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地官水官只在心官不昧 求福賜福獲福還須積福為先

名勝湖北12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天官地官水官只在心官不昧
下聯:求福賜福獲福還須積福為先

對聯備註:

(湖北洪湖、監利交界處三官殿)

參考注釋

天官

(1).官名。《周禮》分設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總御百官。 唐 武后 光宅 元年改吏部為天官,旋復舊。後世亦稱吏部為天官。《續資治通鑑·宋孝宗淳熙十二年》:“今天官諸選,條目猥多,法例參錯,吏姦深遠。” 明 何景明 《送蕭文彧分教臨川序》:“廼復試於天官,去取加詳焉。”

(2).借指吏部尚書。 清 戴名世 《答趙少宰書》:“而足下持節鉞,入貳天官。”評劇《鍘閣老》第十一場:“老夫不敢,還是天官大人先行。”

(3).泛指百官。《禮記·曲禮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漢書·李尋傳》:“舉有德行道術通明之士充備天官。” 王先謙 補註:“天工人代,故官曰天官。”《文選·班固<東都賦>》:“天官景從,寢威盛容。” 李善 註:“ 蔡邕 《獨斷》:‘百官小吏曰天官。’”

(4).指官職。 唐 王維 《責躬薦弟表》:“久窮天官,每慙屍素。”

(5).天文;天象。《史記·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 學天官於 唐都 。”《史記》有《天官書》, 司馬貞 索隱:“天文有五官。官者,星官也。星座有尊卑,若之官曹列位,故曰天官。”《後漢書·崔瑗傳》:“ 瑗 因留遊學,遂明天官、歷數、《京房易傳》、六日七分。” 唐 王維 《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動將星, 漢 地柳條青。”

(6).道教所奉三官之一,三官為天官、地官、水官。 宋 梅堯臣 《觀楊之美畫》詩:“天官乘車建朱旗,赤旛前亞風卷披。” 清 李漁 《奈何天·錫祺》:“小聖,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參見“ 天官賜福 ”。

(7).泛指天上仙神居官者。《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只見班部叢中閃出四位金冠朱黻的天官,各各手捧文冊一卷。”

(8).指耳、目、口、鼻、形體等感覺器官。《荀子·天論》:“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荀子·正名》:“然則何緣而以同異?曰:緣天官。” 楊倞 註:“天官,耳、目、鼻、口、心、體也。謂之官,言各有所司主也。”

地官

(1).古代六官之一。《周禮·地官·序官》:“乃立地官司徒,使帥其屬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擾邦國。” 鄭觀應 《盛世危言·農功》:“稽古帝王之設地官司徒之職,實兼教養。” 唐 武則天 曾改戶部為地官(旋復舊),因亦以地官稱戶部長官。 唐 韓愈 《祭馬僕射文》:“帝念其功,還公於朝。陟於地官,且長百僚。” 馬其昶 校註:“守戶部尚書。”參閱《通典·職官五》。

(2).神名。道家以天官、地官、水官為三官。 宋 梅堯臣 《觀楊之美畫》詩:“地官既失不可知,此畫傳是 閻令 為。”《宋史·方伎傳上·苗守信》:“三元日,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各主録人之善惡。”詳“ 三官 ”。

水官

(1).即水正。傳說中的上古五行官之一。《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龍,水物也,水官棄矣,故龍不生得。”《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其帝 顓頊 ,其神 玄冥 ” 漢 鄭玄 註:“ 玄冥 , 少皥氏 之子,曰 脩 ,曰 熙 ,為水官。” 唐 韓愈 《詠雪贈張籍》:“水官夸傑黠,木氣怯胚胎。”

(2).掌管治水、徵收魚稅的官。《後漢書·百官志五》:“﹝郡縣﹞有水池及魚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漁稅。”《晉書·傅玄傳》:“詔曰:‘得所陳便宜,言農事得失及水官興廢……此誠為國大本,當今急務也。’”

(3).道教所奉天、地、水三神官之一。《宋史·方技傳上·苗守信》:“三元日,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各主録人之善惡。”

只在

(1).總在;仍在。 宋 蘇軾 《殢人嬌·贈朝雲》詞:“朱脣筯點,更髻鬟生彩。這些箇,千生萬生只在。” 宋 李萊老 《謁金門》詞:“舊恨新愁都只在,東風吹柳帶。”《三國志平話》卷中:“見二嫂靈前燒香奠酒啼哭, 關公 笑曰:二嫂休哭,哥哥只在里。”

(2).就在。 唐 賈島 《尋隱者不遇》詩:“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水滸傳》第八回:“那人問道:‘ 薛端公 在何處住?’ 董超 道:‘只在前邊巷內。’”《二刻拍案驚奇》卷九:“﹝ 龍香 ﹞心下道:‘佳期只在今夜了,便宜了這酸子。’”

不昧

(1).不忘。《逸周書·王會》:“佩之令之不昧。” 孔晁 註:“不昧,不忘也。” 唐 杜甫 《催宗文樹雞柵》詩:“不昧風雨晨,亂離減憂慼。” 宋 曾鞏 《左僕射門下侍郎王珪追封三代並妻制》:“尚其不昧,服此茂恩。”

(2).不晦暗明亮。《老子》:“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3).不損壞;不湮滅。 南朝 宋 謝惠連 《雪賦》:“玄陰凝,不昧其潔。” 唐 杜甫 《迴棹》詩:“吾家碑不昧, 王氏 井依然。” 冰心 《<寄小讀者>四版自序》:“感謝上帝,在我最初一靈不昧的入世之日,已予我以心靈永久的皈依和寄託。”

求福

求神賜福。《詩·大雅·旱麓》:“豈弟君子,求福不回。”《國語·周語上》:“不禋於神,而求福焉,神必禍之。” 漢 班固 《bai3虎通·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為天下求福報功。”《豆棚閒話·陳齋長論地談天》:“佛老倡欺世異説,使後世人人迷於求福,不修人事。”

賜福

賜以福澤。《紅樓夢》第二五回:“我笑 如來佛 比人還忙,又要化度眾生;又要保佑人家病痛……這如今 寶玉 、 鳳姐姐 病了,又燒香還願,賜福消災。”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節:“關於賞的實際--就是怎樣行賞賜福--經文中沒有說及。”

積福

聚積福運。 漢 劉向 《說苑·談叢》:“眾正之積福,無不及也;眾邪之積禍,無不逮也。”《jin33梅詞話》第三四回:“你到明日也要少拶打人,得將就將就些兒,那裡不是積福處。” 清 李漁 《奈何天·焚券》:“我們做紀綱的……只該替他積福,不可與他生災。” 吳組緗 《山洪》八:“ 東老爹 可真是個積福的人呢!真是好人,少不得的人!”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