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學慕前徽爰萃六邑諸生於茲講習 文明昭新地佇看千秋百世貽厥謨猷

書院15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道學慕前徽爰萃六邑諸生於茲講習
下聯:文明昭新地佇看千秋百世貽厥謨猷

對聯備註:

(湖北紫陽書院)

參考注釋

道學

(1) [a Confucian school of philosophy of the Song dynasty]∶宋代儒家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等的哲學思想

(2) [affectedly moral]∶形容迂腐守舊

假道學

前徽

前人美好德行。 南朝 宋 顏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欽若皇姑,允迪前徽。” 南朝 梁 沉約 《奏彈王源》:“ 欒 郤 之家,前徽未遠。” 唐 韓愈 《譴瘧鬼》詩:“祖 軒 而父 頊 ,未沫於前徽。” 清 方文 《田居雜詠》之六:“我質本淺薄,安敢望前徽。”

諸生

[a student called a scholar who went to school in the Ming Dy- nasty] 明代稱考取秀才入學的生員為諸生

諸生學於太學。——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諸生許用德。——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於茲

(1).在此。《書·盤庚上》:“我王來,既爰宅於茲。” 孔 傳:“言 祖乙 已居於此。” 明 胡應麟 《詩藪·遺逸中》:“殘珠剩玉,淪沒淵海,能亡三嘆?因識其目於茲雲。”

(2).於今,至今。 漢 東方朔 《非有先生論》:“虛心定志,欲聞流議者,三年於茲矣。” 晉 潘岳 《懷舊賦》:“不歷 嵩丘 之山者,九年於茲矣。” 唐 韓愈 《祭侯主簿文》:“我狎我愛,人莫與夷,自始及今,二紀於茲。”

(3).當今,今世。《漢書·司馬相如傳》:“休烈顯乎無窮,聲稱浹乎於茲。” 顏師古 註:“於茲,猶言今茲也。”

吁嗟;嘆息。 漢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銘》:“於茲先生,秉德恭勤。”

(1).至今。《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 南朝 梁 任昉 《天監三年策秀才文》:“朕立諫鼓、設謗木,於茲三年矣。”

(2).在此。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執銓以平,御煩以簡。 裴楷 清通, 王戎 簡要,復存於茲。”

講習

[lecture and study] 研討學習

講習班

講習兵法。——宋· 蘇軾《教戰守》

文明

(1) [civilization;culture]∶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

物質文明

精神文明

(2) [civilized]∶指人類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並具有較高文化狀態

(3) [modern]∶舊指具有當時西方色彩的

文明戲

(4) [bright]∶光明,有文采

天下文明

新地

舊時對於當代的諛稱。 晉 陸雲 《晉故豫章內史夏府君誄》:“熙光新地,邁勛九區。” 南朝 梁 蕭統 《<文選>序》:“故與夫篇什,雜而集之,遠自 周 室,迄於新地,都為三十卷,名曰《文選》雲耳。” 唐 李白 《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詩:“吾家有季父,傑出新地英。” 清 金農 《新編拙詩四卷手自抄錄付女兒收藏雜題》詩之一:“新地空嗟骨相癯,常裁別體闢榛蕪。”

佇看

行將看到。《水滸傳》第八二回:“一封恩詔出 明光 ,佇看 梁山 盡束裝。” 梁啓超 《中華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總論》:“天如假我數十年乎!我同胞其有聯袂而起者乎!佇看近世史中,我 中華 學術思想之位置何如矣。”

千秋

(1) [a thousand years]∶千年

(2) [a long long time]∶歲月久遠

(3) [birthday]∶生日。敬辭,指人的壽辰

今日老祖宗千秋,奶奶生氣,豈不惹人議論?——曹雪芹《紅樓夢》

百世

[all generations] 很多世代;很長時期(一世,三十年)

斯固百世之遇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百世之怨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流芳百世

貽厥

(1).指留傳;遺留。語出《書·五子之歌》:“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 孔 傳:“貽,遺也。言仁及後世。”《後漢書·皇后紀序》:“向使因設外戚之禁,編著《甲令》,改正后妃之制,貽厥方來,豈不休哉!” 明 王廷相 《慎言·保傅》:“立國規模,其大節不純如此,貽厥後昆淺矣。”

(2).特指傳位。《三國志·魏志·文帝紀》“大饗六軍及 譙 父老百姓於邑東” 裴松之 注引 晉 孫盛 曰:“ 魏王 既追 漢 制,替其大禮,處莫重之哀而設饗宴之樂,居貽厥之始而墜王化之基,及至受禪,顯納二女,忘其至恤以誣先聖之典,天心喪矣,將何以終!” 唐 高適 《同觀陳十六史興碑》詩:“我來觀雅製,慷慨變毛髮。季主盡荒淫,前王徒貽厥。” 孫欽善 註:“貽厥,傳與子孫之意。”《新唐書·令狐滈傳》:“ 綯 ( 令狐綯 ),大臣,當調護國本,而 大中 時,乃引諫議大夫 豆盧籍 、刑部侍郎 李鄴 為 夔王 等侍讀,亂長幼序,使先帝貽厥之謀幾不及陛下。”

(3).指子孫;後嗣。《文選·王儉<褚淵碑文>》:“明皇不豫,儲後幼沖,貽厥之寄,允屬時望。” 呂向 註:“貽厥謂後嗣也。”《南史·到溉傳》:“﹝ 溉 ﹞子 鏡 …… 鏡 子 藎 ,早聰慧,位尚書殿中郎,嘗從 武帝 幸 京口 ,登 北顧樓 賦詩。 蓋 受詔便就,上以示 溉 曰:‘ 藎 定是才子,翻恐卿從來文章假手於 藎 。’因賜絹二十疋。後 溉 每和御詩,上輒手詔戲 溉 曰:‘得無貽厥之力乎?’” 唐 顏真卿 《郭公廟碑》:“況乎友於著睦,矕龍虎者十人;貽厥有光,紆青紫者ba3九。”

謨猷

謀略。《周書·寇洛李弼于謹傳論》:“帷幄盡其謨猷,方面宣其庸績,擬巨川之舟艥,為大廈之棟樑。” 宋 蘇舜欽 《杜公求退第四表》:“臣實以量狹而位已過,器重而力不任,謨猷若斯,陛下所盡悉。” 清 王韜 《變法自強下》:“説者又謂中朝制度迥越尋常,前代謨猷姑勿具論。”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