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六欲得六通悟七心之盡妄 焚五香清五濁掃八垢而皆空

名勝貴州12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去六欲得六通悟七心之盡妄
下聯:焚五香清五濁掃八垢而皆空

對聯備註:

(貴州安順楊聖廟)

參考注釋

六欲

[Six carnal desires] 佛教用語,指人的六種欲望,即se4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和人想欲;泛指欲望

七情六慾

六通

(1).謂上下四方無不通暢。 宋 黃庭堅 《和邢惇夫秋懷》詩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燭四時和。”參見“ 六通四辟 ”。

(2).佛教語。謂六種神通力:神境智證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證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證通(亦雲天耳通)、他心智證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隨念智證通(即宿命智證通,亦云宿命通)、漏盡智證通(亦云漏盡通)。神足通,謂其游涉往來非常自在;天眼通,謂得se4界天眼根,能透視無礙;天耳通,謂得se4界天耳根,聽聞無礙;他心通,謂能知他人之心念而無隔礙;宿命通,謂知自身及六道眾生宿世行業而無障礙;漏盡通,謂斷盡一切煩惱得自在無礙。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聖者始得。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汰法師 云:六通三明同歸,正異名耳。”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備詳,東土靡記。” 明 謝讜 《四喜記·詩禮趨庭》:“飛錫起金池,潦倒沙彌,六通五藴見□迷。”參閱《俱舍論·分別智品》。

(3).謂通解六試題。《宋史·仁宗紀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試醫官須引《醫經》《本草》以對,每試十道,以六通為合格。”《宋史·選舉志一》:“凡《三禮》、《三傳》、《通禮》每十道義分經註六道,疏義四道,以六通為合格。”

五香

(1).木名。即青木香。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三·木香》﹝釋名﹞引 唐 王懸河 《三洞珠囊》:“五香者,即青木香也。一株五根,一莖五枝,一枝五葉,葉間五節,故名五香,燒之能上徹九天也。”

(2).指茴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等五種調味香料。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小秦淮錄》:“小東門街食肆,多糊炒田鷄……五香野鴨、鷄鴨雜、火腿片之屬。”如:五香豆、五香豆腐乾。

(3).指都梁、鬱金、丘隆、附子、安息五種香料。陰曆四月八日 釋迦 誕辰用以溶水浴佛。 唐 韓鄂 《歲華紀麗·四月八日》:“八字之佛爰來,五香之水乃浴。”原註:“《高僧傳》:靡歌利頭四月八日浴佛,以都梁香為青色水,鬱金香為赤色水,丘隆香為白色水,附子香為黃色水,安息香為黑色水,以灌佛頂。”

五濁

(1).五種惡濁行為。《太平廣記》卷三引《漢武帝內傳》:“五濁之人,耽湎榮利,嗜味yin4色。”

(2).見“ 五濁惡世 ”。

八垢

佛教語。謂八種妄想,即念煩惱、不念煩惱、念不念煩惱、我煩惱、我所煩惱、自性煩惱、差別煩惱、攝受煩惱。 清 沉起鳳 《諧鐸·嬌娃皈佛》:“六根已浄,八垢須除。再為汝下一轉語。”參閱 宋 延壽 《宗鏡錄》。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