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非天眼前正好識認 吾身是理此處更何尋求

書院10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何處非天眼前正好識認
下聯:吾身是理此處更何尋求

對聯備註:

(耿橘題江蘇虞山書院體聖堂)

對聯何處非天眼前正好識認 吾身是理此處更何尋求書法欣賞

何處非天眼前正好識認 吾身是理此處更何尋求對聯書法作品欣賞
對聯【何處非天眼前正好識認 吾身是理此處更何尋求】書法集字作品欣賞

參考注釋

何處

哪裡,什麼地方。《漢書·司馬遷傳》:“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唐 王昌齡 《梁苑》詩:“萬乘旌旗何處在?平臺賓客有誰憐?”《宋史·歐陽修傳》:“ 脩 論事切直,人視之如仇,帝獨奬其敢言,面賜五品服。顧侍臣曰:‘如 歐陽脩 者,何處得來?’” 茅盾 《一個女性》五:“但是何處有愛呢?何處是愛呢?”

眼前

(1) [befor one's eyes]∶眼睛前面

眼前是一幢幢新建的農舍

(2) [at present;under one's nose;at the moment]∶目前,當前或面臨

眼前的問題

正好

(1) [just right;just in time;as it happeness]∶恰好

我想派人去叫你們,你們正好來了

(2) [just enough;flat]∶不多不少,沒有零頭的

正好用十秒鐘趕上了公共汽車

識認

(1).辨識認定。《三國志·吳志·鍾離牧傳》:“﹝ 鍾離牧 ﹞少爰居 永興 ,躬自墾田,種稻二十餘畝。臨熟,縣民有識認之, 牧 曰:‘本以田荒,故墾之耳。’遂以稻與縣人。”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一》:“其後 袁州 人 李夷賓 上言,請別加謄録。因著為令,而後識認字畫之弊始絶。”《儒林外史》第八回:“此時潛蹤在外,雖這一點物件也恐被人識認,惹起是非。”

(2).認識,相識。 元 李致遠 《還牢末》楔子:“與妻子作生辰,更和著這幾個弟兄識認,把一杯酒同樂太平春。”《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聞 洛陽 劉元普 仗義疎財,名傳天下,不論識認不識認,但是以情相求,無有不應。”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舊聞·沉百五》:“ 洪 往諭降, 百五 故作不識認。”

尋求

[pursue;explore;seek] 尋找探求;追求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