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台執憲,龍節宣風,百城解綬避威稜,正色讜言,婦孺亦知包孝肅; 燕翼多謀,鳳池繩武,十載抽簪娛晚景,清心學道,耆英群仰富文忠。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烏台執憲,龍節宣風,百城解綬避威稜,正色讜言,婦孺亦知包孝肅;
下聯:燕翼多謀,鳳池繩武,十載抽簪娛晚景,清心學道,耆英群仰富文忠。

對聯備註:

(清-翁心存《挽姚祖同聯》)

參考注釋

烏台

指御史台。 唐 姚合 《和門下李相餞西蜀相公》:“烏臺情已洽,鳳閣分彌濃。” 金 郭宣道 《送同舍張耀卿補掾中台》詩:“關心 雁塔 功名晚,試手烏臺歲月忙。”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八八:“怪道烏臺牙放早,幾人怒馬出 長安 。”參見“ 烏府 ”。

執憲

(1).司法,執行法令。《漢書·丙吉傳》:“廷尉 於定國 執憲詳平,天下自以不寃。”《北史·外戚傳·常英》:“後 員 與 伯夫 子 禽可 共為飛書,誣謗朝政。事發,有司執憲,刑及五族。” 唐 李嘉祐 《送崔侍御入朝》詩:“十年猶執憲,萬里獨歸春。”

(2).執法者。《文選·曹植<責躬>詩》:“違彼執憲,哀予小臣。” 呂向 註:“言天子不忍刑我,暴屍於朝市,故違執法者,哀憐我也。”

龍節

(1).龍形符節。《周禮·地官·掌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 鄭玄 註:“澤多龍,以金為節,鑄象焉。”

(2).泛指奉王命出使者所持之節。 唐 王維 《平戎辭》:“卷旆生風喜氣新,早持龍節靜邊塵。” 宋 蘇軾 《表忠硯碑》:“金券玉冊,虎符龍節。” 明 宋濂 《浙東行省右丞李公武功記》:“倬彼 李公 ,實涖東 浙 。虎符煌煌,侑以龍節。導宣皇靈,德柔威刷。” 清 朱彝尊 《送少詹王先生代祀南海》詩:“先生儲端乍遷秩,誕持龍節臨百蠻。”

(3).竹節。亦借指竹。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三引 吳維鶚 《題盆中飛白竹》詩:“細細分龍節,輕輕洗玉肌,生來鳳尾貴,不怕雀頭痴。”

宣風

宣揚風教德化。《後漢書·隗囂傳》:“今 山 東之兵二百餘萬,已平 齊 楚 ,下 蜀 漢 ,定 宛 洛 ,據 敖倉 ,守 函谷 威名四布,宣風 中嶽 。”《周書·齊煬王憲傳》:“吾以不武,任總元戎,受命安邊,路指 幽 冀 。列邑名藩,莫不屈膝,宣風導禮,皆荷來蘇。” 唐 杜甫 《鹿頭山》詩:“仗鉞非老臣,宣風豈專達。” 唐 白居易 《薛伾鄜坊觀察使制》:“俾宣風於廉察,庶乎勞倈諸部綱紀列城。” 清 龔自珍 《對策》:“至 唐 以後,孝義高年之訪雖下於朝,宣風美俗之官雖巡於野,而故事具文,了無真意,此所聞於史者也。”

百城

(1).指各個城邑。 三國 魏 曹植 《又贈丁儀王粲》詩:“壯哉帝王居,佳麗殊百城。” 晉 陸雲 《答張士然》詩:“百城各異俗,千室非良鄰。” 唐 王勃 《乾元殿頌》序:“百城煙歭,望秋露而乘風;千室雲開,合宵霆而組化。” 清 錢謙益 《浙江台州府臨海縣知縣張時暘授文林郎制》:“今長吏有遵奉詔條往復有聞者,吾用以表率新政,頒播百城,如不及焉。”

(2).借指各地的地方官。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 劉表 背誕,不供貢職,王師首路,威風先逝,百城八郡,交臂屈膝。” 唐 楊炯 《益州溫江縣令任君神道碑》:“所以一縣稱平,所以百城尤最。”

(3).見“ 百城書 ”。

解綬

見“ 解印綬 ”。

威稜

亦作“ 威稜 ”。威力;威勢。《漢書·李廣傳》:“是以名聲暴於夷貉,威稜憺乎鄰國。” 王先謙 補註:“《廣韻》:‘稜,俗棱字。’《説文》:‘棱,柧也。’《一切經音義》十八引《通俗文》:‘木四方為棱。’人有威,如有棱者然,故曰威稜。”《梁書·武帝紀上》:“旍麾所指,威稜無外,龍驤虎步,並集 建業 。” 宋 王禹偁 《雲州節度使加使相麻》:“其有威稜卻敵,勇毅安邊,式旌善戰之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一:“故自 烏拉 削平,而後威稜薄海表。” 郭沫若 《史學論集·惠施的性格與思想》:“當時離三代神道設教的時代未遠,一切天地間的自然現象都是上帝的創造,都是上帝的威稜,不容有人懷疑,也不曾有人過問。”

見“ 威稜 ”。

正色

(1) [normal color of skin]∶又稱“常色”。健康人面部色澤

(2) [pure colours]∶純正的顏色,指青、黃、赤、白、黑等色

(3) [with a severe countenance]∶嚴肅的神色

正色痛斥

正色厲聲。——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讜言

正直之言,直言。《漢書·敘傳上》:“吾久不見 班生 ,今日復聞讜言!” 顏師古 註:“讜言,善言也。” 唐 白居易 《唐河南元府君夫人滎陽鄭氏墓志銘》序:“不數月,讜言直聲,動於朝廷。”

婦孺

[women and children] 婦女和兒童

婦孺皆知

燕翼

(1).《詩·大雅·文王有聲》:“ 武王 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 毛 傳:“燕,安;翼,敬也。” 孔穎達 疏:“思得澤及後人,故遺傳其所以順天下之謀,以安敬事之子孫。” 陳奐 傳疏:“詒,遺也……言 武王 以安敬之謀遺其孫子也。”後以“燕翼”謂善為子孫後代謀劃。 漢 蔡邕 《郡掾吏張玄祠堂碑銘》:“篤垂餘慶,貽此燕翼。邈矣遺孫,用懷多福。”《周書·宣帝紀》:“朕以眇身,祗承寳祚,庶幾聿修之志,敢忘燕翼之心。” 宋 陳師道 《代賀生皇子表》:“承列聖之丕緒,方懷燕翼之思;以百姓而為心,宜有子孫之福。” 清 錢謙益 《父約封文林郎贈徵仕郎刑科給事中制》:“凡此象賢之美,誰非燕翼之詒?”

(2).指輔佐。《後漢書·鄭興傳》:“昔 張仲 在 周 ,燕翼 宣王 ,而詩人悅喜。” 宋 陸游 《逆曦授首賀太皇太后箋》:“坤厚資生,母儀燕翼。每道先朝之家法,助成聖主之性仁。”

(3).燕的翅膀。 唐 元稹 《酬翰林學士代書一百韻》:“鶯聲愛嬌小,燕翼玩逶迤。” 唐 郭紹蘭 《寄夫》詩:“我壻去重湖,臨窗泣血書。殷勤憑燕翼,寄與薄情夫。”

鳳池

(1).即鳳凰池。 南朝 齊 謝朓 《直中書省》詩:“茲言翔鳳池,鳴珮多清響。” 唐 劉知幾 《史通·史官建置》:“暨皇家之建國也,乃別置史館,通籍禁門, 西京 則與鸞渚為鄰, 東都 則與 鳳池 相接。” 清 孫枝蔚 《汪舟次赴贛榆教諭任去後寄懷》詩之二:“鳳池與烏臺,旦夕謂可至。”參見“ 鳳凰池 ”。

(2).古琴底有二孔,上孔曰龍池,下孔曰鳳池。 王謨 輯《世本·作篇》:“ 伏羲氏 削桐為琴……龍池八寸通八風,鳳池四寸象四時。”

(3).硯的一種。 宋 范纂 《端溪硯譜》:“硯之形製……曰鳳池。” 宋 范纂 《端溪硯譜》:“ 宣和 初,御府降樣造形,若風字,如鳳池樣,但平低耳。”亦作“ 鳳池研 ”。 宋 米芾 《畫史·唐畫》:“古書畫皆圜,蓋有助於器。 晉 唐 皆鳳池研,中心如瓦凹,故曰研瓦。”

繩武

《詩·大雅·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 朱熹 集傳:“繩,繼;武,跡。言 武王 之道,昭明如此,來世能繼其跡。”後因稱繼承祖先業跡為“繩武”。 清 李漁 《閒情偶寄·種植·木本》:“我欲繩武而不能,以著述永年而已矣。”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韻》:“卜居源遠溯,繩武跡遐窺。”

抽簪

謂棄官引退。古時作官的人須束髮整冠,用簪連冠於發,故稱引退為“抽簪”。《文選·沉約<應詔樂游苑餞呂僧珍詩>》:“將陪告成禮,待此未抽簪。” 李善 注引 鍾會 《遺榮賦》:“散髮抽簪,永縱一壑。” 唐 李深 《游爛柯山》詩:“真興得津梁,抽簪永游衍。” 宋 樂史 《廣卓異記·御製送詩並序》:“遺榮期入道,辭老競抽簪。” 清 曹寅 《半軒至真州舟次即事》詩之二:“終須霖雨去,未老慎抽簪。”

晚景

(1) [evening scene]∶傍晚的景色

(2) [one's circumstances in old age]∶晚年;老年的景況

晚景淒涼

清心

(1) [save worry]∶心情恬靜,沒有牽掛

清心寡欲

(2) [pure mind]∶純正之心

月白清心

(3) 又指居心清正

一向清心做人

學道

(1).學習道藝,即學習儒家學說,如仁義禮樂之類。《論語·陽貨》:“君子學道則愛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無財者謂之貧,學道不能行者謂之病。若 憲 ,貧也,非病也。” 宋 唐庚 《大觀四年作詩寄任因命舍弟同賦》:“學道一生凡幾化,不因到此始知非。” 明 唐順之 《萬思節以集中無名作詩見貽》之一:“學道頻年慕屢空,支離猶墮語言中。”

(2).學習道行。指學仙或學佛。《漢書·張良傳》:“廼學道,欲輕舉。” 顏師古 註:“道謂仙道。” 宋 蘇軾 《將至廣州用過韻寄邁迨二子》:“皇天遣出家,臨老乃學道。”《西湖佳話·葛嶺仙跡》:“從 左慈 學道,得九丹金液仙經。” 魯迅 《且介亭雜文·難行和不信》:“然而出來的題目就因此常常是難題,仍如飛劍一樣,非上 武當山 尋師學道之後,決計沒法辦。”

(3).即學政。《儒林外史》第三回:“荏苒三年,升了御史,欽點 廣東 學道。” 清 蒲松齡 《禳妒咒·入泮》:“酒色養的那脾胃嬌,那厭氣時文也不待瞧。我的天,學道瞎,真是瞎學道。”《醒世姻緣傳》第十二回:“據了他的學識,與他個學道,綽綽然做得過去,卻不肯把學道與他,偏與他個巡道。”參見“ 學政 ”。

耆英

高年碩德者之稱。 唐 司空圖 《太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賓筵備禮,耆英盡綴於詞林;將略求材,劍戟自森於武庫。” 宋 辛棄疾 《江神子·和李能伯韻呈趙晉臣》詞:“看長生,奉嚴宸;且把風流、水北畫耆英。” 明 方孝孺 《休日奉陪蜀府諸公宴集》詩:“羣公盡耆英,過從殊恨晚。”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