 靈光 ,纔三朝便能言語。” 清 孫枝蔚 《新嫁娘》詩:“從今愁婦職,人莫羨三朝。”

(1).外朝、內朝、燕朝。《周禮·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 漢 鄭玄 註:“ 周 天子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內朝二。內朝之在路門內者或謂之燕朝。”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二:“古者天子三朝:外朝、內朝、燕朝。外朝在王宮庫門外,有非常之事以詢萬民於宮中。內朝在路門外,燕朝在路門內,蓋內朝以見羣臣,或謂之路朝,燕朝以聽政,猶今之奏事,或謂之燕寢。”

(2).指前後三代君主統治的時期。 唐 李德裕 《離平泉馬上作》詩:“十年紫殿掌洪鈞,出入三朝一品身。” 唐 李遠 《贈寫御容李長史》詩:“三朝供奉無人敵,始覺 僧繇 浪得名。” 宋 蘇軾 《題永叔會老堂》詩:“三朝出處共雍容,歲晚交情見二公。”

隆恩

厚恩,大恩。多指皇恩。 漢 禰衡 《鸚鵡賦》:“恃隆恩於既往,庶彌久而不渝。” 南朝 陳 徐陵 《梁貞侯重與王太尉書》:“斯實不世之隆恩,寧曰循常之恆禮。” 明 無名氏 《四賢記·囑託》:“謀事由人力,隆恩出帝書。”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訥親》:“朕誠不料十三年以來,加以隆恩渥澤,而 訥親 之忍心害理,竟至於此。”

鞠躬盡瘁

恭敬謹慎,竭盡心力。 明 宋濂 《先府君蓉峰處士阡表》:“祖妣夫人與顯考鞠躬盡瘁,誓勿蹶其門。”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選優》:“臣不敢不鞠躬盡瘁,以報主知。” 歐陽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三幕:“臣只有一片愚忠,鞠躬盡瘁。”亦作“ 鞠躬盡力 ”。 明 唐順之 《答徐存齋相公書》:“願以不計利鈍,鞠躬盡力之義,苦心其間。”

休戚

[weal and woe;joys and sorrows] 喜樂和憂慮;亦指有利的和不利的遭遇

休戚相關

為國

治國。《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 邢昺 疏:“為,猶治也。”《戰國策·秦策三》:“善為國者,內固其威,而外重其權。”《管子·國蓄》:“凡將為國,不通於輕重,不可為籠以守民。” 清 姚康 《<嵞山集>序》:“顧 楚 之為國, 唐 之為天下,當其時皆何如?”

粵海

中國 南部 廣東 一帶的海域,又作為 廣東 或 廣州 的代稱。 康有為 《過虎門》詩:“ 粵海 重關二 虎 尊,萬龍轟鬭事何存?” 章炳麟 《梁園客》詩跋:“ 粵海 有文士,少入詞苑。”此指 廣東 。 mao11東 《和柳亞子先生》:“飲茶 粵海 未能忘,索句 渝州 葉正黃。”此指 廣州 。

東西

(1) [thing]∶泛指各種具體或抽象的事物

吃東西

寫東西

(2) [people and animal]∶特指人或動物(常含喜愛或厭惡情感)

這小東西真可愛

媽,別理這東西,小心吃了他們的虧。——曹禺《雷雨》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