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獻策,南北瓜分,從此江淮屬兩省; 恩壽鑽營,量移簡缺,依然節鉞附三江。

名人名家15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張謇獻策,南北瓜分,從此江淮屬兩省;
下聯:恩壽鑽營,量移簡缺,依然節鉞附三江。

對聯備註:

(清-《贈張謇聯》)

參考注釋

張謇

張謇(1853-1926) : 近代實業家、教育家。江蘇南通人。清末從事實業,先後創辦紗廠、墾牧和輪船公司等,又舉辦師範學校、博物苑等文化事業。參與發起立憲運動,任江蘇咨議局議長。辛亥革命後,任南京臨時政府實業總長、袁世凱政府農商總長。袁即將稱帝時,辭職回南通,繼續辦理實業和教育。後病逝。

獻策

猶獻計。《三國志·魏志·傅嘏傳》:“時論者議欲自伐 吳 ,三征獻策各不同。” 唐 李端 《送郭良輔下第東歸》詩:“獻策不得意,馳車東出 秦 。” 宋 蘇軾 《過嶺寄子由》詩:“投章獻策謾多談,能雪寃忠死亦甘。” 清 馮桂芬 《懷人》詩:“獻策歸來戀舊林,循陔至樂勝朝簪。”

南北

(1) [north and south]∶北方和南方

(2) [from north to south]∶南端到北端之間的距離

瓜分

[divide;carve up] 如同切瓜一樣地分割或分配

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清· 林覺民《與妻書》

“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只請放心來瓜分就是了。——《“友邦驚詫”論》

從此

(1) [from this time on]∶從那個時候起

王大伯從此負擔更重了

(2) [thenceforward]∶從那個地方起或從那個時候起

江淮

(1). 長江 和 淮河 。《左傳·哀公九年》:“秋, 吳 城 邗 ,溝通 江 淮 。” 三國 魏 阮籍 《樂論》:“ 江 淮 之南,其民好殘; 漳 汝 之間,其民好奔。”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五·銀杏》:“ 江 淮 間一御史疏陳水患。”

(2).泛指 長江 與 淮河 之間的地區。《後漢書·周榮傳》:“ 榮 , 江 淮 孤生,蒙先帝大恩,以歷宰二城。” 明 《端午食賜粽有感》詩:“東南米價高如玉, 江 淮 餓莩千家哭。” 清 鈕琇 《觚賸·舊雷有聲》:“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 粵 中則不特與朔方絶異,即較之 江 淮 ,亦甚懸殊。” 凌力 《星星草》第十五章一:“如今捻軍兵分東西,追剿各軍愈追愈遠愈加勞苦,而出自 江 淮 的餉源卻愈益短絀難辦。”

(3).特指今 江西省 鄱陽湖 一帶。《史記·五帝本紀》:“ 三苗 在 江淮 、 荊州 數為亂。” 張守節 正義:“淮,讀曰匯,音胡罪反,今 彭蠡湖 也。”

兩省

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合稱。為 唐 代最高國務機構。《新唐書·權德輿傳》:“始, 德輿 知制誥,而 徐岱 給事中, 高郢 為舍人。居數歲, 岱 卒, 郢 知禮部, 德輿 獨直兩省,數旬一還舍。” 唐 王建 《賀楊巨源博士拜虞部員外》詩:“兩省郎官開道路,九州山澤屬曹司。”《資治通鑑·後周世宗顯德四年》:“九月,中書舍人 竇儼 上疏……乞令即日宰相於南宮三品、兩省給、舍以上,各舉所知。” 胡三省 註:“兩省,謂中書、門下省也。”

鑽營

[curry favor with sb.in authority for personal gain;secure personal gain] 找門路,托人情,謀求私利

量移

(1).多指官吏因罪遠謫,遇赦酌情調遷近處任職。 唐 白居易 《自題》詩:“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隨例未量移。”《舊唐書·玄宗紀上》:“﹝ 開元 二十年﹞大赦天下,左降官量移近處。”《宋史·欽宗紀》:“﹝ 靖康 元年七月﹞詔:‘ 蔡京 子孫二十三人已分竄遠地,遇赦不許量移。’” 清 顧炎武 《日知錄·量移》:“ 唐 朝人得罪貶竄遠方,遇赦改近地,謂之量移。”

(2).泛指遷職。 明 王世貞 《除夕張山人分韻是日有浙藩之報》之二:“自憐遲暮意,初作量移人。”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歸舟》:“ 道光 辛丑秋七月,由 粵 西量移 蘇 撫。”

簡缺

(1).疏略缺失。 晉 何琦 《請修五嶽祠》:“而山川大神,更為簡缺,禮俗穨紊,人神雜擾,公私奔蹙,漸以繁滋。”《宋書·禮志四》引此作“簡闕”。

(2).指職務較簡單、低級的官缺。《清會典事例·吏部處分例·京官保舉》:“各該堂官,率徇情取悅,以繁缺保送者多,而簡缺及留部者少。”

依然

[still;as before] 照往常,依舊

依然如故

依然有效

節鉞

符節和斧鉞。古代授予將帥,作為加重權力的標誌。《孔叢子·問軍禮》:“天子當階南面,命授之節鉞,大將受,天子乃東面西向而揖之,示弗御也。”《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天子假 太祖 節鉞,録尚書事。” 唐 張祜 《送周尚書赴滑台》詩:“鼓角雄都分節鉞,蛇龍舊國罷樓船。” 明 張煌言 《上行在陳南北機宜疏》:“蒙皇上綸綍頻頒,節鉞謬寄,臣感極生慚,憤極思奮。” 徐興業 《金甌缺》第一章:“年來多病,更是才疏力薄,但圖個太平無事,一旦卸肩,把西陲的金甌和全軍交還朝廷……豈可謬領節鉞,再當艱巨?”

三江

(1).古代各地眾多水道的總稱。《書·禹貢》:“三江既入, 震澤 底定。”《周禮·夏官·職方氏》:“其川三江。” 漢 以後有多種解釋。《國語·越語上》 韋昭 注以 吳江 、 錢塘江 、 浦陽江 為三江。《水經注·沔水》引 郭璞 說以 岷江 、 松江 、 浙江 為三江。《書·禹貢》 陸德明 釋文引《吳地記》以 松江 、 婁江 、 東江 為三江。《漢書·地理志上》 顏師古 注以 北江 、 中江 、 南江 為三江。 南朝 宋 謝靈運 《入彭蠡湖口》詩:“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唐 杜甫 《有懷台州鄭十八司戶》詩:“ 天台 隔三江,風浪無晨暮。” 元 方回 《聽航船歌》詩之六:“南到 杭州 北 楚州 ,三江八堰水通流。” 清 龔自珍 《胡戶部集同人祀漢鄭司農作祀議一篇質戶部戶部屬檃括其指為韻語以諧之》:“《尚書》有今文,隻義餽貧送,四辨餽《堯典》,三江餽《禹貢》。”

(2). 蜀 有三江,即 岷江 、 涪江 、 沱江 。 明 楊慎 《嘉州劉介川進士母壽詩》:“三江化作長春酒,戱綵恆斟 愛日亭 。” 清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升庵集》:“ 蜀 之三江:外水 岷江 ,中水 涪江 ,內水 沱江 也。”

(3).指 廣東 境內的 西江 、 北江 、 東江 。 清 黃遵憲 《羊城感賦》之二:“手挽三江盡北流,寇氛難洗 越 人羞。”

(4).指 鴨綠江 、 松花江 、 黑龍江 。 清 阮葵生 《茶餘客話》卷十三:“ 鴨緑江 、 松花江 、 黑龍江 ,稱三江,其源在 長白山 頂。”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